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制药公司战略调整新动向及对中国的影响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6823371 上传时间:2023-12-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国制药公司战略调整新动向及对中国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跨国制药公司战略调整新动向及对中国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跨国制药公司战略调整新动向及对中国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跨国制药公司战略调整新动向及对中国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跨国制药公司战略调整新动向及对中国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国制药公司战略调整新动向及对中国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国制药公司战略调整新动向及对中国的影响(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就在这里-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跨国制药公司战略调整新动向及对中国的影响 2005.06.13供稿人:王静波全球制药业的创新迷局全球制药产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和竞争压力,包括不断攀升的R&D投入,药品审批过程过长带来的专利保护期的缩短,市场开拓投入越来越高,价格压力增加,业界的竞争者越来越多等等,其中创新迷局是制药业目前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是制约长足发展的最大羁绊。1、研发投入激增,NAS上市数量下降,新药研发效率低迷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全球制药产业面临着创新成本不断攀高、新药上市数量连年减少的不利形式:一方面是平均800亿美元

2、耗资、12年历时的新药开发成本,一方面是NAS上市数量持续下降到197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可谓全球制药业的“创新困境”(见下图)。图 新药研发费用飙升(单位:百万美元)数据来源:PHRMA图 1994-2003年全球上市的NASs数量变化资料来源: IMS LifeCycle2、大量“重磅炸弹药物”专利保护到期,为这一创新困境“雪上加霜”的是许多在过去二十多年为跨国公司的利润膨胀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大量药物的专利保护到期,新药产品一时难以上市,即便出于临床试验三期的也是前途未卜,而旗下重磅产品专利到期带来的非专利药市场空间已经引得众多非专利药厂磨刀霍霍。表 2003-2007 年部分跨国公司专利到

3、期药物数据来源: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整理3、生物技术创新药物短时“难成气候”一度为制药业带来蓬勃生机和加速心跳的生物技术药,尽管行业处于上升发展期,近几年新药上市态势优于行业整体,但是与化学制药业相比,300多亿美元的市场不过药品大市场的6%,难举大势;而且毕竟是蹒跚学步的阶段,而且学者的激动远甚于业者的追捧,很多理想中的潜力一时难以现实化为市场的产品,所以对多数制药企业来说,生物技术制药美则美矣,前途当然也一片光明,但是显然不是当下的立基。4、中药的标准化迷局破解尚需时日发祥于中国、惠及东南亚多国及西方华人聚集地区的中医药,则因为其“神秘性”和“玄学”而一直难以扣开向来要求标准化和“说得清道得

4、明”的FDA的大门,也因此一直作为“潜力股”徘徊在制药业的正门之外。化学药创新乏力,生物药与中药一时难统江山,这样的困局对于创新强度最高(在美国,制药产业是研发投入最高的产业,比电子、通讯、航天行业都要高,是美国工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的4倍)的制药业而言,无疑是其长足发展的最大羁绊,据估计大型制药企业要维持两位数的销售增长幅度,必须保证每年有3-5个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储备,而目前发现新化学实体的的投入激增,每年产出的NCE数量却在减少,面对前所未有的创新压力,跨国公司在这样的困局下进行全新的、全方位的战略调整是必然之事。向生物技术要未来从技术潜力和已有的实践看,生物技术无疑是制药业创新实力的供养者

5、,而且很有可能是未来新药开发的主流,因此尽管生物新药目前还难以撑起市场的半壁江山,但是它依然是跨国公司选取的第一个战略制高点。该战略的实施有两种模式。一是投入巨资进行生物新药的研发,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罗氏、辉瑞、GSK、安万特、默克、强生、诺华等10家跨国制药公司共实施了302个生物技术新药研发项目,其中罗氏以53个在研项目成为投入数量最多的公司。另据IMS在2003年2月对全球新实施的临床试验项目进行的统计分析,在新实施的临床试验中有27%的是生物技术药的临床试验,生物技术临床试验和新药申请数量有500项之多。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发项目并不完全是制药公司自主实施的,相反处于技术优势和成

6、本考虑,平均67%的研发项目是是通过从专门的生物技术公司获得特许的。其中强生公司的内部自主开发比例最高,为72%,其次是罗氏公司,60%的生物药研发项目在公司内部开展。相反,阿斯特拉捷利康公司只有9%的项目数与自主开发,其余91%全部通过特许获得;辉瑞公司的特许开发比例也很高,达89%。表 2003年部分制药企业的生物技术药研发计划数及来源分布数据来源: IMS Chemical Pioneer ,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整理第二是与生物技术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生物技术产业带动了一大批生物技术研发公司的成熟,这些专业公司多掌控着一项或者多项新品开发潜力巨大的生物技术,很多还有不少专利储备,这些公司在生

7、物新药开发技术上的娴熟和已有的积累,使得它们日益成为跨国制药公司抢占生物技术药制高点的首要通道之一。全球前二十大药厂与生物技术公司的联盟合作总体上呈逐年增强之势,1988-1990年这种合作联盟的案例数为186宗,而2000-2002年上升至757宗,而且投入的联盟经费逐年增加,从19881990 年间的0.824亿美元大幅增加到20002002 年间的3.52 亿美元。从联盟目的看,治疗药品开发(Therapeutic)类型的联盟多,数量几占总量的3/4,而且药品开发联盟主要集中在新药发现与先导化合物筛选的早期阶段,有68%的属于此类。在治疗药品开发的联盟中,以Pfizer 与生物技术公司的

