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665931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3课时 一、导入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往事兰

2、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二、文体简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

3、写的序言.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明确 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3、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 反复阅读 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 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过渡 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三、作者及作品简介1、王羲之其人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

4、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羲之为人有傲骨,时骠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族,因受王导器重,亦有美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过其母一次,便再不与之往来。王述居家,每听到号角之声,都认为羲之要来看他,就洒扫庭院来等待。而如此者累年,羲之竟一次未至,王述深

5、以为恨.后王述为扬州刺史,遍游会稽郡界,也不去访羲之,只是临离郡时,方匆匆一别而去。王述做扬州刺史,恰好是羲之上司,羲之为其下属,于是派一位使者到京师活动,要将会稽郡分为越州管辖。而这使者在京游说时言辞失当,此事遂成一时笑谈.后来王述又来会稽郡察其政绩,颇为严苛,羲之深以为耻,于是托病离开会稽,到父母墓前发下誓言,不再为官。辞官后,羲之镇日与名士僧人做山水之游,又入山采药,不远千里。尝言,我终当因采药而死。朝廷知其发过重誓,也就不再逼他为官.后以病卒,年五十九,朝廷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其子遵父遗嘱,坚辞不受。2、兰亭集序的由来: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

6、等41人在兰亭举行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题名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据说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集会上半醉状态写的,他对兰亭集序这篇作品非常满意的,他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这一遍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从不示人。 后来,辨才认识了一位酷爱书法的书生,因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这位书生藏有许多前朝

7、、当世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不时与辨才欣赏。有一天,书生让辨才欣赏几件宝贝,小心翼翼地拿出来一看,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书生忙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笑而不言,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书生看。书生一看,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原来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那位书生便是监察御史萧翼。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太

8、宗死后,兰亭集序随葬,五代十国时,太宗墓被盗,从此兰亭序彻底失传。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太宗时期的临摹本。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从中看到它的风姿和神采。四、结合注释疏解字、词、句文言知识积累【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会面 【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次第较后;第二.次要的地位。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今: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着;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表凭借,用来。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9、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寿命长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映带左右(环绕)一觞一咏(喝酒)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等同,把看作一样。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

10、 【一词多义】 (一)临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11、,而致千里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6、修守战之具整治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 4、期(j)年之后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二)倒装句: 介宾短语后置(于+宾语也叫状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状语后置); 不能喻

12、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五、文本研读1、通读作品,把握情感【过渡】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记游山水是要抒发内心的情感,那么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请学生找出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明确】“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即:(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2、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第2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齐读1、2自然段看看作者为何而

13、乐?【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士相聚之乐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环境幽美之乐(美景)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聚会活动之乐 (乐事)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气候宜人之乐(良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享受之乐(赏心) 【背诵指导】第一段记叙了先交代集会的时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事由(修禊事)、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事件(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第二段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

14、抒发集会的心情:信可乐也.“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小结】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段共六句话,四美俱全,五美齐臻,足可乐也。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便是所谓山水诗的兴起了。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正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的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的了。【过渡】作者在此段中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即使喜悦,也不过分显露,可以说是作者从容淡雅的心境所致。如此心境之下,王羲之又怎会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呢?3、这种痛是痛苦、痛心还是痛惜?先来看看作者为什么而痛(作者痛的原因)【明确】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