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育种进展.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6676546 上传时间:2024-02-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麦育种进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麦育种进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麦育种进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麦育种进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麦育种进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育种进展.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9级 种子科学与工程1班 赵信林 20092423一、小麦育种中各项技术的应用。 1 、转基因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虽然转基因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但要获得稳定遗传的转基因小麦仍很困难。基因枪法是转基因的主要方法;花粉管通道法在我国得到了普遍应用,并具有较好的效果;农杆菌法的转化效率仍有待提高。应用转基因技术对小麦性状的改良主要包括:抗病性、抗寒(冻)性、抗旱性、抗穗发芽以及品质性状。2 、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2.1 标记和定位目的基因 利用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可将QTL定位,并借助与QTL连锁的分子标记在育种中对有关的QTL遗传动态进行跟踪,进而提高对数量性状优良基因型选择的

2、准确性和预见性。 2.2 构建遗传图谱 遗传图谱的构建是对基因组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也是小麦育种和分子克隆等应用研究的理论依据。2.3 鉴定标记外源染色体片段 分子标记技术在鉴定外源染色体片段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可以鉴别外源染色体片段,还可以对其携带的外源基因进行标记和定位。 2.4 种质资源鉴定 传统的种质资源鉴定方法是建立在表型与杂交基础之上的,不同程度上均带有一定的人为性,而且耗时耗力,效率与准确度均不高。分子标记的引入应用为这一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极大地提高了种质资源鉴定的成效与准确性。 2.5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目前小麦的许多重要性状都已获得了分子标记,包括与

3、抗病、抗逆有关的质量性状和与产量、品质有关的数量性状。在小麦育种过程中利用这些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可以大大提高选择效率、缩短育种年限,有着很大的优越性。3远缘杂交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随着小麦育种水平的提高,现有种质源显得日益贫乏,利用近缘种属导入有利基因,创造新的种质资源,是目前小麦育种的一项重要工作。小麦族近缘属植物中具有多种多样的、普通小麦所不具备的而为育种发展所需要的重要性状基因,如蛋白质含量高、抗病、抗逆等优良性状通过远缘杂交,把小麦近缘属植物的有益基因转移到小麦中去,克服或弥补常规育种遗传资源不足的缺点,是提高小麦育种水平的有效途径。小麦远缘杂交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

4、成就培育出了一系列小麦新品种。4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小麦回交育种用普通小麦与太谷核不育株杂交或回交, 其后代仍然会出现一半可育株和一半不育株, 可育株不再分离为不育株。优良的可育株经过选择稳定后, 可作为良种加以利用, 可免去人工杂交。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回交, 一方面亲本的绝大数优良基因较为容易继承; 另一方面, 亲本个别的优良基因也容易获得选优汰劣。 转交是将目标性状转移给太谷不育株; 杂交是用轮回亲本与具有目标性状的太谷不育株杂交; 回交是轮回亲本与自己的不育后代继续交配, 期望使轮回亲本其它优良性状与新的目标性状相结合; 互交是彻底打破各区段不良连锁, 克服回交育种的严重阻碍; 自交

5、是使杂合体得以纯合稳定和暴露其固有的属性。上述程序只要回交能够完成育种目标的则不必再进行互交, 如果不良连锁尚未打破时, 则可连续采用互交, 互交的次数视后代个体理想程度而定。二、小麦(具体育种目标性状)遗传改良的进展。1 品质方面的改良小麦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品质改良是育种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表明,蛋白质构成影响面包的烘烤品质和营养品质(安室喜正,1991),而淀粉特性影响小麦子粒的加工品质和食用品质(Miura等,1994)。目前在小麦品质改良领域中主要有两个热点,一是通过特异改变某些亚基的构成与比例,增加小麦中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含量来改良其营养品质,进而提高烘烤品质。二是调

