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资料——唐诗宋词学习材料.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6677788 上传时间:2023-10-2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资料——唐诗宋词学习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古代文学资料——唐诗宋词学习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古代文学资料——唐诗宋词学习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古代文学资料——唐诗宋词学习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古代文学资料——唐诗宋词学习材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资料——唐诗宋词学习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资料——唐诗宋词学习材料.doc(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完了倾囊相赠之五)古代文学资料唐诗宋词学习材料唐诗宋词学习材料 1、初唐“四杰”对于唐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起到了前承汉魏后启盛唐的历史作用,代表了当时诗风变革的方向。 (1)、努力开拓诗歌的境界,题才内容突破了宫体,“由宫廷走到了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譬如说,五言律在宫廷诗人手里,多用于酬唱和咏物,而到了“四杰”的时代,则成为他们言志抒怀,写景抒情,伤怀赠别的抒情手段。 (2)、重视抒怀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歌创作中追求一种壮大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气量。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宕流畅,神采气扬,较

2、早的开启了新的诗风。 “四杰”的五言律诗,也显示出一种非常自负的豪杰之气和慷慨情怀,这主要反映在羁旅送别诗和边塞诗中。“四杰”的送别诗,于送别之外有一种昂扬的报复和气慨。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与君临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写送别友人,但一反传统送别诗所表现黯然消魂的情绪,加然意识到羁旅的苦辛和离别的孤独,但表现的却只有真挚的友情和共勉,心境明朗,境界开阔,有一种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英雄气慨。特别是颈联,饱含友谊,蕴涵哲理,为一篇之警策,千古之名句。 (3)、“四杰”的诗歌创作,使五言律渐趋成熟并初步定型,七言歌行(七古)

3、更为完美。王、杨专攻五律,他们的作品讲究对偶声律,追求词采的工丽和韵调的流转。卢、骆长于歌行,他们的优秀作品,不仅实现了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走到了市井的转变,而且表现出壮大的气势和力量。 2、陈子昂诗歌是创作表现出怎样的个性风格?这种个性风格和唐诗风格有何关系?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最能体现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纵横古今,两个“不见”相互映照发明,表露出对古代礼贤下士ersonName ProductID=明明ersonName君的钦敬仰慕,隐含自已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愁感伤。第三句俯仰天地,以广袤无垠

4、的空间背景,有力的突现了第四句独立苍茫,怆然涕下的诗人自我形象,从而抒发了天地虽大,知音难觅的孤寂悲愤。此诗虽意在抒写一已之悲哀,但作者视野开阔,取象宏大,托意深远,在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歌慨中,回荡着目空一切的孤傲之气,蕴涵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透露出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这种昂扬壮大的情感、遒劲刚直的内容,正是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也正是陈子昂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 3、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王维山水四园诗的“画意”与宁静之美。 王维作诗就象作画他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极为敏锐。因此,他的诗总是突出自然景物给自已最鲜明格印象和感受,善于在动

5、态中捕捉自然景然的光和色,加以突出的表现,以显示出自然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并且善于处理好景物之间的关联,塑造出清新优美的诗境,在空静明秀的山水自然中寄托自已的理想与追求。如山居秋暝: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扣住题面,总写秋山雨后黄昏时的景象,诗人从大背景上落笔,“空山”、“天气”、“晚来”、“秋”,平平实实的几个字使人感到傍晚山中的寂静,安宁。 4、 王维山水四园诗的“画意”怎样表现出来的? 王维精通音律,又善长绘画,因此他描写山水自然就能准确、细致地感受到自然界美妙色彩和神奇的音响,更善于用词设色,更注重诗歌音调的和谐,创造出“诗中有画”的诗境。因此,他作诗重在意境的象征,虽用语言

6、为媒介,但却突破了语言媒介的局限,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唤起读者对自然界声、光、形、色的联想和想象;并且,他总是突出自然景物给自已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景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同时,王维作诗还特别注意所描写景物之间的关联,善于处理画面虚实的布置。 5、 王昌龄边塞诗的主要内容怎样? 在王昌龄的边塞诗里,用乐府古题写的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各有十首,但为后世所传诵的均为七绝。这些边塞诗主要反映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描写戌边士卒的离恨、乡愁,如从军行七首之三(“琵琶起舞换新声”);(2)歌颂戌边将士追求战功、勇敢作战的英雄气概,如同上诗之四(“青海长云暗

7、雪山”);(3)揭露边防弊端,斥责边将的昏愦无能,如出塞二首之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代扶风主人答等。 6、 以具体作品分析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岑参两度出塞从军,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支配下,他热情地描写和歌颂边塞风光、军旅生活、异域风情,从而突破了以往征戌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他的边塞诗充分体现出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写得大气盘旋,奇情逸发。头八句写奇妙雪景和奇特寒冷,最令人称绝的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象,诗人不仅以春风催开的梨花比喻雪花,写出雪花的皎洁、鲜润、明丽、飞动,以“千树万树”的重叠夸张写

8、出雪花纷纷扬扬的精神,而且运用雪花变梨花的错觉印象。这样写,不仅体现了戌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也使边地风光显得神奇壮丽。“瀚海阑干百丈冰”两句接构上是承上启下,将景色描写从营幕之中拉向千里冰封雪冻的寥廓天地作为送别的背景,写景中隐含惜别之情。后八句写雪中送别,扣住当地当时的风物特色(“琵琶与北朝羌笛”,异域音乐;“风掣红旗冻不翻”,胡天环境)渲染临别气氛。最后两句以景结情,以雪上蹄印写友情深永,与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异曲同工。以奇写景,以奇写情是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岑参的边塞诗描写边塞风光是总是突出一个“奇”,奇寒、奇冷、奇异的异域风光,或用来渲染将士力克艰难困苦的勇气

