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凄婉缠绵的爱情悲歌.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6688071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首凄婉缠绵的爱情悲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首凄婉缠绵的爱情悲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首凄婉缠绵的爱情悲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一首凄婉缠绵的爱情悲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一首凄婉缠绵的爱情悲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首凄婉缠绵的爱情悲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首凄婉缠绵的爱情悲歌.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孔雀东南飞的个性化解读 一首凄婉缠绵的爱情悲歌一、导 入 1、造成这出悲剧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2、为什么焦母不能容纳兰芝这个儿媳妇呢?她到底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坚决主张休掉兰芝的呢?人们常说,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一提起爱情,我们的头脑里就会闪现出那些经典的片段:比如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许仙与白素贞、罗密欧与朱莉叶等等。这些故事的结局或喜或悲,每一个故事都在我们心中留下一段美好的情愫。孔雀东南飞讲述的也是一个爱情故事,而且是一个震撼人心的爱情悲剧。根据前面我们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谁能说说造成这出悲剧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直接原因显然是焦母与兰芝的之间的婆媳矛盾。那么到底什么原

2、因造成了婆媳不能相容的矛盾,课文中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一般读者也往往忽略。因为这似乎是个与爱情主题无关的内容。其实,如果我们另辟奚径,从起因问题入手探讨,也许会给我们解读这首长诗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兰芝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的女性,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那么,为什么焦母不能容纳兰芝这个儿媳妇呢?她到底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坚决主张休掉兰芝的呢?下面大家先讨论讨论,猜想一下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 二、探究性学习-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1、无子说2、恋子说3、门阀说4、煎熬说5、更年期说6、德行说 7、美色说8、其他说法)1、美色说 常言道“自古红

3、颜多薄命”。美色说认为,正是兰芝的美貌使焦母担心儿子仲卿儿女情长、沉溺女色,耽误前程,从而招致了兰芝被驱谴的命运。 焦母抛弃兰芝,实质是对仲卿深深的失望,然后又把这种失望迁怒于刘兰芝。焦母早年死了丈夫,一个人拉扯一双小儿女,孤儿寡女,肯定尝尽很多辛酸苦楚,承受很多冷眼讥笑。作为一个伟大的母亲,焦母一定起早贪黑,摸爬滚打,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把一双小儿女抚养成人。可以说,儿子就是她的精神支柱,就是她唯一的希望。当焦母完成了自己使命的时候,兴复焦家的担子开始历史性地落在仲卿的肩上。亲身的痛苦经历使焦母明白,人只有自己依靠自己,不屈服、不气馁,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并最终光耀门楣,重振家业。可见

4、焦母对仲卿抱着多么大的希望。 然而仲卿呢?结婚以后,仲卿沉醉于花前月下,贪恋新婚燕尔,儿女缱绻,在温柔乡里失去了进取之心。尤其当仲卿说出“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的时候,焦母捶床大怒。我们很容易理解焦母这种怒火从何而来。因为在仕途经济和美丽的娇妻之间,仲卿竟然置家族利益而不顾,鼠目寸光选择了儿女情长。仲卿的自暴自弃给母亲的心灵震撼是可以想像的。在强烈的希望之后,紧接着的带给焦母的就是失望和绝望。更让焦母不能容忍的是儿子居然为了一个妇人痛哭流涕,露出可怜的脓包相。这样的不负责任带给焦母的羞怒、痛苦,只有一个付出了自己所有的心血、苦苦望子成龙的母亲才有可能体会到。在这种情况下,焦母的急怒攻心就可想