6、节淀粉生物合成途径,以培育直链淀粉含量少甚至没有的蜡质小麦品种,提高其加工品质。小麦品质育种工作的重要筛选指标是选育具有谷蛋白含量高,特别是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含量高的品种。原因是HMW-GS中所含的cys残基的二硫键赋予面团弹性,是影响面粉加工品质和烘烤品质的重要因素。小麦HMW-GS及其基因的研究成为育种工作者的重要课题。研究表明,不同小麦栽培品种间,亚基的数量、等位基因变异类型及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导致品种问在面团弹性和面食加工制作品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1Ax1、1Dx5、1Dy10等亚基基因被认为是优质亚基基因,Glu-D1位点上的1Dx5+1Dy10基因的连锁表

7、达对面团品质的提高尤为明显。因此,拥有这些亚基基因并能正常表达的小麦品种,在生产上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与国外小麦相比,我国小麦的蛋白质总量不低,但在加工品质上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我国大多数栽培小麦品种中缺少这些亚基基因。传统的杂交育种手段由于耗时且性状易分离,难以同时获得1Dx5+1Dy10重组基因且稳定表达的小麦后代。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善小麦品质已成为人们广泛的共识。孟超敏等构建了含高赖氨酸含量基因(wblrp)和赖氨酸合成关键酶(dapA)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PCl02,将其导人小麦推广品种,获得4个赖氨酸含量提高10%以上的小麦株系。陈国庆等在构建融合质粒的基础上,利用花粉管通道法,

8、将HMW-GS1Dy10亚基基因和反义蜡质基因同时转入小麦基因组,得到了转基因植株。何光源课题组将1Ax1、1Dx5+1Dr10基因转入小麦,获得了外源品质基因1Dx5和1Ax1超量表达的转基因植株,并利用其为亲本,通过传统杂交育种方法,将优质外源基因导入我国主栽小麦品种中,获得了1Dx5或1Ax1亚基基因稳定超量表达的小麦新型株系。尹均课题组开展了硫氧还蛋白反义基因的遗传转化,获得了转trxs基因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系,并对其抗穗发芽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2 抗病虫性方面的改良2.1 抗病性改良小麦每年因病害减产高达10%50%。长期以来,在作物育种上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洼状的改良,使作物的遗传背景不

9、断缩小,大量的栽培品种丧失了抗病性等优良性状,这不仅限制了作物产量的稳定增长,而且为毁灭性病害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利用抗病基因工程提高小麦的抗病性和单位面积产量,是培育新的小麦抗病品种的一条有效途径。燕飞等将大麦黄矮病毒GPV株系的复制酶基因片段和CP基因片段构建成可在植物细胞内表达含有双链复制酶RNA(茎)和反义CP RNA(环)的复合发夹RNA结构,利用基因枪法将该结构导入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细胞,获得了基因组整合有外源基因的小麦再生植株,其中6株具有高度抗性。吴宏亚等利用基因枪法将WYMV-Nib8基因和bar基因共转化扬麦158,获得了转基因株系;20012004年对4个转基因株系T2T5代

10、在3个试验点病圃中进行田间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高抗小麦黄花叶病,其发病率在4.0%7.3%之间,远远低于受体扬麦158的发病率81.5%(平均值),其抗性在世代之间稳定遗传。经滚动回交转育,获得了6个不仅兼抗小麦黄花叶病和白粉病,而且具有糯质基因的株系。周春江等将兔防御素NP-1基因导入小麦品种,田间抗病虫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对于白粉病、叶锈和条锈病有较强的免疫力和抗性,但对于蚜虫的抗性没有明显提高。吴成君等的研究表明:转Bcl基因植株对白粉病、赤霉病的抗性均高于对照,对全蚀病不具有抗性。2.2 抗虫性改良植物凝集素通过结合在昆虫的围食膜的几丁质上、消化道上皮细胞的糖缀合物以及

