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6797009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蚌埠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蚌埠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蚌埠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蚌埠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蚌埠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蚌埠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蚌埠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蚌埠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哈尔滨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文学史上,女性文学的辉煌只如 , 转瞬即逝。然而,在这其中,却有一种文学体裁在三百多年中一直 , 照亮着女性文学创作的天空,拥有广大的读者和作者群,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作品,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就是弹词。弹词,又称为南词。其形式散韵相间,有说有唱,边弹边唱,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在封建社会,广大的女性,日处深闺之中,无以自遣,她们的理想、抱负只能托于幻梦。而弹词通俗易懂、 , 易为一般群众所接受;故事情节曲折,富于幻想;又往往

2、以女性为主人公,叙最为她们所关注的婚姻情爱之事;( )。弹词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它的文本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文体。作为一种叙事文学,它们常常是 , 几十万字至一百万字不等。在弹词作品中,既有了说唱表演的痕迹,又有着文学的特征。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将之真实面貌凸现,弹词才能真正展现出来。从中也可见中国文学中雅与俗的转化与结合,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交融与变奏。(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过眼云烟长盛不衰浅尝辄止鸿篇巨制B . 过眼云烟经久不衰浅尝辄止连篇累牍C . 昙花一现长盛不衰深入浅出鸿篇巨制D . 昙花一现经久不衰深入浅出连篇累牍(2) 下列填

3、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且弹词七言韵文的形式,便于记诵,富有音乐性,正投合了她们的欣赏习惯。B . 且弹词七言韵文的形式,富有音乐性,便于记诵,正投合了她们的欣赏习惯。C . 且弹词正投合了她们的欣赏习惯,七言韵文的形式,富有音乐性,便于记诵。D . 且弹词正投合了她们的欣赏习惯,七言韵文的形式,便于记诵,富有音乐性。(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弹词作品中,既有文学的特征,又有着说唱表演的痕迹。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将之结合起来,才能凸现弹词的真实面貌。B . 在弹词作品中,既有着说唱表演的痕迹,又有文学的特征。两者既

4、有联系又有区别,将之结合起来,才能凸现弹词的真实面貌。C . 在弹词作品中,既有文学的特征,又有着说唱表演的痕迹。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将之真实面貌凸现,弹词才能真正展现出来。D . 在弹词作品中,既有说唱表演的痕迹,又有着文学的特征。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将之真实面貌凸现,弹词才能真正展现出来。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9高二上长春月考) 现代文阅读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庄子是中国文化史

5、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括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

6、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

7、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所以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灵龟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他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

8、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节选自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1) 下列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庄子把逍遥游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B . 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C . 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

9、正的逍遥自由。D . “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2)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但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内涵相差很大。B . 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他的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C . 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D . 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是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

10、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B . 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C . 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D . 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3. (12分) (2019高一上哈尔滨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话友聂鑫森1972年深秋的一个凌晨,白霜染地,西风砭骨。五十岁出头的时子春,从望天湖五七干校偷跑出来,他要赶往

11、百里外的湘潭市一家中医院,去探看弥留之际的话友季尊秋。何为话友?只因他们都是湘潭市“胜利话剧团”的演员,共事多年,关系极为亲密;工作之余,又喜欢互相召邀,在一起天南地北地聊天。演的是话剧,说的是心里话,不是“话友”是什么?时子春先是紧走疾行,然后碰见一辆老乡开的拖拉机,搭了几里路的顺风车,再赶到一个乡镇的长途汽车站,等了一个多小时,才坐上一辆浑身吱啦啦响的客运汽车,慢吞吞开往湘潭城,他没头没脑地在心里直骂。昨天上午,时子春忽然收到季夫人寄来的一封信,说尊秋已是胃癌晚期,唯一的愿望,是和多年的老搭档时子春见个面。季夫人还说,恐怕时子春请假难,即便来了,病房外有看守人员也难得进去。她之所以写这封信

12、,是怕伤丈夫的心。时子春含着泪,去向军代表请假,理由是家里病了人,没想到军代表大手一挥,说:“不行!”时子春扭头就走,心想:你说不行我说行,老子自个儿去!季尊秋怎么没到干校来呢?他出身地主家庭,而且他扮演过许多帝王将相,却不肯出演一个工、农、兵的角色,口头禅是:我只演让我怦然心动的戏。“文革”拉开序幕后,骨格清奇的季尊秋,对任何莫须有的罪名一概缓缓出语予以驳回。愤怒的“革命群众”不但狂呼“打倒季尊秋”的口号,还常施以拳脚把他打倒在地当时敢和季尊秋同排而站的只有时子春。台上没戏可演,他们便常悄悄相聚,说说心里想说的话。“子春兄,我们搭档演过多少戏呀。戊戌变法,你演谭嗣同,我演康有为;甲午惊涛,你

13、演邓世昌,我演李鸿章。”“尊秋兄,甲午惊涛还参加过全国话剧汇演,得了一等奖。”“我不演工、农、兵的角色,是我自知性格、气质、形体不适合演,演显官大员、儒生学人则本色当行,这怎么是看不起劳动人民?”“记得吗?我曾自制一把大折扇,用隶书写四个大字丰华真率,然后送给了你,你的演技与之最为匹配。”“为答谢兄,我画了一幅大写意的邓世昌肖像作为回赠。你称赞说:传神取貌,活活如生。让我得意了好多天。”“是呀,尊秋兄,还记得那场戏吗?邓世昌要去谒见李鸿章,门官拦阻,于是,我大声叫嚷。你在内厅响亮地喝道:谁在二堂喧哗?这句话声调、节奏恰到好处,激起一片掌声。”“以后这句话居然变成了团里的常用语,遇到有人吵嘴了,

14、开会发生争论了,不知谁会学着用我的腔调,一声喝问:谁在二堂喧哗?于是,马上一片宁静。眼下我真想对这个世界大喝一声:谁在二堂喧哗!”“尊秋兄,你有胃病,要多多保重,天天下雨、打雷,就没个开天放晴的时候?”“是的是的”汽车到达湘潭市中医院已是上午十一时。时子春跑步去住院部大楼的肿瘤病室,他向值班护士打听季尊秋住在哪儿?护士说:“408室。不过,他因胃部剧痛,正在昏迷中。再说,这个人问题严重,有专人在门外站岗!”时子春没听完,就大步来到408室门前,伸手就要去推门。两个壮实的年轻人上前拦住时子春,大声吼道:“外人不准探看,走开!”时子春双眼圆睁,头一昂,说:“我要探看我的话友,谁拦阻,我跟谁急!”“

15、你是吃了豹子胆了,季尊秋是什么人?有问题的人。你来探看就是他的同党!”“我只知道他是受群众欢迎的演员,是个好人。”时子春蓦地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上铁硬的腱子肉。就在这时,病房里传出响亮的喝问:“谁在二堂喧哗?”是从昏迷中醒过来的季尊秋的声音。时子春狠狠地把两个年轻人扒开,然后轻轻地推开病房的门,应声而入。他情不自禁地做了一个将马蹄袖左右拂扫的动作,“啪、啪”的声音响得很利落,再抢步上前,单腿打千,低头说道:“回大人,在下邓世昌,拜见中堂大人。”“平身!”时子春站起来,走到病床前,紧紧地握住季尊秋伸出的双手。谁也说不出话,只有泪眼相看(有删改)(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描写环境,“深秋”“白霜”“砭骨”等词语着力突出了天气的冷寒,而“1972年”这个时间的交代,则暗示出了文章的社会背景。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