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探讨.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6616190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教学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诗教学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诗教学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诗教学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诗教学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教学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教学探讨.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教学探讨广州市荔湾区文昌小学 郑嘉丽摘要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韵律和精妙的用词,产生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古诗教学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去尝试、去探索、去开辟创新的路子,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关键词 探索 创新 诗意 诗境 诗情正文古往今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韵律和精妙的用词,产生了不朽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小学课本几乎每一册都安排了古诗的学习,就是让学生领略这简短的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它是小学生接触和学习祖国优秀古文化的启蒙教材,为今后学习古文化打下基础

2、,因此,学好古诗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古诗,除了学会诗中的生字词外,还要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想感情,领略诗句意境。 2000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应进行系统的改革,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其中,古诗的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在古诗教学中,笔者积极探索、尝试创新的教法,力求打破常规,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一、深入理

3、解教材,认真备好课,精心设计教案。古诗语言凝炼,诗人遣词更是经过反复推敲,意在言外。备好课是前提。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准确地把握诗句精华所在,才能教好学生。如教学泊船瓜洲时,“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表现出作者王安石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绿草一样滋生蔓延。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绿”这一统领全文的字眼做文章,精心设计教案。又如宿建德江是孟浩然仕途失意,游历他乡时写下的。诗人为我们描绘了空旷寂聊的江边美景。并借助诗歌中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伤及思念家乡的忧愁。诗歌中的“愁新”点明了诗人的心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借景抒怀的名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打破了传

4、统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创造性的朗读方式读诗歌,自读自悟,在读中探究诗词含义,在读中探究诗歌蕴涵的感情和意境,促进诗歌教学。二、尝试创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传统的古诗教学是由教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词逐句串讲诗意。我则改变了这种做法。例如,课堂上,从学生回忆背诵所学的李白的诗开场,引出要学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而后,教师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了解诗作的背景,为学习古诗埋下铺垫。接着,安排自学时间,让学生用心读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同时,教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

5、探讨解决。其中,在介绍背景解诗题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新课标十分重视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所以,在教学时不用旧模式由老师介绍,而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效果更好。学生在介绍李白及写作的时代背景时,便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及交际能力,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又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这样,教师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古诗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6、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电脑教学网络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容量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可提供广泛的学习内容和多样的呈现方式,学生可以按自己所需的内容和方式自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由于信息源扩大了,信息渠道拓宽了,因而学生获得的信息也更加丰富了。结合“在信息技术下的自主学习”课题,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电脑教学网络参与性强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行为参与、思维参与、人机参与等方式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其主体作用,使课堂充满了生机活力。

7、因此,教古诗时,利用多媒体电脑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迅速查找各自所需的资料。同时,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可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学习方法:可先了解作者简介,再理解诗意;或先理解诗意,再查阅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进而更深刻地领会诗的意境;或先熟读全诗,再逐句理解诗的意思,碰到难题再查阅网上提供的有关资料等。这样,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进一步学习其他古诗,或阅读有关古诗的其他资料。而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化解难点,由浅入深,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中,我运用视听电教手段,在雄壮的音乐声中,小船在汹涌湍急的江面

8、上顺流直下,渐行渐远。学生随着声画的展开领略到自然之美,体会到了李白的诗歌犹如画卷,恢宏大气,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四、结合诗境,展开想象,理解诗意。 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先明诗句,后悟情境”的方法去教学生,发现学生在悟诗境时投入不够,只是重复语句本来所表现的景象,而想象不到诗句蕴含的、更丰富的图景。于是,我把学生引入情境,大胆地想象,理解诗意,同时也能悟诗情了,解决了中下生学古诗的困难!想象力的培养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当文字或图画所传递的信息与学生相距甚远时,就一定会给学生的体味带来困难。充分运用想象,把已有的相似、相近、相关、相通的经验和体会通过多种感官调动起来,经过想象的组合、再造,

9、就会产生更真切清晰的感受。“诗要用形象思维”。因为用语言文字筑起来的艺术形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必须借助语言文字的描写,展开想象,才能在脑海中浮现文中描写的景象。例如,在教学赠刘景文时指导学生理解“荷尽”“菊残”,我让学生想象一下秋天看见的景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这是学生进行再造性想象的过程。针对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通俗易懂的古诗、词句优美的课文,完全可以摒弃烦琐的分析。以丰富和调动学生已有的表象为基础,通过读中感悟,辅以表象的加工、改造、清晰、鲜明地呈现语言文字描绘的画面和情景。从而理解了古诗意思,体会到了文中创设的意境,并在此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再造性想象能力。因此,教师让学生去创造诗中

10、的形象,根据诗中所写的景物,把它画在纸上,让学生从画中去体会诗人的感情。例如,在教山行这首诗时,可先指导学生朗读、吟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两句,然后让学生去描绘秋天的高山,弯曲的石阶小路,白色的浮云,山顶的茅舍的形象,接着再指导朗读三、四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让学生在画上画出一片红色的枫林,指导学生去创设诗的情景,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层次井然的古代山水画,之后,在学生吟诗作画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以画讲诗:面对叶枯花谢的残景,历代诗人多是吟诵着悲凉的诗句,但杜牧描绘的秋山霜林和“停车”观赏的情景,充满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气息,诗歌写得既清新又富有生气。这样,通过以画

11、讲诗,让学生透过诗中展现的图景,去捉摸诗人的感情脉搏,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经过吟诗作画,以画讲诗层层深入的过程中,就领会了这首诗的深远意境,教学也收到了良好效果。五、反复吟诗,感受诗情,以读为本。“诗是有声的画”。教学古诗时,教师应安排充裕的时间给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表现其活泼机灵的性格。教泊船瓜洲一诗,我更体会到诗歌的朗读指导非常重要。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理解诗意,领悟诗中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创设了情景,营造了氛围。这首诗歌反映的是诗人思乡的愁绪。这心情除了于“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美景的描绘,还寄托于“明月”之中。所以,

12、引导学生读好这些重点词语很重要,对悟诗情更是很好的补充。如,老师的范读,结合画面的朗读,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不断提高朗读,指名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反复吟诗,熟读成诵。六、拓展视野,注重课外延伸,培养能力。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

13、学完古诗泊船瓜洲后,教师不仅仅让学生局限于课本的学习,提出“还有哪些思乡的名句?”,以布置作业的形式,促进学生把探究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又如赠汪伦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李白的一两首诗读读,并背诵下来。”这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2000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就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以400万字以上。”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须达到不教”。较强的自学能力,也是现代人才的一个重要素质。因而,这种拓展视野的课外延伸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何乐而不为呢?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教师可让学生借助画笔,将诗中描绘的情境简单地勾勒出来,或将古诗编成小故事等等。如把宿新市徐公店编写成一则小故事,要求展开合理想象,写出当时的情境,要按一定的顺序,内容具体,语言通顺。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便得到拓展,有助于读写能力的加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也从中得到了锻炼。古诗教学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去尝试、去探索、去开辟创新的路子,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参考资料: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小学语文课型研究与实践,新世纪出版社,2005.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