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土地理到地方课程开发.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6780731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乡土地理到地方课程开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乡土地理到地方课程开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乡土地理到地方课程开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乡土地理到地方课程开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乡土地理到地方课程开发.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乡土地理到地方课程开发从乡土教育到地方课程的开发-兼谈上海市乡土地理教材的改革华东师大二附中 陈胜庆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要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深入到课程核心领域,课程结构的多元化将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笔者自上海市第一轮课改担任上海乡土地理教材和地图册的编写任务自今已有十来年。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入,新的课程教材的编写必须以新的理念为指导。本文从地方课程的概念出发,对地方教材的改革问题作一些思考。一 乡土教育与地方课程的联系国家课程是根据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而设计的,体现了国家对各地区、各学校的学生素质的共同的基本

2、的要求,它在三级课程中起主导作用。而所谓地方课程是指国家规定的课程目标指导下,由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当地社会的特殊条件与要求,为学生的发展而开发编制的课程,现规定课时约占全部课时的5%-10.它在三级课程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前后衔接的地位,使三级课程结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管理权限上分别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承担,如确立课程门类、制订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建设以及对课程评价等.三级课程的概念,并不完全是根据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提出的,同时也是我国近20年来在基础教育领域长期探索改革的必然结果,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教育需求的。众所周知,我国从五、六十年代起曾全盘学习苏联经验,采取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材

3、。长期以来,学校和老师只能执行国家课程的教学计划,而教材则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应考的一成不变的“蓝本”。由于我国是地域广阔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差异很大,课程与教材的高度统一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为此,一些有识之士很早就呼吁课程和教材要有地方性特色.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的一次座谈会上就指出:“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材是否合适?教材要有地方性,应当增加一些地方乡土教材.从60年代起,各地陆续编写了一些地理、历史的乡土教材,并在教育部历次修定的教学大纲中规定了课时.80年代末,国家教委在实行“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时,首先大力推动各地的乡土教材建设,把加强乡土教育作为对当

4、时全国使用一套统编教材的补充和突破.1987年,国家教委召开“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部署了各地要建设乡土教材的任务。1990年,国家教委又召开了第二次乡土教材工作会议,总结了各地的推动乡土教育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并且评选了一批优秀乡土教材和表彰了一些教育行政部门。 这一时期的乡土教材建设,不仅涉及到地理、历史、生物、政治等学科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反映地方经济文化特点和地区发展规划远景的综合性教材,在挖掘当地教育资源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使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促使教育更好的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在各地的乡土教学过程中普遍重视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5、在课程教材的管理上,采取了教育发达的地区以县、市为主,在教育欠发达的地区以省为主灵活而切合实际的方法.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乡土教育是地方课程的雏形。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乡土教育又不完全等同于现在提及的地方课程,这两者的差异主要是教育理念不同所引起的.二 地方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为背景,以大力推广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为目标,并且提出了“以人的发展为本”和由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三者构成的基础学力观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课程在功能上要有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来完成教育任务。国

6、家课程无疑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功能,而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则更多地具有开发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功能。开发地方性课程要充分考虑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的特定条件,沟通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联系课本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实践去认识社会中的各种人文和自然想象,树立对当地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从而在实践活动中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地方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最重要的职责。地方课程的特征之一是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它必须以学校所在的地方或社区为基础。区域差异不仅体现在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还表现在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也各有迥异,需求的人才结构也不同.因此,各地的社会教

7、育资源不尽相同,地方课程必须是体现地域特色的课程。地方课程的特征之二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因为学生生活在当地的社会环境之中,耳闻目染各种社会现象,时刻体验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强烈的时代感。所以地方课程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把学校和社会密切地沟通起来。地方课程的特征之三是具有有效的实践性。地方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容易沟通学生的实践活动,比如开展乡土史地考察和社会调查,参观当地博物馆和革命史迹,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公益劳动,以及开展一些关于当地社会问题的课题研究等。地方课程的特征之四是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地方课程不等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不是学科课程的延伸。要认识社会必须从多学科综合的视角出发,例如了解当

8、地的环境问题,则不仅需要一定的理化生地学科知识,还须涉及到道德伦理和法制观念。因此,地方课程并不从属于任何一门学科课程。地方课程的特征之五是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它的学习方法不单一地采用传授型,而更应该是探究型,有不少社会问题是需要学生通过探究过程来认识的。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各种探究性学习活动,因此地方课程也具有开放性特点,即突破课堂和课时的束搏,让学生在社会和自然界大课堂中去开展研究活动。三 对乡土教育中的传统观念的反思尽管乡土教育在过去的教学改革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教育理念的深化,需要对乡土教育中的一些传统观念予以重新审视。1 是以学科为中心,还是以区域为中心?在地理、历史等学科中历

