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6845550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6.考试时间:150分钟;历史政治地理同堂分卷考试,每科100分,共300分第I卷 选择题(48分)一、单选题(每小题4分,共12个小题,共48分)1“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2、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2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是A西周初期的分封制B西周末期王室衰微C春秋时期诸侯争霸D战国时期群雄并立3汉代颁布的“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其目的是A壮大皇族力量B保证列侯利益C加强中央集权D笼络王侯人心41928年11月中共中央发表

3、的告全体同志书中写道:“对资产阶级认识的错误,以为现在资产阶级革命的阶段上,资产阶级还有革命的作用,还需要一个革命的高潮这种倾向,在客观上,完全是帮助资产阶级,完全不了解争取群众的意义。”材料信息表明中国共产党A已经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B认为资产阶级已经成为反革命的力量C仍然坚持城市斗争为中心D认识到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5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但南昌起义高举的仍然是“国民革命军”的旗帜。其主要目的是A国共关系尚未彻底破裂B起义主力是国民革命军C为了免受国民党的围剿D争取国民党左派的支持6下面是清末中国机械进口趋势图(单位:元)

4、该趋势的重要影响是A使清廷丧失了引导产业发展的能力B减少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阻碍C利于催生本土产业替代进口D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7短缺的土地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该生产模式反映了A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B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C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D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8下表为习近平外交思想一览(部分)。时间事件外交谈话提要时间事件外交谈话提要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6年在伊朗发表署名文章“信则立,不信则废”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穷则独善其

5、身:达则兼济天下”2017年金砖会议亚太经合“国之交在民相亲以和为贵,协和万邦”2015年巴基斯坦议会演讲“人面无信,不知其也”2018年博鳌论坛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习近平外交思想A倾向于增强对国际社会的影响B借助传统文化树立大国意识C倾向于对外交政策的根本调整D借助中国智慧推动世界共赢9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时代情绪”,可以用很多学者的论文标题来表达,如在帝国主义的机制下拉丁美洲开发和未开发欧洲如何导致非洲的不发达。这可以折射出当时A不结盟运动致力于经济斗争B“冷战”之下国际形势的紧张C西方国家寻求开拓新殖民地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10从工厂制到股份公司制,从个人所有

6、及合伙制到行业垄断的形成,工业化又走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发展阶段A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B促进了近代化城市的逐渐兴起C推动了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D培育了科技为先导的经济理念11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英文缩写)增资的重要来源。出身工会领袖的巴西总统卢拉就感慨说,在过去20年里他在历次抗议中大多会要求“IMF滚出去”,但“现在,(我的)财政部长说,我们将借钱给IMF”。这说明A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B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C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DIMF面临严重资金困境12罗马帝国初期曾明令禁止主人判处奴隶与猛兽搏斗;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

7、117138年在位)废除了奴隶主把奴隶卖给角斗场的权力;君士坦丁大帝(272337年在位)将故意杀死奴隶与杀人罪同等对待。出现上述情形的主要原因是A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激烈B罗马国家的不断扩张C自然法理念的深刻影响D民主政治的逐渐发展第II卷 非选择题(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25分)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

8、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

9、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材料二 明清时期,国家权力逐渐退出乡村,形成了 “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乡村治理格局。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乡绅不仅是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制(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灾荒之年出面与政府协调要求以减代赈、减免赋税等,同时兴办赈局、义庄,救济乡里。他们是乡村社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积极创办义学、私人书

10、院、方志局、文学社团等乡村文化教育机构。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7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积极影响。(10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956年1月30日,周恩来在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努力去做那些客观上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们也应该注意避免超越现实条件所许可的范围,不去做那些客观上做不到的事情”。否则,“就要犯右倾保守的错误”或者“犯盲目冒进的错误

11、”。周恩来于1956年2月8日主持召开了国务院第二十四次全体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周恩来在会上指出:“反右倾保守是重要的,”“热火朝天很好,但应小心谨慎办事,要多和快,还要好和省,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胡长明大智周恩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的现代中国经济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经济思想概括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其主要内容: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择长官(慎选地方

12、长官)。均公田: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一定敷量的职田,调配蛤缺乏职田的官员,以“责其廉节”,防止贪赃枉法。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减徭役做到均赋税,宽徭役,减轻人民负担。修武备。(整治军备)。重命令(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延号令)。推恩信(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1)根据材料概括改革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7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这次改革作简要评价。(8分) 2020年春四川省叙州区第二中学高二第二学月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5:DACBD6-10:CADBD11-12:AC13(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

13、削弱。原因:国家统一;封建制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2)特点:以自治为主;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教化;宗族及乡绅主导;社会功能与政府职能相结合。背景:程朱理学的强化及影响;宗族势力的崛起;科举制及官僚制度的发展。(3)影响: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农业发展和巩固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社会教化;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的积极性。14示例: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经济建设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经济建设要符合国情。史实示例:符合国情促进经济发展的史实:一五计划、改革开放。不符合国情危害国家经济发展的史实: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结论:考生有总结即可。15(1)-澄清吏治;-富国强兵;-厉行法治。(2)这次改革是封建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由于改革主要只限于在政治机制上面,不敢太多地接触到社会经济的根本问题,最终没有成功。但加强了中央集权一体化的统治,一定程度的延长了北宋封建王朝的寿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