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毒性皮肤病汇总分析-鱼药批发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6854163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病毒性皮肤病汇总分析-鱼药批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鱼病毒性皮肤病汇总分析-鱼药批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鱼病毒性皮肤病汇总分析-鱼药批发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鱼病毒性皮肤病汇总分析-鱼药批发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鱼病毒性皮肤病汇总分析-鱼药批发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鱼病毒性皮肤病汇总分析-鱼药批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病毒性皮肤病汇总分析-鱼药批发(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鱼病毒性皮肤病1痘疮病病原 痘疮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病毒直径为0070微米,通常由成群的球状病毒颗粒感染所致。病症 早期病鱼体表出现乳白色斑点,以后变厚、增大,形成表皮的“增生物”。色泽由乳白色逐渐转变为石蜡状,长到一定程度后自行脱落,但又会重新长出。当“增生物”数量不多时,对病鱼无多大危害。如蔓延到鱼体的大部分,就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消瘦,并影响亲鲤的性腺发育。痘疮病流行情况 此病不常见,只有鲤鱼对这种病较为敏感,流行面不广,危害性不大。防治方法(1)将病鱼放到含氧量高的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落转愈。(2)每

2、立方米水体用041克红霉素全池泼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2鲤水肿病病原 此病是由病毒和细菌双重感染而引起的。病毒初步诊断为鲤春病毒。细菌主是点状产气单胞菌。病毒是原发性病原,细菌是继发性病原,不利的环境因素是催化剂。病症 (1)急性型:患病初期的病鱼皮肤和内脏有明显的出血性发炎,皮肤红肿,身体的两侧和腹部由于充血发炎,出现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浮肿红斑;鳍的基部发炎,鳍条间组织破坏,形成“蛀鳍”,肛门红肿外突,全身竖鳞,鳃苍白,全身浮肿;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行动迟缓,离群独游,有侧游现象,有时静卧水底,呼吸困难,不食不动,最后尾鳍僵化,失去游动能力,不久死亡。急性型的病鱼一般214天即可死亡。

3、(2)慢性型:开始皮肤表层局部发炎出血,表皮糜烂,脱鳞,而后形成溃疡,肌肉坏死,邻近组织发炎,呈现红肿,有时局部竖鳞,鳍充血,有自然痊愈的,也有因此而死亡的。慢性型发病过程长,可拖至4560天或更长一些时间。死亡之前,常伴有全身水肿,腹腔积水,眼球突出,有的出现竖鳞。流行情况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水肿病的发生,主要在危害23龄鲤鱼,在鲤鱼产卵孵化季节,最为流行。病鱼池的鲤鱼因该病死亡率可达45,最高达85,成鱼饲养池的鲤鱼,死亡率也可达50以上。上为健康鲤鱼中为急性型病鲤(示全身红肿、竖鳞)下为慢性型病鲤(示溃疡痊愈后形成的疤痕防治方法(1)严防鱼体受伤,受伤鱼不能用作亲鱼,更不要将受伤鱼和健

4、康鱼一起混养。(2)产卵池要挖除污泥,并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3)每立方米水体用氯霉素50克,浸洗病鱼24小时。(4)对患病鲤鱼,每尾体重150400克个体,注射土霉素3毫克。(5)每千克饵料中加土霉素18克做成颗粒饵料,每50千克鱼每天投喂颗粒饵料15千克,连喂8天。(6)用120000的高锰酸钾涂擦患处,以加速伤口愈合,减少细菌感染。(三)寄生虫引起的皮肤病1.鱼波豆虫病病原 是由飘游鱼波豆虫引起的鱼病。虫体侧面观呈卵形或椭圆形,腹面观呈汤匙形。腹面有1条纵的口沟,从口沟端长出2条大致等长的鞭毛。圆形胞核位于虫体中部,胞核后有1个伸缩胞。病症 鱼波豆虫是侵袭皮肤和鳃的寄生虫,当皮肤上大量

5、寄生时用肉眼仔细观察,可辩认出暗淡的小斑点。皮肤上形成一层蓝灰色粘液,被鱼波豆虫穿透的表皮细胞坏死,细菌和水霉菌容易侵入,引起溃疡。感染的鳃小片上皮细胞坏死、脱落,使鳃器官丧失了正常功能,呼吸困难。病鱼丧失食欲,游泳迟钝,鳍条折叠,漂浮水面,不久便死亡。患病的草鱼种(示体表盖了一层淡蓝色粘液感染区充血)流行情况 此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现,多半出现在面积小、水质较脏的池塘和水族缸中。青、草、鲢、鳙、鲤、鲫、金鱼等都可感染,主要危害小鱼,可在数天内突然大批死亡。2龄鱼也常大量感染,对鱼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而患病的亲鱼,则可把病传给同池孵化的鱼苗。主要流行季节为冬末夏初。防治方法 (1)鱼种过冬前,