9、,或用来衬托将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慨。从而形成了岑参边塞诗悲壮雄放、奇峭瑰丽的艺术风貌。 7、 李白性格中的与自然的亲和对他的创作有影响? 李白身上表现出来的与自然的亲和力是他自由性格的生发点,他由此而向往山水,求仙访道,企图从自然和神仙中得到一种不受任何约束的逍遥人生境界,一种使心境得以宁静和使自我得以充分提升的人生境界。因此,他在诗中通过对仙境和神仙生活的描写,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和傲视独立的人格精神的追求,以仙人的洒脱逍遥表现对现实世俗的蔑弃与反抗。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托梦游以驰骋想象,通这对神仙世界奇幻瑰丽的描写,反衬现实世界的黑暗龌龊,表现了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追求:“ersonName Prod

10、uctID=别别ersonName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8、 李白的歌行体有何特点? 李白的歌行体与乐府诗的界限不大容易划清,一般将李白古诗中以歌、行、吟、谣等为题的诗篇作为其歌行体的代表作。它表现出两个特点:其一、抒情意味浓烈,诗人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作为轴心展开篇章,驰骋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其二、完全打破诗歌一切固有格式,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既不讲平仄,也不求对仗,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诗歌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飘逸豪迈的诗歌风貌。 9、 李白怎样发展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11、成为屈原以后最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诗歌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发出的时代最强音,但他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在这些诗篇中诗人不是冷静细致地表现生活,而是重在抒写客观事物在自已胸中激起的感情风涛,表现自已炽热激烈的内心情感,即使描写山水自然景物,也是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于特征、自已感受最深的那些部分加以突出表现,以展现他向往雄奇不凡事物以及冲破羁绊的独特个性。因此,为着表现这种强烈的自我主观情感,李白往往借助想象、神话、传说或带有强烈抒情的议论来表现。李白诗歌的想象不只是丰富,而且变幻莫测随意生发,离奇惝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助梦境以打破时空的局限,描写了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

12、衣风马等超现实意象,渲染了仙境的瑰丽与美好,映衬出现实的黑暗与污浊,表现了对理想的追求。有的诗,李白借助神话驰骋想象,贯以奔放的气势,通过描写雄伟壮丽的高山大川,寄托自已豪迈开阔的胸襟、傲岸奇伟的人格个性。如蜀道难的开头就融远古传说和神话于一炉,且运用夸张着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诗的主旋律。再如陪侍郎叔游洞道醉后:“ersonName ProductID=却却ersonName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无一不是想落天外,奇之又奇。 与作诗的气魄宏大、想象力丰富相关的是独特的意象以显示其强烈的个性。大鹏、明月、美酒、仙人是李白常常吟诵的题材,由此构成的意象也最有李

13、白的特色。李白最感兴趣的是月亮,月亮常常在他的诗里出现,如陪侍郎叔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南湖秋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这是一个水、月、白云连为一体的明净秀美的世界,宛如神仙境界,诗人徜徉其间,奇想联翩,令人神往。我们说,李白诗歌既有胸奇壮伟的意象,也有清丽秀美的意象。 10、望岳作于杜甫的什么时候?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望岳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作品。开元二十三年,二十四岁的杜甫科举不第。但在唐代,科举并不是士人仕进唯一之路,因此杜甫并不怎么在意,次年他开始第二次漫游到了齐赵而作此诗。 诗人通过“望岳”,描写了泰山雄伟、壮阔的气象,

14、抒发了诗人油然而生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岳豪情,表现了他象泰山一样的开阔心胸、豪迈气概,积极向上的精神。 11、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杜甫主要接受的是儒家思想,并表现出浓厚的“忠君”意识,以社稷为重是他轸念民生疾苦的出发点,“葵藿倾太阳”和“穷年忧黎元”在他的思想中是一致的。因此,在他的诗里,一方面是对当时政治黑暗腐败现象的诅咒,一方面又掺杂着歌颂尧舜君王的诗句。在民族危亡系于一发的时刻,他的忠君思想和爱国爱民的情怀错综地交织地一起,对社稷和人民的最终关切是他“忠君”思想的核心内容。这种思想,由于时代的动乱与个人生活的困苦坎坷而逐步加深;也由于诗人逐步走向社会底层,由官

15、宦子弟成为一个真正的“穷儒”而不断加深。这,就是杜甫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思想基础。 12、杜诗的集大成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杜甫诗的集大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虚心学习前人的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二是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三是功力深厚,能自铸伟词。 13、论述杜诗的时代特点及其写实手法的表现。 深入地观察现实,并对现实作集中的客观的真实描写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最基本的特征。这种写实的方法在杜甫那些反映社会现实重大主题的叙事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如哀江头。 杜甫的写实手法也充分表现在他创作的家事诗、自传诗、纪行诗里。如月夜忆舍弟:“戌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家愁与国恨互为因果:(“未休兵”则“断人行”;“无家”则“寄书长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因国恨而使家愁愈显深重,因家愁而使国恨具体化,一一落到实处。 本诗的写实在自然山水景物的描写也很突出,这主要反映在纪行诗里。杜甫的纪行诗常以意绪为先,在对自然山水的摹写中,有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