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docx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6864484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1素质的内涵 素质的概念,来自生理学,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某些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生理解剖特点。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基础和必要的条件的作用。本文所说的素质,是社会学、教育学中的概念,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这些都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综合起来讲,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

2、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素质是一个人从事某一工作必备的基础和条件。关于人的素质的基本理论,目前主要有五种观点:一是“要素说”,认为人的素质是由品德、智力、体力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二是“构成说”,认为人的素质是由自然生理素质(先天遗传)、社会文化素质(后天习得)和心理素质(个性品格)构成;三是“发展说”,认为人的素质是由三个发展阶段形成,即由心智全面发展(观察、记忆、思维、想像、实践能力等)到身心全面发展(生理与心理素质的统一),再到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思想、能力、品格等);四是“能力说”,认为人的素质不是各因素静态的总和,而是动态性的,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体素质的变化,并且认为素

3、质是能力(事实上,能力只是素质的外在表现);五是“统一说”,认为人的素质是其构成要素的“质”与“量”的统一,动态与静态的统一,具有整体性、社会性与适应性。总而言之,人的素质,指的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发展形成的人的主体性品质,即人的品德、智力、体力、审美等方面品质及其表现能力的系统整和。 2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 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

4、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3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素质教育,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个性的全面发展,还包括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发展,二者的结合即马克思所说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一个多层

5、次的有机组织的整体,它表明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个性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格的全面发展,即指个人心态(心理面貌)的全面发展。发展个性,要求确立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发展个性才能。这恰恰是为了使人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去全面提高基本素质。发展个性的前提是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展个性的实质就是发展每个学生的特点。教师必须承认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其两个基本特征,即独创性和个别性。因此,教师既要充分发展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的才能,又要帮助学习困难、成绩较差、社会适应性弱的学生,扬其所长,补其所短,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4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是一种通

6、识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必定是素质教育,职业教育、高等专门教育也应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都要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始终。素质教育包括了学科教育、能力教育,也包括做人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基础教育,要求培养的学生基础要厚,知识面要宽,能力要强。(1)基础要厚。基础是发展的根,是发展的源。基础要厚,一是指扎扎实实打好身心健康的基础和做人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脑力和体力发展最旺盛的时期,教育要为他们的脑力和体力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相信孩子,如果让孩子从小就失去了自信心,

7、长大了我们对他们还能抱什么希望呢?因此,他主张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不给学生的作业成绩打分数,第一次给学生打分不打不及格的分数。这为的是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使他们长大了能够不断地追求事业的成功。进行素质教育要扎扎实实打好做人的基础,一是指在养成教育上下功夫。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颜之推曾在其著作教子中引用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就是说,小时候养成的行为习惯就像自动化了一样巩固,不需要任何意志的努力就能够做到。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指出:“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意思是说,孩子幼小的时候,思想单纯,感受敏锐,容易接受教育,长大以后

8、,思想复杂,感受迟钝,不容易接受教育,因此,必须抓紧早期教育的大好时机。西方国家也同样重视抓好做人的教育,他们在中小学中提出了“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它包括了培养有关生活的知识和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基础文明的教育等。这些正是我们基础教育中最缺乏的或很薄弱的。抓好做人的教育,除了对中小学进行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规范训练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坚强的意志力与正确的思维方法等。基础要厚,二是指打好进一步学习或者叫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大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反映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原理性知识,这些知识一般不会过时,只会发展、加深,掌

9、握了这些知识,还可以形成能力;另外一部分是技术性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现在一些技术发达的国家已认识到,技术革新不论如何迅速,只要人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得好,就能适应技术的变化,就有应变能力。中小学的基础知识应当是宽阔的,无论是工具学科、社会学科,还是自然学科、技术学科等,只要是基础知识的,都要学,而且要学好。那种以为在技术发达的社会中,只要学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不必学好文科,或者以为不是高考的科目,就不必学,都是一种片面的错误看法。应改变许多学生知识面太窄的状况。在未来的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熟悉的行业要大量消失,新兴的行业要大量产生。如美国近15 年内有8000 种

10、行业消失了,同时产生了6000 种新兴行业。在这种形势下,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职业转换的情况。一个人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有应变能力,即从一种行业顺利地转入另一种行业的能力。那么,谁具备这种能力呢?惟有素质好的人。素质好的人必然基础厚,应变能力强。当然,基础教育阶段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让他们学习到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知识,学校教育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2)知识面要宽。在新技术革命的形势下,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在打好基础的同时,还要具有比较广博的知识,特别是跨学科的知识。我们在教学中既要促进学科的渗透与发展,又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在

11、工作性质相邻近的部门流动,为国家合理使用人才创造必要的前提。如我国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没有学过电子计算机,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却成功地驾驭了现代高新技术,成了这一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学的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由此实现了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与此同理,老三届知青在各条战线上大多成为独挡一面的行家里手,也得益于中小学扎实的基础知识、宽阔的知识面和农村的劳动锻炼。(3)能力要强。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迅猛增长,学校无论如何不能完成传递信息的任务。因此,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除了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外,要使他们学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新的知识。一般来说,能力的发展与知识的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知识越丰富,理解得越深刻,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反过来,能力的发展又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的快慢,理解的深浅,巩固的程度等都依赖于能力的是否发展。能力发展水平高,掌握知识就快,理解就深,掌握就牢固。因此,基础要厚,知识面要宽,能力要强,是辩证统一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