6、用硫酸铜溶液浸洗鱼体,每立方米水用药8克,浸洗2030分钟。(2)病鱼池每立方米水体用07克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遍洒。2.碘泡虫病病原 是由多种碘泡虫寄生而引起的。鲮鱼、鲤鱼碘泡虫病多为野鲤碘泡虫和佛山碘泡虫寄生引起的,鲫鱼、黄颡鱼碘泡虫病多是由鲫碘泡虫、圆形碘泡虫和歧囊碘泡虫引起的鱼病。碘泡虫的形态大同小异,如野鲤碘泡虫为长卵形,前端有两个瓶状极囊,内有螺旋形极丝,细胞质内有两个胚核和一个明显的嗜碘泡。病症 鲮鱼、鲤鱼碘泡虫病常在体表出现大量乳白色瘤状胞囊,鲫碘泡虫病在鲫的吻部及鳍条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乳白色圆形胞囊,黄颡碘泡虫病的胞囊分布在各鳍条的末端,白色胞囊大小不等或重叠起

7、来呈灰白色。患碘泡虫病的病鱼,鱼体消瘦,特别是各种胞囊让人望而生畏,使鱼失去商品价值。上:黄颡鳍上的胞囊下:鲤鱼体表的胞囊流行情况 鲮鱼碘泡虫病多发生在鲮鱼的鱼苗、鱼种阶段,鲫、鲤、黄颡鱼等碘泡虫病在全国各地都有流行,并有日趋严重的趋势,有的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防治方法(1)每667平方米水面用125千克生石灰彻底清塘,可以防止此病发生。(2)每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鱼2030分钟。3.斜管虫病病原 为鲤斜管虫寄生而引起的。虫体有背腹之分,背部稍隆起。腹面观左边较直,右边稍弯,左面有9条纤毛线,右面有7条,每条纤毛线上长着一律的纤毛。腹面中部有一条喇叭状口管。大核近圆形,

8、小核球形,身体左右两边各有一个伸缩泡,一前一后。病症 寄生在鱼的鳃、体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粘液,使寄主皮肤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粘液层,组织被破坏,影响鱼的呼吸功能。病鱼食欲差,鱼体消瘦发黑,靠近塘边浮在水面作侧卧状,不久即死亡。斜管虫病流行情况 此病流行广泛,对鱼苗、鱼种危害较大,能引起大量死亡,该寄生虫繁殖最适温度为1218,初冬和春季最为流行。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底泥中病原。(2)鱼种入池前每立方米水用8克硫酸铜或2食盐浸洗病鱼20分钟。(3)每立方米水用07克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遍洒。(4)防治金鱼斜管虫病可用2食盐溶液浸洗515分钟,或每立方米水用20

9、克高锰酸钾,在水温1020时,浸洗病鱼2030分钟;水温在2025时,浸洗1520分钟;水温在25以上时,浸洗1015分钟。4.小瓜虫病病原 为多子小瓜虫寄生而引起的。虫体有幼虫期和成虫期,幼虫长卵形,前尖后钝,前端有一乳头状突起,称为钻孔器。稍后有一似耳形胞口,后端有一根尾毛,全身有长短一律的纤毛;大核近圆形,小核球形。成虫期虫体球形,尾毛消失,全身纤毛均匀,胞口变为圆形,大核香肠状或马蹄形,小核紧靠大核,不易看到,小瓜虫生活周期可分为营养期和胞囊期。营养期自幼虫钻进皮肤或鳃上后,在皮肤组织间不停地来回钻动,吸收养料生长发育,同时刺激寄主组织增生,形成一个白色脓泡。虫体在内分裂繁殖,至一定时

10、期冲出脓泡,在水中自由游泳相当时期后,在池边或草上形成胞囊,虫体在内分裂成数百至数千个,幼虫冲破胞囊出来在水中游泳找寻寄生,接触鱼体后,即进人体表上皮层或鳃组织间,进行新的生活周期。小瓜虫病病症 小瓜虫寄生处形成许多直径1毫米以下的小白点,故又名白点病。当病情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口 腔等处都布满小白点,有时眼角膜上也有小白点,同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呼吸困难而死。流行情况 对鱼的种类及年龄没有严格选择性,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尤其当水温在28以上时,幼虫最易死亡,故高温季节此病较为少见。对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观赏性鱼类的危害最为严重,常引

