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业大学规划设计说明书.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6601123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工业大学规划设计说明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湖南工业大学规划设计说明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湖南工业大学规划设计说明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工业大学规划设计说明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工业大学规划设计说明书.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工业大学(筹)新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湖南工业大学(筹)新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第一章 现状条件分析11 项目背景湖南工业大学(筹)是2003年9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株洲工学院、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三校合并组建而成。株洲工学院的前身是株洲大学,创办于1979年,1989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株洲工学院。成为全国唯一以包装为主的本科院校。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株洲教育学院,创办于1978年,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同年6月株洲师范学校并入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株洲冶金工业学校,创办于

2、1960年,1998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与湖南冶金职工大学合并成立株洲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业大学新校区选址于株洲市天元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11、16、31、32规划区,占地面积为3485.9亩,属株洲市天元区政府管辖。其中已征用地第11、16、32规划区用地面积174.78公顷,发展用地第31规划区用地面积58.16公顷,其中16区已经建设部分校园设施。场区位于泰山路、华山路、珠江路及西环线之间,四周以道路为界,北面和南面为规划中的商业居住区,西面紧临株洲市城市道路西环线。泰山路为贯通株洲市区的城市主干道,距离炎帝广场仅1.3

3、公里,泰山路混凝土路面目前已修建到该区的东南角。1.2 工程概况1.2.1项目名称:湖南工业大学(筹)新校区规划1.2.2建设规模:新校区规划总用地面积约232.94公顷,其中已征用地面积174.78公顷,发展用地面积58.16公顷(用地面积以最终测绘数据为准),设计规划为在校生28000人,按师生比15:1估算在校教师人数1870人,总建筑面积约102万平方米左右。1.2.3设计内容:新校区总体规划,道路规划,综合管线规划,竖向规划,绿化景观,水系规划等。1.2.4建设周期:2003年已启动河西新校区第一期建设工程,至2004年8月完工。2006年8月完成第二期建设工程,容纳20000名学生

4、的学习和生活。2008年8月完成第三期建设工程,达到容纳28000名学生的设施规模。13 设计依据:1.3.1湖南工业大学(筹)校园规划设计任务书 2004.5.1.3.2湖南工业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方案评审会会议纪要,株规纪20059号,2005.3. 1.3.3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19921.3.4地形红线图1.3.5 立项批文1.3.6 用地批文1.3.7 相关地址及基础设施资料1.3.8 国家有关法规、法律及规定14 区域现状条件分析1.4.1区位株洲市北濒长沙、南临衡阳,京广、浙赣、湘黔铁路在区内纵贯南北、横联东西,是全国十大铁路枢纽之一。湖南工业大学新校区选址于株

5、洲市天元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11、16、31、32、规划区,占地面积为3485.9亩,属株洲市天元区政府管辖,场区位于泰山路、华山路、珠江路及西环线之间,四周以道路为界,北面和南面为规划中的商业居住区,西面紧临株洲市城市道路西环线。泰山路为贯通株洲市区的城市主干道,距离炎帝广场仅1.3公里,泰山路混凝土路面目前已修建到该区的东南角。城市基础设施(供水、排水、电力、电讯、消防、环卫、燃气等)随着新开发区建设的不断发展,为学校建设提供了十分便捷的管路、线路建设基础条件,区内无工业企业、居民点比较分散、征地拆迁工程量不太大,外部交通道路畅通等,给建设工程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施工条件。根据城市总体

6、规划要求,华山路沿线为河西生态链,新校区地处华山路旁,地形地貌为园山与宽展坳谷相间,起伏高差不大,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9.29%,生态环境比较好。1.4.2交通1.4.3自然条件(1)气候(2)地质(3)生态环境1.4.4基地现状条件分析第二章 规划原则和总构思21 规划原则1、以河西新校区为主校区,以河东校区(原株洲工学院)为分校区,以株洲快速环道为纽带,形成湖南工业大学校园链;以全国一流高校为榜样,建设体现学科专业特色、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现代高校建筑群。建设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风格的新型生态公园式校园。2、造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内涵。创造一个办学、家居、旅游、有特色的校园物质环境,赋予有特色的

7、大学精神,彰显其人格化教育的特色价值,充分挖掘“包装”内涵,体现“中国包装”的文化载体。3、在规划中力求做到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结构,做到规划中的弹性与确定性的统一,适应学校规模、学科、资金投入的变化 ,保证运作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4、用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学的方法分析校园教学科研活动、文体活动和日常活动中不同的行为模式。对环境空间的不同要求,在规划设计中使学生、教职员工的各项活动在转换中实现行为、心理与空间环境的同步过渡,努力创造一种环境与心理高度和谐的行为空间。5、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采用动态发展原理进行规划,制定利于扩展、具有弹性的校园总体规划,不仅考虑分期建设的可行性,做到近远期结合,而且

