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 教学实录.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685273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 教学实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 教学实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 教学实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 教学实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 教学实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 教学实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 教学实录.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丝绸之路的开通教学实录 罗卫华 (北京昌平一中,北京100220)一、教学基本情况分析(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课为京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开创”的第4节。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发展和中西方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东西方文明交融的桥梁。本课在中国古代民族交往史和对外关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年级的学生。初一学生知道“丝绸之路”,能讲出张骞出

2、使西域的故事,对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故事也很感兴趣,但不理解丝绸之路开通的起因和作用。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初步具备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这为开展史料探究的课堂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认识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作用;从经济、文化以及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等方面理解张骞的历史功绩,提高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地图,了解丝绸之路经过的重要国家和地区,强化空间意识和识图能力。(二)过程与方法观察文物图片,结合历史背景,简要分析丝绸之路作为中西交流通道的重要地位,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观察历史地图

3、、示意图、实物图片,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掌握多途径收集历史信息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张骞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品质,了解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国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中国早在汉代就有对外开放与交流的意识。三、课堂教学实录导入师:在上课之前,我们来看这样一幅漫画。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姓,人有姓,蔬菜水果也有姓。这是一些“胡”姓和“西”姓的蔬菜水果,大家能猜猜它们分别是什么吗?生:胡椒、胡豆、胡萝卜;西瓜、西葫芦、西兰花。师:这些“胡”姓和“西”姓蔬菜水果都打哪儿来的?生: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一)张骞出使西域1.西域的概念与概况师:那么,西域是

4、哪里呢? 生:西汉时期,人们将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今天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师:那时,中原与西域基本处于隔绝状态。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称之为狭义上的西域。广义上的西域还包括中亚、西亚、欧洲东部和北非地区。西域地区自然环境非常复杂,草原与沙漠并存。西汉初年,在西域草原上有三十多个政权,这些政权之间各自独立,语言不通。我们刚才提到的那些蔬菜水果是通过哪一条路传入中原的?生:“丝绸之路”。师:“丝绸之路”为什么开通?是怎么开通的?它的开通带来了哪些影响?下面我们来学习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师:中原与西域各国的沟通要从匈奴族说起。匈奴族是中原政权北方

5、的一支少数民族,他们以游牧为生,骁勇善战,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秦末汉初,趁中原内乱之际,在匈奴单于领导下统一蒙古草原,并策马而下,控制了西域许多小国。强大之后的匈奴也多次南下侵扰中原边境,对西汉王朝构成严重威胁。怎么办呢?到汉武帝时期,刘彻决定彻底解决边境问题,反击匈奴,怎么打呢?汉武帝也是个有心人。在审问匈奴俘虏的过程中,他得知了一件事。河西走廊原来有一个叫月氏的部落,被匈奴打败,匈奴不仅杀害了月氏王,还拿他的头颅做饮酒的器皿。打不起,我还躲不起吗?月氏人被迫向西迁徙,但他们一直想要回来报仇,只不过力量不足,一直没能实现。由此,汉武帝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何不派人到西域联络匈奴的老冤家大月氏,共同

6、夹击匈奴呢?那么,找谁去呢?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西域那地方谁也没去过,一路上还尽是流沙与荒漠,气候也很恶劣,这还是次要的,更可怕的是路上还得经过匈奴控制的地区河西走廊,要是被抓住,指不定会怎么样呢。汉武帝发出了一道招募令,招募勇士向西联络月氏共击匈奴,而当时的一个小官皇宫门卫首领之一,张骞毅然应募出征。2.经过师:在这里,我们班的一位小“老师”也提前备了课,有请他来为大家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生1: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100 多人,还有一个会匈奴语的向导甘父,从都城长安出发了。张骞一行还没走多远,刚过陇西,踏上匈奴领土,就被匈奴骑兵逮个正着。这刚出门右拐就被匈奴抓住了,被带到单于面前

