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学策略与修辞效果.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6771384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文学策略与修辞效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三章 文学策略与修辞效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三章 文学策略与修辞效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三章 文学策略与修辞效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三章 文学策略与修辞效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 文学策略与修辞效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文学策略与修辞效果.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三章 文学策略与修辞效果(一) 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1. 乔治桑塔耶纳美感:艺术作品区分为两个层次“物质的或形式的美” “表现的美” 形式 意味2. 罗曼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1)语音层次(声韵、调质、节奏); (2)意群层次: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意义的层次; (3)图式化外观层次(作品描绘的各种对象通过这些外观呈现出来); (4)在句子投射的意向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朱立元:(1)语音、语调层次;(2)意义建构层;(3)修辞格层;(4)意象意境层;(5) 思想情感层。(1)语音(节奏、韵律等);(2)意象及意象组合;(3)意蕴情思(意义、韵味)。3. “多声部合奏”和“复调性和谐”

2、英加登:各个层次中,都包含着审美质素,它们共同构成“复调性和谐”(古典审美观) “形式与内容的对立冲突”(维科茨基,文艺心理学)【巴赫金:“复调小说”是一种“多声部小说”是“全面对话的小说”,“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相互间不发生融合。”(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29)】对诗歌来说,声韵美起重要的作用,一般由它组织并影响着其他各层次。句子(节奏)短促、流畅,往往表现欢快、轻松的情感;舒展的句子宜于抒情;冗长的句式则显得沉重、忧郁。田间诗: 鼓点 时代的鼓

3、手艾青诗: 绵长 忧郁中国古代格律诗声韵格律整齐,以和谐的声音形式将激情加以过滤、包裹,而不让激情直接迸放出来,往往较宜于表达含蓄的情感特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内容和谐(中庸,不过分)、形式(特别是声律)和谐(中节)、内容与形式相和谐】苏轼:“不协音律”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匀齐。”“未找到喷火口的火山。” 死 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

4、水/酵成/一沟/绿酒, /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句式、声韵、意象与情感表达之间存在对立关系:齐整的句式炽热的情感;和谐的声韵决绝的情思;美艳的意象厌恶的情绪。(古典主义审美观)“五四”新文学运动把格律诗作为破除对象,正因为格律诗规整的形式(句式、音韵、意象等)束缚、限制了作家主观

5、思想情感的表达。破除格律,追求一种跟自由的思想情感表达相一致的自由的形式。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phythm哟!”天狗:“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节奏、音韵与意象创造以及诗人的激情是充分一致的,从而更强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同时,表现了狂飙突进的时代激情。4. 结构核心与审美注意中心诗歌:语音层次、意象意境层次、情思意味层次。每一层次并非起同样的作用,而是其中某一层次起核心组织作用,居于

6、主导地位。哪一层次起主导作用,取决于诸如写作策略、欣赏习惯、各层次的完型程度、否定性等多方面因素。一般情况,情节在小说中往往起组织作用,语音(节奏、韵律)在诗歌中起组织作用,它的审美质素更为突出,成为作品的核心因素。徐志摩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

7、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声韵:二、四押韵,每节换韵。 (和谐,又富于变化柔情,情感的波荡)全诗用了许多双声叠韵,声韵柔和、优美,富于音乐感。第一节:“轻轻的”一节中重复三次,叠词“轻轻”本身就有柔和的音乐感,重叠又重复后,更显轻柔缠绵。句式相似中又稍有变化:“轻轻的我”(往)“我轻轻的”(复)(往)“我轻轻的”(复) 语音、语义的回环往复,加强了缠绵的情韵。顶针(勾连):“梦”、“星辉”、“放歌”、“沉默”,似断又续,语气情思连绵不断。意象:云彩、金柳、新

8、娘、波光、艳影、柔波、青荇、清泉、彩虹都是柔和、优美、明丽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一腔似水柔情,同时,也透露出诗人的个性。 (阿恩海姆:“力场结构” , “通感”即“场结构”相同)晚霞夕照穿过榆树荫,把斑斓的彩色散落在康河。这景色多迷人,多醉人。更何况在康河又曾编织着诗人最美丽的爱情(林徽音)之梦。此情此景,怎不令人痴迷!写诗忌实。徐志摩以奇特的想象打破人们的感知习惯,通过意象的编织来创造新奇的幻境:不是清泉虹揉梦明明是清泉,却说“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虹是虚无飘渺的,五彩斑斓的,作者却又赋予它实体感,成为可把捉、可揉搓的实体,揉搓为碎末,像花瓣一样撒播在康河的浮藻间,让它慢慢地沉淀下来。面对这一美

9、景,诗人又重新转而把它指认为梦。在此,诗人主要运用了通感,通过把实体(清泉)虚化(虹),又把虚的东西具体化、实体化(揉碎、沉淀),紧接着又重新予以虚化(梦)。几番转折,究竟眼前之景色美丽如梦,还是诗人就身在梦中?是美梦如彩虹?一切都变得迷离恍惚了。 诗人在清泉与彩虹、实景与梦幻、物与物、物与我之间建立起错综复杂的联系,创造出一个神奇的世界,造成了想象的飞跃和诗情的飞扬。那种似实在又虚幻,似在内心又在身外,似在眼前又不可捉摸,不可追寻的情境,则暗示着诗人对爱的梦想和追求。情思:诗歌写于1928年,其时,他与陆小曼的关系陷入了困境,重访剑桥,在那里,曾经与林徽因(1922)刻骨铭心的爱也已经变得既

