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阅后记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6682943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悄悄的革命》阅后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静悄悄的革命》阅后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静悄悄的革命》阅后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静悄悄的革命》阅后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静悄悄的革命》阅后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悄悄的革命》阅后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静悄悄的革命阅与思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黄翠萍一般情况下,基层学校工作人员中平易、务实的人比比皆是,但同时又能做到思想深刻却不是一件易事;而大学教授中深刻的人不算稀奇,他们站在学术的顶端,一副俯瞰众山小的气势,然而往往平易、务实者难找。佐藤学的这篇静悄悄的革命却让人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他的平易、务实而深刻。“未来学校的形象学习共同体”,佐藤学的这个观点彻底推翻了一直以来人们对学校功能的认识,也让人们对未来的学校发展更加充满了信心。教室里的“静悄悄的革命”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创造以相互倾听为基础的教室里的交流

2、;是那些力图实现创造性的、合作性学习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也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体化的联系载体。 “主体性”神话:有一天早上,当小林去教室时,在走廊上看见一个名叫彻也的学生由母亲带来学校,彻也在那里哭闹,怎么也不肯进教室。其他的学生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在围观,场面一时难处理。“怎么啦?”小林走过去问彻也,彻也哭着说:“老师和妈妈都骗人,说学校里充满快乐,都是撒谎!”“还不如在家里打电子游戏好玩!”彻也本是个快乐向上的学生,这些话使小林感到十分吃惊!一时无言以对的小林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对彻也说:“学校也许不是一个快乐的地方,但是很多同学不都一直坚持着吗?”这时,在旁边听到这

3、话的芳树同学立刻说:“是呀,我们也不觉得快乐呀。觉得学校不快乐的同学举手!”这一下,全班的学生都大声地呼应回答:“是的!”并举起了手。好多学生还纷纷叫道:“学校是个令人讨厌的地方!”小林老师被这一切深深地震撼了!(静悄悄的革命之“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其实读到这里,我们都惊呆了,童言无欺,童言也无忌,我们的孩子不也发出这样的呐喊了么?然而,我们到底作了多少改变了呢?想一想我们的课堂有学生“主体性”神话的倾向吗?在教学中只注重表面的热闹,如像那些吵吵闹闹、发出怪声的教室,那些仅仅是白热化的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是的!”,高高地举手的教室。这样的教学效果如何,我们可以引用佐

4、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的一段话来进行说明:在笼罩着“主体性”神话的教学中,尽管学生不断地应答:“是的!”“是的!”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活跃,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静悄悄的革命之“教室里的风景关于主体性神话”)表面看,教室里小手林立,人人参与,可是热闹的背后,学生并没有收获多少。因为这种表面的热闹,学生缺乏倾听,只不过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罢了,学生无法进行深层的思维,同时有些学生那些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被掩盖在热闹的背后,常常被老师忽视。而在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许是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课堂上还经常上演这样的“主体性”神话。更令

5、人遗憾的是,这样的“主体性”神话在某些优质课评委那儿还能得到认可,认为那是学生学习积极的表现。为纠正“主体性神话”之偏,佐藤学提出了“被动的能动性”这一概念。所谓“被动的能动性”就是指在学习中,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其它因素(如教师、教材等)对整个学习的影响。我们的学习是建立在与这些因素充分“应对”的基础之上的,是在“倾听”这些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的。倾听:倾听就是一种对话,没有倾听就没有佐藤学意义上的对话。倾听不仅要倾听学生有声的言语,更要倾听学生无声的言语。书中介绍的小林老师,他认为:“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

6、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这正是教师的一种倾听行为,倾听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倾听学生无声的言语,并把倾听作为一面镜子看自己教学的得失。一个教师真正做到倾听不容易(这涉及到教师本体性知识的问题),更何况学生的某些方面情况,不易被老师倾听。例如,教师对学生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不仅没有倾听的意识,而且抱有不满的态度与其应对。思维,就是将种种朦胧的、微妙的、不确定的、丰富的、相互冲突的思想或感觉加以整理,使之清晰化、秩序化的过程。没有这种不确定性或者说相互冲突的不清晰的想法,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思维,而只有机械的复制。这种相互冲突之处,这种不确定,是原有经验与新的情境冲突的结

7、果,是形成新的思维的丰富的资源,是原有平衡被打破的状态,需要通过对话达到新的更高层面的平衡。润泽的教室:“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依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这种润泽在佐藤学看来,是千差万别的教室应该所具有的共性。润泽教室的两种活动,一种是应对每个学生个性的 “量体裁衣”活动,一种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展开思维碰撞的“交响乐团”活动。润泽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真正的学习。学习的“三位一体”:所谓学习,是与作为教育内容的对象世界 ( 物 ) 的接

8、触与对话,是与在此过程中发展的其他学生的或教师的认识的接触与对话,是与新的自我的接触与对话。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 ( 认知的实践 ) 、人际交往 ( 交往的实践 ) 和完善自我 ( 自我内在的实践 ) 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我把通过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学习的特性称之为 “ 学习的三位一体论 ” 。(静悄悄的革命之“以学的课程为中心”)三重对话都是一种“被动的能动性应对”,应对教材的意思,应对老师或同学意见,应对自己内心的声音,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其进行对话。而应对的前提是被动的倾听,倾听教材的意思,倾听老师或同学的意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有倾听才有真正的对话产生,在倾听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应对。读书时与书(佐藤学)对话,考时与自己的原有经验对话,丰富原来的思想体系,在与在座的同行及专家对话。这让我又想到袁振国先生所说,“你不是教语文、教数学的,而是教人学语文、教人学数学的。”这个“人”值得我们沉思,教师的眼中如果一直有学习的人,那么其工作的重心必然会作正确的倾斜。我们工作的目的不是告诉孩子们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让孩子们成为更丰富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