5、而知了。当然,从母亲的立场出发,焦母不会过多地责备自己的儿子不明事理,而只会将儿子的多情归罪于媳妇的媚惑。 由于焦母自己经历过千辛万苦。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不过是小菜一碟,不过是一个女子应尽的职责。焦母真正关切的是兰芝能否当好儿子的贤内助,使仲卿努力工作,得到官府的赏识,早日实现焦家重振的愿望。这实在只是一个封建时代的母亲最朴质、最现实的愿望。然而,媳妇不但没有教管好自己的丈夫,反而与他一同沉溺在爱情中。“共事二三年”来,仲卿一天天地变得胸无大志,意志消沉,仕途没有一点起色,眼看家族的利益将要受损,种种情绪纠缠着焦母,使她愈加怪罪媳妇,愈加下定决心要拆散他们,其目的

6、就是为了拯救自己的儿子,为儿子求娶“东家贤女”,目的只是要使儿子悬崖勒马,迷途知返。 这种说法使我不禁想起另外一个非常相似的爱情悲剧,那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和他的表妹唐婉的故事。话说那一年,陆游因为在科举考试中抒发抗金忧国之情,最终名落孙山。陆游的父母于是就安排他跟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由于二人志趣相投,生活非常美满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却很看不惯,她觉得唐琬成天弹琴吟诗有失妇道,而且会耽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的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不久,唐琬嫁给了一个叫赵士程的人。一天,唐琬跟赵士程到沈园游玩,与陆游碰巧相遇。看到唐琬已嫁做他人妇,陆游是百感交集,于是提笔

7、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钗头凤红酥手。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后来,唐婉再游沈园时看到这首词并且提笔和之。这就是与之齐名的钗头凤世情薄。据说回去后不久,唐婉就抑郁而亡,陆游抱恨终生。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这两个悲剧中有一个相似的细节就是:唐婉离异后很快就再嫁了,而刘兰

8、芝被休回娘家后也很快就有人上门提亲。这似乎跟我们对封建社会的一贯印象不符。我们一直以为在封建社会里,女子被休回娘家后是遭人歧视的,所谓“好女不事二夫”,妇女再嫁是受人嘲骂的。可是为什么唐婉和兰芝被休回娘家后却都是很快就有人主动上门求亲,似乎并没有瞧不起她们。这个问题该怎么解释呢? 总结 现在人们一提起封建社会,马上就会联想到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贞操观念等等。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中国的封建社会有漫长的历史,这期间礼教统治的松紧程度有很大的变化。考察汉代历史可以发现,汉代社会对妇人的贞节并不怎么看重,妇人再嫁无人制止,同时也有人愿娶,史学界已得出了共识,就是汉代妇女有离婚和再嫁的自由。历史上

9、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比如: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用一曲凤求凰打动了卓文君的心,二人的结合演绎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爱情佳话。看来,两汉时候正统儒家言论还没有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直到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封建礼教才日趋严厉,寡妇再嫁才为社会所不容了。 虽然说汉代社会对女子再婚比较宽容,但是如果像县令、太守这样的官宦人家想为自己的儿子物色个妻子,那选择的空间还是相当辽阔的。无论他们的地位、所受的文化熏陶还是社会舆论,都决定了这些封建官吏不太可能为自己的儿子选择一个被别家扫地出门的弃妇作妻子,无论她是何等的美丽、何等的贤惠。既然县令太守家接二连

10、三向兰芝求婚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为什么在这首诗中却出现这样的情节呢?请大家思考,说说你的理解。 归纳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总要高于生活,这种艺术化的写法有两个好处。 一是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从而表现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她的素养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这是在替刘兰芝鸣不平,同时也使读者心里长长地出了口恶气。 另外,这个情节也是广大人民美好愿望的反映。抛开孔雀东南飞不谈,在东汉时代,像刘兰芝这样被婆家驱遣休回娘家,被封建家长和礼教折磨而死的弱女子肯定还大有人在。广大群众就把对这些弱女子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她们改变命运的美好愿望自然而然地寄托在刘兰芝的身上了。 2、 恋子说 这种说法

