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6617785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院系:文学院班级:汉语言文学6班学号:40802284姓名:米姗姗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文中郁达夫在对故都的秋景的细腻的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与落寞之情。本次教学通过分析文本,不仅是使同学们学习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对作者“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下所体现的情感的把握以及散文语言美的品味,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体会本文选择不同景物渲染刻画主题的方法。3、学习

2、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品味鉴赏散文的能力。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情”的自然融合。三、情感目标 1、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2、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特点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2、培养学生人文意识、审美习惯和能力教学方法1、美读品味法2、讨论探究法3、比较赏析法4、情境教学法教学设想导语引入整体感知品位鉴赏探究情缘比较阅读迁移训练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

3、板书课题。 一年之中,就数春、秋两季气候最是宜人,却也最能引人感慨,故而在我们刚刚学过的虞美人当中,李后主以不堪之哀愁一言以蔽之,有“春花秋月何时了?”之句。我国历来有“女伤春,士悲秋”之说。比如春天,她最妩媚,常给人以艳丽动人之美感,所以,她常用以比作女子,或女子自比,借以寄托春思。而秋的萧索凄清,我们更从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中深有体会,“秋风秋雨愁煞人”,几令人不忍卒读。而何以如此,这是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可以探究的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故都的秋中,来体味这浓浓的秋意,感受作家一片秋情。二、出示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出示后说明这是我们学习本文的目标,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可以为

4、学习本文指明一定的方向。三、整体感知听教师范读,初步体会文章基调并思考下列问题:1、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为什么北国之秋给作者以悲凉之感?你对故都的秋有什么感受?3、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其中第一个问题,相信同学们很快会找出答案,而接下来的两问题,则是需要同学们广泛探讨的。四、相关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曾参与组织“创造社”。抗战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后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一九四五年九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

5、苏门达腊。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社会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2、时代背景简介。 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这段时间里,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作者在对北平秋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

6、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第二课时)五、品味鉴赏1、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中体现清、静、悲凉的景物。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本文的文眼是:“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体现清、静、悲凉的事物有: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胜日秋果五福画面组成。2、通过诗词体会故都的秋味。从第三自然段开始首先,看下面几组语句,并仔细加以比较:原句1: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你也能看到比较1:住在一椽破屋里,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坐在院子里,你也能看到原句2:从

7、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比较2:从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开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原句3: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比较3:在牵牛花底,还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 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 对比2、3两句纯然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对比1句里虽然有观察者,却只是作为视角出现,原句1、2、3则不同,从加点的语句我们能够读出赏秋人悠然的神态、兴致、闲情。 问题:作者选取的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景物,为什么作者要选取这些景物呢? 其实,无论是接着写槐树,写秋蝉,还是写秋

8、雨,写秋果,作者无不是一边儿描摹着,一边儿在欣赏着,带着浓厚的兴味。 其次,秋槐落蕊。作者不写槐花在树上的样子,而只写它落到地面上的状态。槐花是在夜间悄然坠落的,不是一片两片,而是一大片,是“铺得满地”。二地上留下的扫痕不正是槐花生命的悄然消逝吗?文字表层的“细腻”、“清闲”是可以诉之直觉的,而感情深处对生命衰亡的感伤,则必须靠一颗敏感的心去细察、深味、遥想。 然后,写秋蝉衰弱的残鸣,突出不用刻意到山上或郊外去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他们的啼唱。 作者用最普通的景,写出了故都深深的秋味。 最后,作者对故都的秋有怎样的一种感情呢?“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

9、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一种眷恋之情便跃于纸上。2、 教师总结鉴赏散文的方法。散文最大的特征就是“形散而神聚”。所以在分析散文的过程中,主要有这样几种方法:提纲挈领法 就是要理清散文的线索,根据线索把握散文的思想内涵。穿针引线法 又叫文眼突破法,就是要找出文中的重点词句和段落,层层深入。见微知著法 能够以小见大,深入理解课文。表达方式的运用 注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品味深层含义 。播放音频示范性朗诵,同学们在理解文本,了解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一步体味作者的感情,语言美以及本文的思想内涵六、探究情缘1、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故都的秋景本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红叶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和园、

10、明澈如镜的昆明湖,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2、教师总结:联系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七、比较阅读1、让学生把本文和峻青的秋色赋中有关秋色的文字进行对比阅读,思考同样是描写秋天,为什么在不同的作者笔下会有不同的景色?2、教师总结:作者的主观情感不同,选择的景物也不一样。八、迁移训练课堂口头训练,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假如你要以春为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通过春景的描写,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悲伤、喜悦、愤怒、怅惘等,你会选择春天的哪些景物呢?教师总结:不同的景能表达不同的情感,同时,个人的情感不同使我们对景物的看法也不一样。九、布置作业将口头训练的作文,课下写成书面作文。板书设计故都的秋郁达夫清 小院秋晨图 秋槐落叶图静 秋蝉残鸣图 “以景显情,以情驭景” 闲话秋凉图 (表现手法)悲凉 胜日秋果图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