11、消化酶上,影响昆虫对营养物质的正常吸收,并促进其消化道内细菌繁殖,使昆虫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从而达到杀虫目的。雪花莲凝集素(gna)是植物凝集素的一种,是目前已知凝集素中杀虫效果较为明显,对刺吸式口器的同翅目害虫(如麦蚜等)具有较好的抗性,而且由于其结合受体为甘露糖,人和动物中甘露糖残基极少.故而对人畜无害。将经修饰改造的高效gna基因转入丰产、优质小麦品种,是保证小麦抗病、稳产、商产、优质,减少环境污染的最好途径,也是基因工程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但目前有关gna的抗虫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我国从1998年开始,开展了抗蚜虫转基因小麦的研究。粱辉等研究表明,gna对禾谷缢管蚜在接种当代即表现出

12、明显的毒杀作用,而对麦长管蚜,则是降低蚜虫所生产的若蚜的成活率。但在自然放养条件下,这两种麦蚜均不喜欢取食转gna基因植株且都趋向于取食不含gna基因的对照植株。调查中发现的仔蚜畸形现象,虽然发生频率较低,但说明可能是由于gna的存在而改变了母蚜的生存条件及环境,从而生产出畸形若蚜。徐琼芳等通过基因枪法将gna基因转入优质小麦品种郑州9405,目前已经获得了纯合稳定的转基因株系,并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进行了环境释放试验。3 抗逆性方面的改良郭北海、杜丽璞、刘伟华等利用不同的转基因方法分别将山菠菜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海藻糖合酶基因和枯草杆菌果聚糖蔗糖酶基因导入小麦,获得抗旱、耐盐能力得到

13、提高的转基因小麦植株。最近,DREB转录因子的研究极为活跃,并已取得了显著进展,该基因在干旱、高盐及低温胁迫信号传递中起重要作用。王军卫等将逆境诱导转录因子DREB导入到小麦品种中,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叶片脯氨酸含量测定表明,有16个转基因株系的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非转基因对照,其中10个株系的脯氨酸含量在l100g/g以上,比对照提高了2倍多。室内抗旱模拟实验表明,转基因株系停止浇水15d后,叶片仍然表现绿色,而对照叶片则失绿、枯干;复水10d后,转基因株系恢复活力,对照则死亡。郝晓燕等将棉花的GH-DREB基因转化小麦品种鲁麦22,获得稳定遗传的转基因植株。对T3代转基因小麦孕穗期到开花期叶片

14、可溶性糖、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测定结果表明:正常条件下,转基因后代与受体鲁麦22的各生理指标无明显差异,而水分胁迫下,转基因后代的净光合速率随着干旱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蒸腾速率随着干旱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但是,下降与上升幅度比对照低,其中,在胁迫第3d、第6d都与对照差异极显著,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4 抗除草剂方面的改良近年来抗除草剂小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运用不同的转化方法已获得了转bar基因小麦植株。然而,这些方法大都存在转化效率低,转基因材料多为国外或省外品种,难以直接利用等问题。郭宁等采用回交育种法,将bar基因导入到安徽省主栽小麦优良品种中,并对回交

15、后代的抗性遗传、生理特性和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bar基因在小麦回交后代的遗传符合一对显性基因的分离规律,在产量及品质等主要农艺性状方而,转bar基因小麦与对照无明显差异,表明通过回交可以方便地将bar基因转育到其他品种,是获得新的抗除草剂小麦品种的一条简便有效的途径。总之,转基因技术为利用丰富多样的基因库进行小麦品种改良开辟了一条新路。尽管存在基因转化效率低,受体比较单一,缺乏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目标基因,转基因小麦的抗病虫能力的丧失等问题,但是通过基因枪、农杆菌介导等方法获得了许多小麦转基因植株。一些有益的基因如抗病虫、抗逆、改善品质、抗穗发芽等基因己经导入小麦模式品系或栽培品种,有的转基因小麦品系或品种已进人大田试验或作为品系、品种释放;而对于非模式小麦品种的改良则是通过传统的杂交方式来选育新的品种。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虽然常规育种仍是选育小麦品种的主要方法,但是随着新的、更多的具重要价值的基因不断发现,遗传转化技术和转化体系的日臻完善,将基因工程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将会有目的地培育出一大批集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多抗等特性于一体的基因工程新品种应用于大田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