10、渺茫又深沉,可望而不可即。英国(剑桥)是他所向往的自由的理想国度,可是自由对于中国来说,却完全是虚幻的。剑桥是美的所在,爱的所在,自由的所在;可是,却都不是他所有的。一方面怀着对美、爱、自由的热切追求,另一方面又感到这一追求的渺茫。诗人把这种复杂心境展示得层次清晰:轻轻的招手荡漾物我相融梦的恍惚寻梦(既向青草深处,也向心灵深处寻梦)放歌沉默挥别。生动形象、层次明晰地写出了波荡的柔情和曲折的情思。“沉默”:一是心情太复杂,不能放歌;一是康桥静夜太美好,不忍心扰乱它。结尾与开头句式相似,相呼应,相回环,造成剪不断、理还乱的效果。从开篇“轻轻”改为结尾“悄悄”,后者较前更多了一点主观色彩。诗人经历了

11、康河寻梦,更理解也更热爱康河了,他必须悄悄地走。从“作别西天的云彩”到“不带走一片云彩”,情感又更深了一层。康桥太完美了,诗人太爱康桥了,不愿意有半点碰损它,竟连一片云彩也不愿带走,生怕自己的衣袖不小心粘带上一丝一毫。 戴望舒 雨巷撑着/ 油纸伞,/ 独自/ 彷徨在/ 悠长,/ 悠长/ 又寂寥的/ 雨巷,/ 我/ 希望/ 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 愁怨的/ 姑娘。/ 她/ 是有/ 丁香/一样的/ 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 忧愁,/ 在雨中/ 哀怨,/ 哀怨/ 又彷徨;/ 她/ 彷徨在/ 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 油纸伞/ 像我/ 一样,/ 像我/ 一样地/

12、 默默/ 彳亍着/ 冷漠、/ 凄清,/ 又惆怅。/ 她/ 默默地/ 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 一般的/ 眼光/ 她/ 飘过/ 像梦/ 一般地/ 凄婉/ 迷茫。/ 像梦中/ 飘过/ 一枝/ 丁香地,/ 我/ 身旁/ 飘过/ 这个/ 女郎;/ 她/默默地/ 远了,/ 远了,/ 到了/ 颓圮的/ 篱墙,/ 走尽/ 这雨巷。/ 在雨的/ 哀曲里,/ 消了/ 她的/ 颜色,/ 散了/ 她的/ 芬芳,/ 消散了,/ 甚至/ 她的/ 太息般的/ 眼光/ 丁香般的/ 惆怅。/ 撑着/ 油纸伞,/ 独自/ 彷徨在/ 悠长、/ 悠长/ 又寂寥的/ 雨巷,/ 我/ 希望/ 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

13、着/ 愁怨的/ 姑娘。雨巷1928年在小说月报发表时,编辑叶圣陶很赞赏它的音乐美:“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雨巷诗人”)诗歌音乐性很强。全诗一韵到底,用了许多重叠复沓的词语、句式,创造了优美、柔和而又感伤的情调。(再别康桥每节换韵)第一、二节:节奏为3、3、2、3、3、3;2、3、3、3、2、2排列,显出规则的流动变化,构成了和谐、优美的音乐美。卞之琳:“一种回荡的旋律和一种流畅的节奏,确乎在每节六行、各行长短不一,大体在一定间隔重复一个韵的共七节诗里,贯穿始终。”诗的造境:雨中小巷。绵绵不断的“雨”就已使人愁,使人怨了。而雨中的小巷又是寂寥、悠长的,只有“我”在独自彷徨。这就更渲

14、染了凄清愁怨的气氛。(悠长的雨巷似暗示人生道路:漫长、窄仄、寂寥、凄清、孤独)“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实有其人,她是寂寞地彷徨的我所“希望”的,是我在人生道路上寻找的希望,是梦幻中的人物。整首诗是在幻境中展开的,这就为全诗提供了朦胧迷离的基调。诗人以“丁香”喻姑娘:草本载:“丁香出交广其子出枝蕊上,如钉子,长三四分,紫色。”象征诗派重视色彩与情感间的对应关系(“对应说”)。(紫色忧郁、愁)艾青诗常以“紫色”象征痛苦。如大堰河:“紫色的灵魂”。戴望舒很熟悉古典诗歌。古诗中有不少咏丁香的,如: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这一

15、意象反复被用于写“愁”,也就积淀着浓厚的情感色彩。戴望舒正采用了现成的意象,以丁香比喻姑娘的颜色、芬芳、忧愁,并以重复的句式加以渲染:“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就使形象更显恍惚迷离,忧愁的情感更显浓郁。这雨中的姑娘同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寂寥的雨巷;同我一样,默默独行,寂寞、凄清,又惆怅进一步暗示,这姑娘不仅是我的梦幻和希望,其实就是诗人惆怅、彷徨、愁怨的内心世界的外化、具象化。诗歌采取了电影“淡入”、“淡出”的手法来写丁香姑娘:她走近了,走近了,似乎看到她的目光,听到她的叹息;可是,又像梦一样地飘过,静静地远了,远了,终于消散了。这梦幻般的姑娘是那么缥缈虚无,难以捉摸,正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