9、来有乡土教育的传统。例如古今中外许多地理学家都强调学习地理必须从乡土开始.从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制订近代学校课程时,就提出要求学生在他们生长的地方学习地理。18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卢梭和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也都论述过要从认识家乡开始学习地理。我国现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29年也提出了“教学地理,开始必须从本土地理开始”.建国以来,我国的地理教学也都强调要加强乡土地理教育.但是,传统的乡土地理基本上是地理学习入门或者是区域地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把乡土地理归纳在地理学科体系之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的育人功能。这种现象在其他学科领域都存在。而地方课程强调的是区域性和综合性,在认识当地社会的区

10、域特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史地知识,而且需要各种自然的人文的知识的综合.因此地方课程的建设必须突破学科中心,强调以区域为中心的学科综合。2 是以传授型学习为主,还是以探索型学习为主?在进入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课堂以外从多种媒体中接受的信息量极大,辨析和甄别信息的有效性、筛选和吸收信息的价值取向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传统乡土教材的编写力求尽可能地达到面面俱到,这主要是受到学科中心和传授型教学方式的影响。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任何一本精心编制的乡土教材都不可能包容一切。因此只有从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来适应这种变化,也就是要从建立探究型的学习方式来构造课程框架。课程的

11、内容除了有必要的基本的素材之外,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关心社会获取信息,包括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和电脑网络中筛选学习内容,也包括从社会现实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研究社会问题。地方课程应该成为探究型学习的“平台”。3 是以学习结果为重点,还是以学习过程为重点?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形成过程中,传授型学习依然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沿袭一二千年之久的单一的传授型学习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一大弊端。因此必须在地方课程中突出探究型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鉴于这一认识,地方课程的实施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即是否具有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是否具备关心社会、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是否具有参与研究探

12、索的积极性,是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基本方法和技术,是否具有社会的责任心等等。由此产生的是课程评价必须重视过程的评价和态度、情感、责任心的评价。4 是以教材建设为目标,还是以课程建设为目标?教材是课程的知识载体之一,不代表课程全部。课程则包括在一定理念指导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诸多要素。地方课程的建设一定要有明确的理念支撑,有切实的目标取向,有基本内容框架,同时要有教学实施和评价的指导.作为拓展型的地方课程,要强化课程内容的规定性;作为研究型的地方课程,则要突出课程目标的导向性.研究型的地方课程在内容上可以专题形式构成,在研究课题上有很大的选择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起指导

13、作用。因此构建课程标准比编写教材更具有重要意义,掌握了课程标准,更容易在教学中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才能.四上海乡土地理的改革思路地理学科因为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开发地方课程中可以起重要的作用。同时地理学科具有开展乡土教育的悠久传统,地理教师具备指导野外地理考察和社会调查的能力,都将在开展和实施地方课程中发挥优势。曾被评为全国优秀乡土教材的上海市乡土地理教科书和上海市中学地理图册在十余年来,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 飞速发展,不断地修改补充新的材料,大的改版和重编达4次。但是由于教科书和地图册的出版周期,几乎每一新版本在 使用时又发现了很多有待更新的内容。随着包括网络在内的信息传媒的普及,

14、上海中学生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充满发展活力的信息化社会中,时时刻刻感受到上海的发展与变化.上海本身就是一本博大精深的教科书。如何更好地改革上海乡土地理教材,必须从新的教育理念上作一些思考。上海乡土地理要发展成一门地方课程,必须有课程性质、课程功能、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正确定位。1. 课程性质:作为一门地方课程,要有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制定课程标准,有课时的保证,并要给学校在实施课程标准时有一定的弹性和自主权。使学校能更充分地利用所在社区的资源开展各种实践性的教育活动。2。 课程功能:着重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使学生在探究型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既深切地了解上海的发展变化是改革开发

15、的结果,又能对上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探索研究的能力。3. 课程目标:要利用上海社会发展的各种教育资源,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使学生能密切关注和获取有关上海社会发展的各种信息资料,能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从而树立作为上海公民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并具有参与社区实践活动的意识和能力。4. 课程内容:不局限于地理学科范畴。在以区域为范围的内容体系中,结合必要的历史、社会、经济学方面的内容,作为基本的传授型学习材料。但课程的主体内容即研究型素材,则以专题形式出现,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或实践活动去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例如,上海的人口构成和社会老老龄

16、化的问题;上海的滩涂开发和土地利用问题;上海建筑风格和中西文化交融问题;上海的市内交通现状和未来远景的问题;上海的气候灾害和对策问题;上海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的问题;上海的农村现代化和都市型农业问题;上海苏州河治理和环境保护问题;上海的公民的环保素质和环保道德问题等等都可以确立为专题。以上各类专题可以以不同区域为背景展开,如一区一县,或街道乡镇,或某一居住小区,某一企业单位,甚至于某一家庭。专题研究的成果 可以成为案例,吸纳到课程内容中去.因此,这类课程与教材的建设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可以由师生共同参与,不断充实与发展。总之,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课程标准的规定下,对上海市乡土地理教材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