7、,单于就问他:“你们这一百来号人来这儿干嘛?”张骞咬紧牙关,硬是不肯说,但手下的人扛不住,还是把联合月氏的事说了。单于一听,立刻炸了锅:“什么?你们想联合起来打我?”于是匈奴把张骞一行怎么着了?生2:匈奴人把张骞杀了。生3:匈奴人把他们扣留起来了。生1:匈奴人敬张骞是条汉子,况且他还有利用价值,杀了可惜,于是把他关押起来,还给他配了个匈奴女子为妻,生了一个儿子,打算用情感瓦解张骞。就这样,张骞在匈奴足足被扣了十年。但这十年里,张骞无时无刻不想着逃跑。终于有一天,他们逮住了一个逃跑的机会。那天,趁着匈奴不备,他和甘父等人穿着胡服去打猎,一上马就往外狂奔,匈奴不追吗?追!但也不好追,十年里,张骞把

8、周边的地形都摸透了,学会了匈奴语,再加上穿了匈奴的衣服,看上去和匈奴人没什么两样,最终得以逃脱。他们出逃的时候,物资都被匈奴扣了,但张骞却随身小心地带着一条耗牛尾,一条耗牛尾巴有什么值得珍惜的?在古代,用耗牛尾制成的旄节是使者的一种信物。大家看张骞手上拿着的就是。这条耗牛尾巴可是汉武帝赐给他的汉节,是他使者身份的明证。国君交待的任务还没完成,哪能这么就回去?于是张骞一行继续“西走数十日”,经过很多小国,翻过葱岭,达到大宛,受到大宛国王的热情款待。大宛国王得知他们想去月氏后,特意派向导和翻译,帮助他们找到大月氏。张骞一行在这里待了一年多后返回汉朝。这次张骞长了记性,换了一条路线,刻意避开匈奴的控

9、制区,没想到在他出逃期间,这地方也沦为匈奴的地盘,于是他们又遇上了“老朋友”,第二次被匈奴扣留。一年后,老单于死了,张骞趁匈奴内乱,带着他的妻子和甘父再次逃了出来。公元前126年,他们终于回到长安。100多人的队伍,只剩他们三人。在故事的最后,我想问问大家:张骞完成军事任务了吗?为什么?生4:没有。此时的大月氏已经生活在土地肥沃的地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他们不再想找匈奴报仇了。生1:回答得非常好。师:我们班的这位小“老师”讲得非常精彩,同学也回答得非常准确。张骞出使西域没有完成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的军事任务,但他也不是空手而回。他收集了很多关于西域的信息,比如说西域有哪些国家,有什么样的风土人

10、情等等。天子既闻大宛yun及大夏、安息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且诚得而以义(用道义)属之(使之成为属国),则广地万里威德遍於四海。天子欣然,以骞言为然。史记大宛列传师:这样,汉朝天子听说了西域的大宛、大夏、安息,北边还有大月氏、康居等国。张骞还对天子说:如果您真能得到他们,并用道义使其他们成为汉朝的属国,那么就汉朝就可以扩大万里国土,使您的声威和恩德传遍四海内外。汉武帝一听,非常高兴,心想,张骞这小子说的不错。行,既然这样,那就派你再去一趟西域吧。师:为了进一步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往来,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旅途就比较顺利,为什么呢?因为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出兵反击匈奴,夺回河西走廊,解除了

11、匈奴的威胁。张骞的第二次出使率领了300多人的使团,顺利到达乌孙,会见乌孙王。同时,张骞又派遣副使,分别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进行访问。公元前115年,乌孙王特意派使者带着大批良马护送张骞回访汉朝。两年以后,张骞的副使也在西域各国使者的陪同下,陆续回到汉朝。这样,从公元前138年到前115年,张骞完成了两次出使西域。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件奇怪的事儿?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大宛国见到张骞,态度怎么样?用材料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西域诸国皆役属匈奴。 汉书西域传(上) 大宛见骞,喜遣骞,为发导绎(派向导和翻译),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乌孙发导译送骞还。 史记大宛列传 生:喜。师:对,