11、认为焦母是出于“恋子情结”赶走了兰芝。课文里焦母对仲卿说过“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我们可以推想,焦家大概曾经是个有一定地位的官宦之家,但由于焦父早逝造成了焦家的家道中落。在这种情况下,焦母身负着抚养焦家后代,重振焦家的重任,无疑会对仲卿这个焦家唯一的男孩子寄予厚望。可以想像,自从丈夫去世后,儿子占据了焦母全部的精神空间,甚至成为她唯一的精神寄托。但自从兰芝嫁入焦家后,焦仲卿的感情自然更多地集中在兰芝身上,或许无意之中对焦母的感受有所忽略。这使焦母感到兰芝在跟自己争夺儿子的感情,自己正在失去儿子。这种感觉引起了她的恐惧和对兰芝的不满。她开始不自觉地视兰芝为敌人,处处跟她作对,排挤这个外来的儿

12、媳妇。 假设焦母的恋子情结是造成兰芝被遣的真正原因,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进一步解读焦仲卿和刘兰芝这两个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首先我们看焦仲卿。焦仲卿在兰芝被遣时没有能够说服母亲留下兰芝,作为一个丈夫竟然没有能力保住自己的妻子,他会留给我们什么样的第一印象? (胆小、懦弱、缺乏主见) 他这种胆小、懦弱、缺乏主见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认为他的性格形成,一方面很可能跟他长期生活在焦母专制、霸道的母爱之下有关。另一方面,封建时代历代标榜孝道,所谓“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也就是说父母永远都是对的,做儿子的什么都是父母的,连自己的头发丝都不能随便弄丢了,娶谁休谁

13、当然得由父母说了算。汉朝法律还规定不孝,弃市,也就是说不孝是死罪。在虚伪的“孝道”的枷锁之下,仲卿对母亲的不近情理也只能惟命是从。他本身懦弱的性格和封建社会虚伪的孝道,共同决定了他不敢、也不能作出最为彻底的反抗。尽管如此,焦仲卿对兰芝的感情之深厚仍然是有目共睹的。当得知母亲对妻子的不满和排挤时,他就曾为兰芝求情、辩护。大家看,是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呢?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这两句话是说我这辈子看来是当不成大官了,请您别指望了。能娶到兰芝这样的媳妇已经是我的福气,我很满足

14、了。最后他还坚决表示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可以想象,一向对母亲百依百顺的他,能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来,显然是对兰芝的爱情在支撑着他,使他鼓起反抗母亲的权威的勇气,从中我们可以足见他对兰芝的深情。请大家看课文,找找课文中还有哪些能够表现焦仲卿对兰芝的爱情的诗句。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可以说,在孝道与爱情的两难境地中,焦仲卿最终还是选

15、择了爱情。我个人认为,其实仲卿比兰芝更忠于爱情,更坚决地追求爱情。甚至可以说,正是在焦仲卿一片痴情的感召下,刘兰芝的爱情才被唤起了、激发了。为了证实这一点,下面我想请大家再从诗中找出表现兰芝对仲卿的爱情的诗句。 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薄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 这两组诗句一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仲卿对兰芝的感情流露是自始至终的,而兰芝对仲卿的感情表露则主要出现在二人泣别之后。过去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是自始至终忠贞不渝的,这也许是一个阅读上的盲点。如果现在我们重新审视这

16、个问题,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那就是“兰芝请归”。请归,就是主动请求被休回娘家,兰芝为什么要主动请求被休回娘家呢?对此人们一般都理解为这表现了兰芝性格的自尊和刚强。正是这种理解使兰芝这个人物形象近乎完美的同时也非常平面化、符号化。如果我们能试着把兰芝作为一个普通的女性,进行人性化一些的理解,那么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更有深意的形象。 大家看,故事一开始,刘兰芝先叙述了自己婚前所受的教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兰芝说这几句话有什么用意呢? 很明显,这几句话是兰芝在向丈夫焦仲卿表白自己的价值。在这个时候,她表白的不是对丈夫的爱情,而是自己的价值,因为在那个时代,她是不能仅凭着爱情的名义为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申辩的。因为当时,无论在社会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