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请唤醒学生的良知.docx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663097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与法治》课请唤醒学生的良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道德与法治》课请唤醒学生的良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道德与法治》课请唤醒学生的良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道德与法治》课请唤醒学生的良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道德与法治》课请唤醒学生的良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与法治》课请唤醒学生的良知.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道德与法治课,请唤醒学生的良知课堂上如何实现学生由认知到认同的转变万柏林区第二实验小学 曹卉 孟子.尽心中所言:“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可见,良知是天赋人类生命中不学而知的,不学而能的,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与善恶的能力。所谓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曾经是学者们争议的一个话题。但在我看来,人性并非只有善,而没有恶;或只有恶,而没有善。而是两面性的载体。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无论意志多么坚定的人,他都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随波逐流!鉴于此,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的授课教师,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好这一点:努力去唤醒学生的良知,激发学生的同理心,最终促使其由认同走向内在素养的提升。良好的

2、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3、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如何形成牢固的认知道德与法治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在教材中,我看到了编者的编写视角,由关注教师行为,转变为了关注学生行为。从学生的视角去看世界,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这是一个多么可喜的转变呀!这一转变令我兴奋,让我感受到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热情。于是,我在设计每堂课的教学时,都是基于教材和教参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儿童可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

4、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通过儿童在我的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每课时的教学目标。以唤醒学生的良知,日积月累、循环往复、持之以恒,课程的目标落实了,学生的认知改变了。在每个教学环节完成之时,我还会帮学生做一个总结,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对此环节设计的初衷有一个了解,对他们已显现的良知加以明确。在教学之后,我还会要求学生将书中的精华部分,比如每课的知识点、课中的儿歌与童谣、对学生的生活有指导意义的故事等予以背诵。因为只有学生形成更牢固的认知,才有向认同转变的可能。由认知走向认同相信不论是什么性格的人,要认可一个事物,都会经历一个过程:初识-认识-形成较完整的认知-认同-实践-总结经

5、验教训-内化为自身素养。而道德与法治课程面向的是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的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儿童在课堂上,形成了良好的认知。他们通过其在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于是,儿童的发展,便在其认同的前提下,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当然,道德与法治课大多是由班主任兼代的。所以,我认为班主任可以结合每学期的教学内容,与家长一同制定学生道德考核表。以家校双向评分的方式,给学生以行为规范和道德素养的评分,纳入学生评优选先的考核要求中。只有这样,本课程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地,学生在行为规范与道德素养方面的良好品质,才能内化为其内在的素质,践行终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