反思重点学校教育政策的公平性.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6867924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思重点学校教育政策的公平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反思重点学校教育政策的公平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反思重点学校教育政策的公平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反思重点学校教育政策的公平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反思重点学校教育政策的公平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反思重点学校教育政策的公平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思重点学校教育政策的公平性.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反思“重点学校”教育政策的公平性陈慧媚(华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班)【摘要】 重点学校的在适当的时机产生了,它为中国的教育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功劳。重点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培养出不少的人才,为国家输送有用的人才,在一段时间内迅速的提高了教育效率。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民主和平等观念的不断加强,这一“重点制”已经不再适用了,甚至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目前,社会上呼吁教育公平的声音越来越大,我们如何审视“重点中”教育政策,它又与教育公平有哪些牵连呢?这需要深入的反思。【关键词】重点学校 差距 教育公平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促进基础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群

2、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将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重要发展的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的多发期,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对重点学校的建设及其该政策的公平性的批判也越来越激烈。由此,一些人士主张取消“重点学校”。目前这些意见多种多样,不统一。但是它们所反映的社会舆论却不能不引起政府和重点学校的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重点学校建设进入一个转型的时期,除了政府要做出适当的政策调整外,重点学校也应从自己履行神会伦理责任层面重新审视自身建设和发展中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我所涉及的重点学校是指中小学阶段的,不涉及高等教育的重点学校

3、。一、重点学校的发展历程重点学校的概念:在我国,重点学校的特定含义主要是指在国家“有重点地”发展基础教育政策指引下,按照一定标准评估、确定的不同级别的重点学校。发展重点学校的背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重点中小学校”的诞生就是历史条件的产物。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扭转“文革”造成的专门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多出人才和快出人才,在当时教育教育投入有限的条件下,形成了一批重点中小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培养少数杰出人才,已迅速提高教育效率。它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为发展基础教育而进行政策设计的产物。随着西方教育民主化思潮的影响,教育机会均等和人权的理念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普遍接受的原则,各国政府不但

4、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报账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而且还不遗余力的推行缩小教育差距,均衡发展教育的策略,努力为受教育者提供同等机会和同样优质的教育,以实现教育公平。我国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22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教育公平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尽管2006年国家法规已经明确规定了学校不能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是由于这一政策施

5、行的时间较长,不可能一下子就可以完全扭转之前的局面。再加上,国家的制度没有完全废除“重点制”这一政策,之前的重点学校现在改为了示范学校。其实,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只是换汤不换药,示范学校在深层次上就是重点学校的化身。因此,目前中国还是有很多地区有重点学校的设立,在人们的观念中,还是存在重点与重点学校的区别,这其中重点学校带来的品牌效应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二、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差距根据游河和晏兰萍【1】对“重点学校的教育公平问题”的调查数据可知:(一) 重点与非重点学校教学质量比较表一 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学校学生对所在学校教学质量的看法比较 很好 比较好 一般 比较差 很差重点学校 (108)

6、 (195) (45) (10) (2)(360) 30% 54.2% 12.5% 2.8% 0.6%非重点学校 (25) (188) (298) (41) (5)(557) 4.5% 33.8% 53.5% 7.4% 0.9%从表上可以看出,来自重点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认为所在学校的教学质量很好或较好,而非重点学校学生认为所在学校教学质量一般或较差的占多数。由此知道,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学生多所在学校教学质量的看法有着其显著的差异,这也一方面体现出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财政等方面的差异。1 、作者简介:游河,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 晏兰萍,井冈山大学人事处 (二) 重点与非

7、重点学校基础设施的比较表二 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学生对所在学校基础设施的看法比较 完善 比较完善 一般 简陋 很糟重点学校 (187) (105) (57) (8)(357) 52.4% 29.4% 16% 2.2% 非重点学校 (51) (222) (226) (47) (9) (555) 9.2% 40% 40.7% 8.5% 1.6%从上表可以看出,来自重点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认为所在学校的基础设施完善或者较完善,而非重点学校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的基础设施完善或者较完善的相对较少。同时也证明,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学生对所在学校基础设施的看法有着极显著的差异。(三) 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升学率的比较

8、表三 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学生对所在学校升学率的看法比较 很高 比较高 一般 比较低 非常低重点学校 (86) (183) (73) (15) (1) (358) 24% 51.1% 20.4% 4.2% 0.3%非重点学校 (35) (161) (281) (68) (16) (561) 6.2% 28.7% 50.1% 12.1% 2.9%从上表可以看出,来自重点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认为所在学校的升学率很高或者较高,而非重点学校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升学率一般或较低的占大多数。这也一方面体现出了表一的调查结果,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教学质量之间的存在的差异。从以上三个数据表显示可以得知,我国教育包括义务

