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美术:《滚动乐园》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6688723 上传时间:2023-08-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美术:《滚动乐园》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一年级美术:《滚动乐园》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一年级美术:《滚动乐园》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一年级美术:《滚动乐园》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年级美术:《滚动乐园》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美术:《滚动乐园》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滚动乐园(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应知:在感知活动中,触发学生去发现和思考物体特征、形状。其中感知行为是显性的,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是隐性的。应会:1、会有序而友好地合作游戏,隐性的道德行为。2、会观察和提出问题,包含着内在的隐性活动。3、随意大胆的使用绘画工具表现出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滚动现象,创造出有故事情节的画面。教学重点: 通过师生共同创设的有趣味的感知活动,调动学生主动性,发挥体验和表现的能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表现自己所见、所想。在感知基础上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展开创作。四、课前准备: 师生各自找来自己感兴趣的能滚动的物件,做为课上大家共用的感知材料。 根据学生的条件,使用便利的画

2、笔。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探索: 让每位学生举起手中自己带来的圆形物件,大家互相观赏。给滚动物件起名字。如:足球大哥、香瓜大王、秃瓢西红柿、红脸苹果。整个感知活动赋予童话色彩和幽默感。全班分成几小组,推选小裁判,发令并指挥滚动游戏。其他成员围成圈,推动教具滚动并抵挡物品滚出场地。二、 感受: 在滚动玩耍时,看、摸、闻等触觉行为,影响着学生对物体的认识。滚动现象,在儿童的认识中展开的是:形、体(有大小、多少之差别)、色(用于画点、面、线)、动力(作用力、速度、方向、轨迹)。三、 体验: 玩耍的经历说明了物体的形态、特征、共性。四、 联想: 滚动中物体位置不断地变动,其快慢、翻转、碰撞、弹蹦、滑

3、行、停止,引出学生对生活中有关现象的记忆和联想,触发了创意思维。通过滚动的东西所具有的滚动功能,大家很容易地理解滚圆的东西是没有棱角的圆鼓鼓的球体。 1、欣赏课本上四幅学生作品展现了学生在体验性的学习中,思维也随玩乐而活跃起来。自此,儿童会很自然地列举出众多具有滚动共性的物体,联想也会随认知展开。他们手中的画笔是那么无拘束地描述着自己喜爱的皮球、糖球,有童趣表情的有大有小的果子,他们想到了车轮;石子,想到了圆溜溜的小动物。画面描述着很多彩球被踢、被投而滚向球门;好吃的果实站不稳而滚;斜坡上会发生滚、宽厚的车轮歪歪斜斜地飞滚;震动会发生滚,滚动是有原因的。这些都是学生可思考的问题。 2、 刚才在

4、游戏中,你想到了什么?五、 表现: 学生作品中丰富的形、色、线充分体现了儿童的感受和思维。六、 评价探索: 学生讲述和交流所画景象情节,教师做学生和每件物品的牵线人;如教师取学生手中的物去和另一学生手中的物说话、碰撞、贯穿出故事情节。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圆物与方物的比较。二、引导再观察,以写生方式成创作绘画。结合上一课学习的采用各种不同的画材用相应的涂色方法来表现圆形物滚动的状态。三、 学生 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 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五、 在课后总结和评赏作业。六、 探索:放飞学生理想,课后思考完成。 1、滚动现象的用处:省力、轻便、平稳移动 2、哪些地方利用了滚动道理? 3、用滚动现象能发明什么? 4、滚动的不稳定性有什么缺点?怎样克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