8、联盟件数最多,19882002 年该公司本身以及所收购的公司共签署了246 件生物技术联盟案,GSK 排名第二,签署了201 件,Roche 则以198 件排名第三。图1988-2002年全球制药企业与生物技术公司联盟的数量增长情况进入2005年,生物技术在制药业依旧硝烟风起,仅仅前三个月,发生的值得一提的有关合作或技术产品转让就有: Celladon公司和Targeted遗传产品公司将合作开发腺相关病毒(AAV)的基因产品,用于治疗充血性心衰;安进公司已经和人类基因组企业GenData科研公司达成技术转让协议;葛兰素史克和Galapagos基因组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Tripos公司已经完成

9、了收购私人分子发现软件公司Optive科研公司的工作;美国曼哈顿制药公司和Tarpan制药公司达成兼并协议;Sangama生物科学公司将帮助辉瑞生产哺乳动物细胞蛋白药品,等等。非专利药不再单纯是仿制药公司的机遇非专利药一度是印度、中国、包括欧美等向来以仿制药物见长的原始创新能力较弱的制药公司的发展机遇,但是随着NAS、NCE产出数量的逐年见低,和旗下大量原创新药的专利保护到期,一向主要专注于原始创新的跨国公司也“坐不住”了,非专利药市场这一日益长大的大蛋糕,也正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加入分切行列。从2003年开始,大量专利药专利保护到期,非专利药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全球非专利药市场规模从199

10、8年的271.8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433.6亿美元,近两年其销售额的年增幅都超过20%,而同期全球药品总销售额的增速为8%左右。到2008年,全球非专利药的市场规模将超过800亿美元。几乎每个跨国制药巨头麾下都有2-5个专利药将转为非专利药。FDA审批的非专利药数量一直在增加,2003年批准上市的非专利药共有349个,这样的上市速度是专利药所无法想象和企及的。面对新药开发资金压力、风险压力增加、市场竞争加剧、利润率下降、入不敷出的形势,资金投入低、安全风险小的非专利药理所当然地进入了跨国公司的视野,并很快被纳入其全球化战略,出手并购非专利药公司成为跨国公司进军非专利药市场最便捷的第一策略

11、选择2002年,当时排名第三的非专利药生产企业美国雅来制药成功收购广州佛山康宝顺药业,借此进入中国的非专利药市场;2003年,素来在新药开发领域长袖善舞的辉瑞公司购并了在非专利药开发和市场占有上具优势的法玛西亚公司,因此涉足非专利药市场;2004年1月,当时世界最大的非专利药公司TEVA收购以制造生物基因药品而闻名的世界第九大非专利药公司Sicor;2004年7月,拜耳斥资23.8亿欧元一气收购了罗氏大众药品部。2005年2月21日,诺华公司收购了德国第二非专利药生产商赫素公司(Hexal)的全部股份及其美国附属公司Eonlabs 66.7%的股份,交易总额约87亿美元。收购的两家公司被整合到

12、诺华的非专利药公司“山德士(Sandoz)”旗下。这并不是诺华在非专利药领域的第一次收购:2003年,诺华斥资8.76亿美元收购了斯洛文尼亚的大型非专利药公司LEK;2004年又收购了加拿大和丹麦的两家非专利药公司Sabex和Durascan。频频收购的结果是:诺华坐上了世界非专利药的头把交椅。2005年2月28日,诺华明确提出:不久将通过收购兼并中国制药企业的方法促使山德士及其非专利药进入中国市场。目前,非专利药“老大”诺华制药公司正在重组山道士制药公司,包括更换CEO,以质量、服务、成本为导向,这些举措都将使山道士制药公司的财务业绩有所改善。值得一提的事,目前世界非专利名药物市场正面临价格

13、压力和所谓“授权仿制药”的压力。仿制药,特别授权仿制药将对印度等后起国家的仿制药生产及销售产生很大的影响。跨国制药公司战略调整新动向及对中国的影响之四 中药资源争夺战剑拔弩张中药方面,世界上已知有25万种药用植物,但是只有1%经过了西方医学研究,研发空间巨大,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新药已经成为药物创新的希望所在。发达国家过去10年在开发植物医药方面的支出年均增幅达15,其中15家世界上最大的医药公司在这方面的科研支出年均增幅达22.5%。2003年,仅北美、西欧10家最大的医药公司在中药领域的科研支出就达5.4亿美元。2003年全球植物药及草药制剂市场为230亿美元,并以每年10-12%的速度成长。

14、近两年美国FDA及欧盟相继修改了中草药审批制度,监管与审批政策的放宽使得中草药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大好的发展契机意味着众多跨国公司对中药资源的争夺战来开帷幕,并且这种争夺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且,中国作为中药的发源地,其丰富的天然资源和悠久的研究历史越发受国际大制药企业的关注,正在成为跨国公司中药资源争夺战的主战场葛兰素史克作为最早投资中药研发领域的国际制药公司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合作,对近万种中草药进行了筛选和开发;法国施维雅公司于2001年10月26日在北京成立了“施维雅北京中药新药研发中心”,重点开展中药新产品的研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艾滋病防治中

15、心,已对300余种中草药进行了筛选和有效成分的研究。2003年10月30日,占日本“汉方”药70%市场的日本津村药业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兴建的工厂竣工投产,在该合资企业中,津村药业占63%以上的绝大股,这是中国第一家外资占绝对控股地位的中外合资中药企业。这标志着津村新的中国战略开始实施,即把生产和销售的重点放在中国。以津村药业为代表,越来越多的日本中药公司将视野转向海外尤其是中国市场。与中国相比,日本汉方药在产品剂型、包装和质量控制以及中药西制方面均优于中国的中成药,因此汉方药不仅在国际市场上成为中国中成药的最大竞争对手,而且在参与中国国内的市场竞争方面也拥有很大优势。2005年4月初,诺华宣布将在中国设立其第八大全球研发中心,该中心将以中草药作为主要研发项目。来自瑞士诺华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