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干岗位操作细则.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6835863 上传时间:2023-08-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烘干岗位操作细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烘干岗位操作细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烘干岗位操作细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烘干岗位操作细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烘干岗位操作细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烘干岗位操作细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烘干岗位操作细则.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烘干岗位操作细则一、沸腾炉的操作(一)、沸腾炉的点火操作 用木柴等引燃物将炉床上的炉料加温,使料层逐步达到正常运行时的温度,以保证连续送入炉膛的煤能够正常燃烧。现将点火步骤如下:1检查炉膛内部,应无结焦和杂物。2在炉排上铺一层炉渣,然后放置引燃木柴,用油棉纱等引火物点燃木柴,使炉内均匀预热。(注意:炉渣其粒度与燃煤相似,厚度约为300毫米,然后放置引燃木柴(木柴直径小于100毫米,长为500700毫米)3关闭风道门,启动引风机,使炉膛产生负压。4启动鼓风机,稍开启送风门,使炭火层稍有跳动(注意:风量的控制要使炭火不要被炉渣掩埋,否则将导致炭火熄灭)。5从炉门向炭火层均匀撒布烟煤屑,并逐渐增大风

2、量,提高料层的温度。6随料层温度的升高,相应增加送风量。(注意:当达到正常运行的“最小风速”时,可暂不增加送风量,用撒入烟煤屑的数量来控制炉温升高的速度。操作时要使炉床各处温度均匀燃烧,随炉温升高而逐渐看火调风,还应及时用耙子扒散较旺火口,引火煤要做到三投:勤投、少投、散投。)7当料层温度达到800850时,即将炉门关闭,并开动给煤机按正常运行送入给煤量,监视燃烧情况,直至燃烧稳定即告点火成功。(注意:当炉料温度在达到600700(暗红色)之前,应使温度升得较快,同时增加风量使风速较快地超过“最小风速”,以免发生“低温结焦”。料层温度达到600700后,应尽量使温度平稳地上升,以免造成“高温结

3、焦”。)(二)、沸腾炉的运行调整操作 要使沸腾炉能正常运行,其关键在于正确调节沸腾层的送风量,控制风速、风箱静压、沸腾层的温度和及时排渣。1送风量的调节。要保持沸腾燃烧持续进行,关键在于沸腾层风速适当。运行时,送风量控制在使料层所有煤粒都被吹动的最小风速(临界速度)和煤粒开始被吹出沸腾层(带出速度)之间,否则难以正常运行。风速过小,有可能使炉料结焦;风速过大,将会增加排烟热损失和固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而降低锅炉热效率,再之,会使炉料不断减少,料层减薄,降低料池蓄热能力而破坏沸腾燃烧正常运行。2风箱静压的调节。沸腾段料层越厚阻力越大,送风阻力增大,使送风量下降而引起沸腾层风速下降,影响沸腾燃烧正常

4、运行。料层过薄,容易出现“火口”和“沟流”,引起沸腾层结焦而无法运行下去。 运行时注意观察风箱压力计的压力指示变化,随时掌握沸腾层的情况,当沸腾正常时,压力计液面应有轻微波动,其波动幅度约100帕(Pa)相当于10毫米水柱(mmH2O)。若压力计液面波动缓慢且波动幅度很大,可能是冷灰过多、沸腾层阻力过大。此时,应从冷灰管放出一部分炉料和清除沉积在炉底的石块和焦渣,以排除故障使沸腾工况恢复正常。3沸腾层温度的调节。料层温度一般应比灰渣开始变形时的温度低100150。料层温度过高,容易结焦;温度过低,又容易灭火。 料层温度发生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风量和煤量发生变动,如风、煤配合不当,给煤不均匀,都会使

5、料层温度发生变化。为使燃烧尽可能迅速和完全,最好将料层的温度在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提高。燃烧烟煤时,料层温度应控制在850950;燃烧无烟煤时,料层温度应控制在9501050。燃烧烟煤时,当控制风量在“最小风速”运行时,应将料层温度适当降低,以防止结焦。烟煤着火温度低,调节和控制比较方便。 燃烧无烟煤和煤矸石时,由于着火温度高,所需要的燃烧时间又长,因此,若采用增减供煤量来调节炉温的做法,很难控制炉温,当炉温降到800以下时,还可能灭火或结焦,故对燃烧无烟煤的沸腾炉,主要靠司炉人员精心操作,密切注视温度仪表,发现炉温下降时,应立即加快给煤机转速l2分钟(min)后恢复原来转速,等待23分钟(min

6、)看炉温是否上升。若一次不行,可连续进行几次,但每次调节后都要等待一会儿看炉温是否上升。一般采用这种方法调节,炉温通常能很快上升。4、运行中及时排渣。排渣时,原则是坚持少排、勤排的原则,以防止炉膛温度波动。(三)、料层结焦的处理方法1高温结焦。由于给煤过多或在启动后料层太薄,可能使料层温度急剧升高而引起高温结焦。处理方法有以下两种:(1)向风箱送入饱和蒸汽,促使沸腾料层降低温度。(2)采用大风量给风迫使料层降低温度。(注意:此法对燃烧烟煤效果明显,而对燃烧无烟煤则效果不好,有时反而会使炉温继续升高。若采用加大风量的方法时,要相应开大引风,以防止炉内产生正压而向炉外喷火。)2低温结焦的处理。(1