11、起大批死亡。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合理放养。(2)每立方米水用0204克孔雀石绿浸洗病鱼2小时。(3)每立方米水用2克硝酸亚汞浸洗病鱼,水温在1512以下时,浸洗22.5小时;水温在15以上时,浸洗152小时。4.三代虫病病原 为三代虫属中的一些种类寄生而引起的鱼病。三代虫的外形和运动状况类似于指环虫,主要的区别是:三代的头端仅分成两叶,无眼点;后固着器伞形,其中有一对锚形中央大钩和八对伞形排列的边缘小钩。虫体中部为角质交配囊,内含1弯曲的大刺和若干小刺。最明显的是虫体中已有子代胚胎,子胚胞中又已孕育有第三代胚胎,称为三代虫。由于三代虫具有胎生的特点,子代产出后,可在原寄生体表寄生,

12、也可移离原寄生侵袭其他寄主。三代虫病病症 大量寄生三代虫的鱼体,皮肤上有一层灰白色的粘液,鱼体失去光泽,游动极不正常。食欲减退,鱼体瘦弱,呼吸困难。将病鱼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仔细观察,可见到蛭状小虫在活动。流行情况 三代虫寄生于鱼的体表及鳃上,分布很广,其中以湖北和广东较严重。每年春夏危害鱼苗鱼种。防治方法(1)鱼种放养前,每立方米水用含20克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种1530分钟,以杀死鱼种体上寄生的三代虫。(2)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水温2030时,每立方米池水用药0205克,防治效果较好。(3)用含25敌百虫粉剂全池遍洒,每立方米池水用药12克。(4)用敌百虫与面碱合剂全池遍洒,晶体

13、敌百虫与面碱的比例为1:0.6,每立方米水用药01024克,防治三代虫效果也很好。5.新鳋病病原 为日本新鳋以及长刺新鳋等寄生而引起的鱼病。日本新鳋头部呈等腰三角形,两腰有两个波浪形的起伏;第一胸节特大,后缘几乎成圆弧,其余四节急剧减少;生殖节膨大如坛状,宽大于长。卵囊中间粗,两端尖细。长刺新鳋与日本新鳋主要不同点为头部半卵形,后缘平直,两侧为均匀的弧形,没有波浪形的起伏。病症 病鱼身体消瘦发黑,在体表及各鳍条上,特别在背鳍、鼻孔附近及尾鳍上,可看到许多小白点。病鱼常有“浮头”现象。流行情况 主要发生在鱼种阶段。寄生在青、草、鲤、 鲫、鳙、鳜、鲶、金鱼等的鳍、鳃耙、鳃丝和鼻腔等处。在 湖北武汉

14、、广东连县和上海青浦均有发现。严重感染时,常引起鱼种死亡。左为日本新鳋右为新鳋虫体寄生在草鱼尾鳍上防治方法(1)每立方米水用20克高锰酸钾溶液浸洗病鱼:水温1020时,浸洗2030分钟,水温2125时,浸洗1520分钟;水温在25以上时,浸洗1015分钟。可防治金鱼的新鳋病。(2)对青、草鱼鱼种的新鳋病的防治,同中华鳋病。6.锚头鳋病病原 是多种锚头鳋寄生而引起的鱼病。常见的有四种:寄生在鲢、鳙鱼体表、口腔的叫多态锚头鳋;寄生在草鱼鳞片下的叫草鱼锚头鳋;寄生在草鱼鳃弓上的叫四球锚头鳋;寄生在鲤、鲫、鲢、鳙、乌鳢、金鱼等体表的叫鲤锚头鳋。对鱼类危害最大的为多态锚头鳋。锚头鳋体大、细长,呈圆筒状,

15、肉眼可见。虫体分为胸、胸、腹三部分,但各部分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寄生在鱼体的为雌鳋,生殖季节其排卵孔上有一对卵囊。患锚头鳋病病症 锚头鳋把头部钻入鱼体内吸取营养,使鱼体消瘦。鱼体被锚头鳋钻入的部位,鳞片破裂,皮肤肌肉组织发炎红肿,组织坏死,水霉菌侵入丛生。锚头鳋露在鱼体表外面的部分,常有钟形虫和藻菌植物寄生,外观好象一束束的灰色棉絮。鱼体大量感染锚头鳋时,好像披着蓑衣,故称“蓑衣病”。此病对鱼种的危害最大,一条69厘米长的鱼种,有35个锚头鳋寄生,就能引起死亡。以秋季流行最严重。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可以杀灭水中的锚头鳋幼虫。(2)鱼种在放塘以前,用1100000150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152小时,可杀死全部幼虫和部分成虫。(3)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5克,隔7天泼洒1次,连续泼洒3次。(4)用45根号筒杆枝叶扎成捆,每667平方米水面放79捆,浸出汁液,有一定的防治效果。7.钩介幼虫病病原 是蚌类的钩介幼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每年的8月,蚌卵在母体的外鳃腔内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