12、“喜”,大宛国王非常高兴,不仅高兴,而且还派向导和翻译帮助张骞一行找到大月氏。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乌孙国也是如此。奇怪在哪儿?“西域诸国,皆役属匈奴”,哪位同学能帮着大家翻译下这句话?生:西域各国都是匈奴的属国,被匈奴控制。师:大宛、乌孙这些西域各国都是匈奴的小弟啊,他们见到张骞一行,为何“喜”并愿意帮助他们?探究一:阅读材料,分析说明西域诸国见到张骞一行,为何“喜”并愿意帮助他们? 匈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 汉书西域传(上) 天子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j(带着)金币帛直(价值)数千巨万至乌孙。史记大宛列传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因令窥汉,知其广大乌孙使既见汉人众富厚,归

13、报其国,其国乃益重汉。史记大宛列传生1:匈奴对西域诸国征收大量赋税,掠夺大量财富。生2:汉武帝派张骞携带价值几千万的牛羊、钱财布帛等给乌孙,对他们非常好。生3:乌孙使者看到汉朝非常强大富有,回国报告乌孙王后,乌孙国越来越重视汉朝。师总结:匈奴采取的压迫、剥削的办法来控制西域各国,西域诸国虽然是匈奴的属国,但是并不亲附匈奴;西汉王朝则是采取平等交流的方式,给他们很多优待政策;汉王朝的强大国力给予西域各国更多的安全。如果你是西域小国,在匈奴与汉之间,你愿意亲近谁?生(齐):汉。师:因此大多数西域国家逐渐远匈奴而亲汉。我们来看一组数据:西汉时期使者出使西域的次数。师:在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前,西汉

14、与西域之间从未有过使者往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西汉派使者赴西域的次数发生什么变化?增长到了54次。通过这组数据,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生:汉与西域的官方往来增加了。师: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张骞出使西域是“凿空”之行。凿就是开;空,就是通。凿空就是开通的意思,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与西域交往的路线。他在西域活动时还赢得了崇高的声望,被封为“博望侯”,西域各国非常信任他。自此西域与汉的往来越来越密切。根据简牍资料统计,天山以南的绿洲城国和汉朝通使的就有20多个。这些国家的上层人物都乐于来中原贡献参观,获得厚重赏赐,有的干脆常住京城,接受汉文化的熏陶。后来,匈奴势力逐渐被驱逐出西域地区,各国对汉朝的向心

15、力逐渐加深。(二)西域都护府师:直到公元前60年,到汉武帝曾孙汉宣帝时期,西汉在这儿建立西域都护府,都护的级别相当于中原地区的郡太守。我们看西汉的疆域图发生什么变化?生:西汉疆域扩大,尤其是西北地区。师:联系现在的中国地图,这一块儿大概是现在的哪儿?生:新疆。师:请同学们看,这是课本74页的两幅图:甘肃敦煌的汉长城遗址和甘肃安西的汉烽燧遗址,都由当时的汉政府修建的。烽燧也称烽火台,是古代的军事报警设施,只要一有军情,如果是白天,驻守的士兵立刻点燃狼烟,如果是晚上就点燃篝火。从而保障了这一地区往来使者的安全。师: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是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这也说明,新疆从此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然,张骞开辟的这条路上不仅有往来的使者,还有商队。商队西去东来,使得张骞开辟的路线进一步向西延伸。(三)丝绸之路请同学们看地图上蓝色的点,通过考古,在这些地方都发现了早期的中国古代的丝绸。这条路在近代被西方学者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我们一起看看汉代丝绸之路的路线。1.路线生:从长安出发,向西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阳关,在今新疆境内分为南北两道,翻过葱岭,到达西亚和欧洲的大秦。师:从丝绸之路的路线图看,它连接了东西方。其中,安息是亚洲西部的帝国,大秦也称罗马,鼎盛时期是横跨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