7、)对于小型沸腾炉,其布风板面积较小,可用火钩将剧烈燃烧的部分料层扒开,并将焦块扒出炉外,再继续启动。(2)对于布风板面积较大的沸腾炉,如出现火口,可在短时间内加大风量,以高风速将剧烈燃烧的部分料层冲散,以避免相互粘结而恶化沸腾燃烧,促使料层温度均匀升高(四)、沸腾炉的停炉操作1暂进停炉(压火停炉)的操作(1)停止给煤机,待料层温度降低50时,关闭进风门和鼓风机及引风机。操作时动作要快,风门要严,因此关闭风机时必须关闭风门。(2)迅速将风门挡板、看火孔门等关严,防止冷风窜人炉膛而加速料层散热温度下降过快。压火期间需控制料层温度降低的速度。(3)当压火时间过长时,燃用烟煤的料层温度不应低于700,

8、燃用无烟煤的料层温度不应低于800,否则须启动一次,使料层温度回升,然后再进行压火。2暂时停炉后的启动运行的操作(1)燃用烟煤时,料层温度又在700以上;燃用无烟煤时,料层温度又在800以上时,可直接启动运行。(2)当料层温度较低,应将料层中温度低的表层用火耙扒出炉外,留下300500毫米(mm)厚的料层,开启引风机,然后用小风量吹动,并加入适量烟煤屑引火,促使料层温度升高,同时逐渐增加鼓风量;当达到能使料层全部吹动沸腾的最小风速时,料层温度又高于800时,即可关闭炉门,开动给煤机,过渡到正常运行阶段。(3)若料层温度保持较高,料层中没有焦块,可开启引风机,再开启鼓风机,直接将送风量增加到略高

9、于料层全部沸腾的最小风速以上,再开动给煤机,使炉温迅速升高,逐渐达到正常运行阶段。3正常停炉的操作先停止给煤机,继续鼓风待料层中的煤基本烧完,当料层温度降到700以下时,关闭进水阀门、鼓风机,最后关闭引风机,使炉膛自然冷却。二、岗位操作安全规程1严禁酒后上岗和疲劳上岗。2穿好工作服,戴好安全帽和防尘口罩,佩戴上岗证,操作人员着装要“三紧”(衣服扣紧,鞋带系紧,帽子戴紧)。不得穿短裤、拖鞋。3 开机前,检查沸腾炉及附属设备是否完好,确认具备条件后,方可启动。4应保持设备周围场地、楼梯的清洁和通道畅通,不得有油污和杂物。5清扫设备时,脚要站稳,手要扶稳,以免摔伤。6启动鼓风机前,须将炉门关好,以免

10、喷火伤人。7启动鼓风机时,必须先将风机风门关闭,然后根据需要打开在适当位置。8停机哑火再次打开炉门引火时,操作人员不得站在炉门正前方。9点火与炉前操作时必须穿戴好防高温帽和防护眼镜,以免反火烧伤操作人员。10停机处理故障时,必须关闭控制电源,现场控制开关必须拨到“零”位,通知配电室拉下电源开关,并挂“有人工作、禁止合闸”标牌。11接班开机前,应用钢钎检查渣层情况,发现渣块及时排除,并根据渣层温度采取相应措施引火。 12不宜频繁停炉压火,以免因急冷急热次数多而影响炉子寿命。13不宜正压点火及运行,应负压操作。 14炉渣未冷透,切忌进入炉膛。 15紧急出渣时,排渣口若有人,切忌开启鼓风机。 三、卫

11、生清理及其他要求1 日常烘干系统的卫生包干区清扫、保持。交接班时,双方必须对生产现场卫生状况进行认真检查、确认。烘干副手在煤仓破满后,根据卫生清扫要求对包干区和公共区卫生埋清理,烘干系统停机是,烘干正手配合一同做好此项工作。包干区(每班一次)责任班组公共区入炉提升机电机,减速机,此平台,入库提升机电机,减速机,此平台,排风机电机,风机。甲班休息室,工具箱、桌椅、入炉皮带电机,入炉皮带罩,入炉皮带尾部(1#仓下),皮带下积料,入炉、入库提升机地坑,收尘器下绞刀,烘干场地地面卫生.(7612皮带至4#磨墙边,南至马路)烘干库顶最上层地面,栏杆,入库提升机各层清料平台,烘干收尘器顶。除尘器壳体,除尘

12、器下两根小绞刀乙班烘干库顶(原刮板机层卫生)烘干机各层清料平台,煤破提升机电机、壳体和烘干炉顶。烘干电力室柜面和地面卫生丙班2 烘干炉、料仓的清理周期(清理周期表格)3 烘干出炉水分控制范围:1.00烘干水分3.00。烘干正手每20分钟从烘干机出料口(至入库提升机侧)取出出炉矿渣目测和手感预测水份,及时进行调整。4 每小时电话联系质量控制部控制组了解上一小时的出炉矿渣水份,根据水份情况进行调整,并在操作记录本上进行记录,如遇出炉水份超过控制目标值时及时电话联系中控主操,提醒主操注意。5 每班接班后由烘干正手为主负责对烘干机自上而下各层积料进行清理,确保通料和通风顺畅。6 每班接班后由烘干副手负责对入炉提升机下料管和入库下料管进行检查清理,确保开机正常顺畅。 7 每隔一小时,由烘干副手负责对联合库网上的大块水渣及其它杂物进行清理,确保下料正常。检查所使用的物料是否达到质控部要求,如遇入炉物料水份明显超高时,第一时间通知烘干正手调整烘干台时产量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