9、教育阶段的教育,其不公平集中表现在对“重点学校”的重点投入和政策倾斜上,使这类学校在生源、资金和师资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优质资源。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使得站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多数的非重点学校失去了发展的良好的条件和动力,使许多可塑性极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难以获得平等、优质的教育。另外,这一重点学校的设立,不仅仅是占用了大部分的教育资源,而且还是以牺牲大部分学生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来培养少部分人,造成优质教育公共资源只为少数所谓优秀学生服务,带来教育公共资源占有和使用的不平等。三、重点学校的不公平主要体现:一般认为,教育公平可区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这样三种不同类型的公平。起点公平、

10、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各自表现为教育权利、教育机会和受教育者成就机会的平等。(即“每个人都有事先为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力”【1】)重点学校主要是对实施教育过程公平中产生了阻碍作用。教育过程平等即让每一个人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人必须要有相同的条件才谈得上平等。然而,重点学校的设立,它不仅没有减少差距,然而扩大了差距。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校之间失去公平。重点学校凭借着资源配置和师资力量分分配获得更多的物质条件,这是学校失去公平的首要因素。因为物质是发展的基础,这事关学校“软件”的发展。另外,重点学校凭借其优越的办学条件,垄断了有限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使得一般的学校失去了竞争

11、性,从而加剧了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之间的差距。因为,从进入高等学校的生源统计来看,重点学校的学生比一般学校的学生更加有机会进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二)教师间的失公平。重点学校的教师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经济收入都要明显高于普通学校,因为上面提及到重点学校所获得物质资源要比较多,所以有利于教师的培训,以及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技进行教学。这样就影响到了普通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导致优秀教师流向重点学校,又加剧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之间的落差。(三)学生之间的失公平。重点学校的学生的教育条件明显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的教育条件,人为拉大了学生之间受教育的质量差距。重点学校只是给少部分学生节后了合乎

12、其发展的教育,而大部分学生只能就收普及为主的教育,以大多数人的牺牲换取少数人的发展,明显是不公平的。(四)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失公平。由于重点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比较高,教学条件也比较优越,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好的教育,但是优越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供不应求,这就导致了择校费的产生,有钱的家庭父母利用金钱的收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重点学校就读。而穷人家的孩子只能被挤到普通学校,没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以致使得有潜力的学生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更多的家庭收入就意味着更多的资源,入更多的书籍,更好的玩具,更丰富的学前活动及其音乐,美术活动等,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除了直接的学校环境之外的正规

13、和非正规的学习机会。更好的经济条件,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如可以选择更好的地区,更好额学校接受教育,可以选择更好的教师进行各科文化课的补习。国家教育规划“十五”课组题的一项调查 、陈桂生:教育实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5页2、高丽: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配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1、张芳 崔光慧的论文对重点学校品牌效应的思考,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0922、新旧约全书 马太福音第十二章显示:在被调查对象的中,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通过交赞助费和择校费进入高中,在城市重点学校中,择校生比例达到25.7%。有34.7%的私企业主,23.5%的高层管理技术人

14、员和25.7%中层管理技术人员家庭的子女通过交赞助费和择校费进入高中。教育机会分配转向更有利于出身优势家庭背景的人,阶层差距正在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国家政府有针对重点学校这一问题进行制定政策,出台了“就近就学”的制度,但是这一制度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反而促进了择校费的金额。自古至今,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出头之日。目前,就读高等学校是孩子未来发展的一个最好的途径,但是由于重点学校的设立,使得很多父母的梦想破灭,这样使得富人更富,穷人更穷,贫富之间的差距不断地加大。四、取消重点学校制度的难度(一)品牌效应【1】。重点学校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主要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名度,即学校被公众认识和知晓的程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学校的名气。一般来说,学校的知名度是历史积淀形成的,但是也可以运用教育策划理论进行市场运作使其在短信期内得以迅速提升。二是美誉度,即制学校获得公众赞许和支持的程度。美誉度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但是学校的知名度的提高并不都是因为美誉度,也很可能是学校的负面消息的暴露。美誉度反映了学校品牌对社会影响的好坏。重点学校一般受社会、同行以及学生的赞扬和支持。三是忠诚度,即致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选择程度,一般表现为信任和追随。他们信任学校,进了该学校心里就踏实。品牌的追随会导致马太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