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6688394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推广靠体系,随着现代高效农业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对农业生产 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切入点,解决农业技术推广进村人户最后“一道坎”的难题,必须强化农业技术推广 服务体系,并将之建设成为当前落实国家政策的重要实践载体。一、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增强 农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处 于一个关键时期。无论是从农业进入新阶段的特点看,还是从完成新 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任务看,农业科学技术越来越重要。“科教兴农”

2、 始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在促进农业科技进 步和实施“科教兴农”中,农业技术推广是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的一 个关键环节,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本手段。要实现新阶 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 依靠科技进步。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看,在党和国家一系列农村基 本政策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科学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的 关键因素和推动力量。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看,随着经济全球 化趋势的增强,农业发展将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挑战。迎接这 些竞争和挑战,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平方百计提

3、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实 力。今后发展农业生产,更多地要利用WTO农业协议中绿箱政策”,依靠科技进步,采取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公益性服务,降低成本,提 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农业科学研究已取 得了大量科研成果,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却很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 成果转化率一般在70以上,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40。这说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不仅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也有相当大的潜力。因此,只有稳定和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才能加速农业科研成果转 化,才能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增强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二、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我国有关法律和政策已经明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4、是农业社会化 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实施科 教兴农战略的主要载体,是新阶段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 整的依靠力量。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地位,是由其承担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决定的。如参与制定当地农技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耕地保护和 耕作制度改良,重大动植物病虫害测报和防治,种子、种苗、种畜的 质量检验监督,农机监理,以及土地承包、农民负担、集体财务管理, 接受农业行政部门的委托执行有关法规等,都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 益性职能,经济效益低,甚至完全是无偿的,是其他商业性农业服务 组织不愿做,也无法做的。众所周知,我国农户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多数农民科技

5、素质还不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各级政府要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就必须有一 个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农技推广体系为农民服务。近60 年来,各级农 技推广机构和广大农技人员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 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 伍,不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国家 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绝大 多数都保持了一支国家办的农技推广队伍,协调农户近期利益与农业 长远利益的关系,以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协调国家宏观利益与农 户微观利益的关系,以确保农业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分散经营的农户 提供无偿或低

6、偿服务,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增长方式转变。三、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促进农 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当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多种因素和措施。在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已经明确及农村经济体制基本确定的条件下,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就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 措施。农业科技推广包括向农民提供优良品种、先进适用技术、有效的市场信息等,没有这些措施和保障,农户经营就要受影响,优质高效农业就难以实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难以持续;农村经营管理包 括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减轻农民负担和集体财务管理等,没有这些措施

7、和保障,就不能形成正常的生产秩序和良好的经营环境,农民的合 法权益就难于保护,农村社会就难以稳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会受 挫伤。因此,农技推广体系真正发挥作用,对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部门的前沿阵地,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力量我们所从事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无论是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执法 监督,还是农村政策落实等,在基层都需要农技推广部门和广大农技 推广人员具体承担。所以,没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许多农业和农村 工作就难以开展,无法落到实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 善和政府职能转变,开展农业和农村工作将主要采取引导和服务

8、的方 法。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深入农村基层和农业第一线,熟悉农业,了解 农村,精通技术,掌握政策,及时将农业科技、农村政策和市场信息 传播到田间地头和亿万农户,并及时了解和反馈农情民意,成为党和 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搞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已成 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客观需要和迫切要求。五、目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两年来,我县农技推广机构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改变了过 去“网破、线断、人散”风雨飘摇的状况,但与现代农业发展、新时 期农业技术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以下方面:1、部分乡镇领导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认识不到位,导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发展极不平衡。2、乡镇农技推

9、广基础建设滞后。机构改革后,由于“三权”(人、 财、物)归乡镇管理,与乡镇政府合署办公,财产被侵占、挪用,没 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和试验基地,难以发挥农技人员的积极性。3、农技人员经常被抽调搞到各种“中心工作”,特别乡镇机构改 革后,并入农业服务中心,其人员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工作由乡镇 统一安排,多数农业服务中心人员派出驻村,搞计划生育等其它工作, 形成了多头指挥、多头管理。4、资金投入短缺,工作手段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乡镇农技推 广机构是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只保证基本工资,大多数农技推广 经费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各种试验示范工作难以开展。在开展 农技服务时,推广方式落后,多数用于传统的推

10、广方式,收效甚微, 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5、农技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当前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普遍存在专 业人员比例小、年龄结构不合理、技术职称比例失调、知识更新缓慢 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知识的需求。农技推广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技巧性较强的工作面对农业 新形势下,如何应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新信息带来的机遇与 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能力, 提高服务水平,发挥农技体系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桥梁和枢纽作 用。1、进一步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重要性的认识。农业技术推 广体系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是实施科教兴 农的重要载体。若没有积

11、极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就没有农业的稳定 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发展新 阶段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切实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作为一 件大事,抓好抓实。2、进一步推进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实行“条条”管理体制。农 业主管部门既要加强对乡镇农技站的业务指导,又要保障有充分的人 权、物权、财权,以便对人员进行调配和管理。3、加强体系条件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国家应进一步加大 对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资金投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办公 用房、业务设施设备、试验示范基地等条件建设,并逐步推进村级服 务站点建设,确保有稳定的经费保障和必要的工作条件,才能使其工 作正常开展。

12、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技人员素质。县级推广部门从实 践中锻炼出不少专家,所受的待遇和研究部门高校的相比相差甚远。 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看在眼里觉得前途渺茫,积极性受挫。国家要重 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了解基层的工作状况,出台优惠政策加 强基层队伍的人才挖掘。可以从职务选拔、职称晋升上进行鼓励照顾, 提高生活待遇。除了要坚定不移的推动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长效 保障机制的建立外,还要着力推动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农技 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问题,一个是基层农技推广手段条件建设问题。 要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定期培训,成为一种制度,不断对知识进行更新, 以便适应新时期的农技推广。5、国家对农业扶

13、持项目要进一步加大。由于农技推广机构以社 会效益为主,服务于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因此,应强调其公益性,保 证投入,增加其“造血功能”,应逐年提高财政预算内农业科技投入的 比重,以保证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基本经费的落实;建立和稳定农业科 技发展专项基金,并持之以恒,用于发展农业科技推广项目。6、进一步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利用科技下乡、试验示范、 以会代训、赶场宣传、巡回辅导、印发资料、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 广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实现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 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率。充分发挥区、乡各 农民专业协会的职能作用,使之成为农技推广的新生力量。通过创新, 实现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 科学化, 真正发挥好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