8、注重节约用地,给远期发展留有余地,实现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学校作为百年大计的动态发展过程,各功能区均留有一定比例的远期用地,并可依照原有构图制约而保持整体统一。6、充分利用基地现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突出建筑群布置的层次感,同时加强校园环境景观的配套设计,体现校园花园化、生态化;7、建筑风格新颖、和谐,具有现代气息和校园建筑的特征,为强化学校整体特色,宜选择能体现科技办学特点的单体作为整个新校区的标志性建筑物;22 总体构思2.2.1创立与城市紧密结合、共享及高效的校园景观环境和功能体系2.2.2营造具有浓厚传统高校人文气息的现代化新校园2.2.3塑造沿空间主轴

9、生长、山水楔入的优美校园空间形态2.2.4满足现代教学要求的整体式建筑群落及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2.2.5兼顾动态设计分期实施和校园社会化要求第三章 用地布局31 用地布局原则1、功能分区明确、布置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满足教学与生活要求,留有一定发展余地。2、基地与外界、基地内部保持良好的交通和运输联系,出入口和内部道路符合人流与车流的集散要求,各运动流线保持顺畅、短捷。3、校区建筑布置应考虑当地总体景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32 总平面布局根据学校特点,遵照有关布置原则,结合地形特征进行湖南工业大学新校区总平面布置。基地南侧泰山路为区域型城市主干道,规划道路红线48m,新校区主出入口位于该

10、路。配合校园总体布局,在东、西、北侧道路上均安排次入口,用于校区各主要分区对外联系。校区中部地势较平处安排主要的教学区,宿舍区成组团围绕教学区布置,中间保留大片的山林和水体,既可成为教学区与文体活动区、学生生活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又能成为供学生休闲共享的生态绿化用地。校区内有关功能区相应预留部分用地,作为学校远景发展备用地。33 功能布局新校园大致分为六大功能区:1、校前区:是校园与社会对话的窗口。主入口校前区以入口广场为中心,分布了行政办公建筑群、包装博物馆,西侧主入口校前区则布置学术会堂。2、教学区:包括中心围绕中心广场集中布置的公共教学楼群,如具有标志性的高层图书馆和校史馆,依山势布置的教

11、学楼等。学院区则通过轴线组织成三大组团,一系列的户外广场层层递进,为同学们进行学术讨论,专业交流提供了多层次的交流空间。3、共享生态区:位于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将基地内原有的水系和山林连为一体,形成活体水面和生态走廊,是校园景观主题和学生活动重要场所。4、学生生活区:生活区分别划分为五个组团,在校园的北部、东北部、西南部、东南部和东部分散布置,每个组团布置相应的学生食堂、生活设施和体育活动设施。5、体育运动区:主要的体育活动区分为两组,分布为东部的体育中心,包括体育场、体育馆和学生活动中心,以及北部的游泳馆和体育场。学生生活区内则布置了大量的小型运动设施,为同学们日常健身提供充足的运动场地。6

12、、教工生活区:位于基地的西部,相对独立,有利于社会化建设与管理。7、产业园区:位于用地西南侧,对外联系方便。8、专家工作生活区:位于用地西北侧的发展用地内第四章 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41 空间组织规划在校园总体空间组织上着意创造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空间形态,每组建筑群形成各具特色的庭院空间,完成从室内空间到公共活动空间的过渡,为全校师生提供充满活力、富有人情味的交流场所。(1)层层生长(2)空间序列(3)多样复合42 景观特色1、现有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2、多层次的传统校园空间第五章 道路和绿地系统规划51 道路系统规划车行校园西侧有规划的城市道路穿过,按照校园布局需要改造为曲线形。沿教学区外围

13、设置主环路,与城市规划道路连成整体,形成畅通的车行路线,高效快捷联系各区,同时避免机动交通对各区的干扰,保证各区内舒适的步行环境,创造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校园内道路进行分级规划。城市规划路采用原有的36米宽路,校园主环路为主干道级,采用16米宽路,车行道和自行车道宽11米,人行道两侧各宽2.5米。人行道两侧建筑按规划要求退缩,设绿化步道和乔木,使之形成林荫大道,以屏避汽车噪声减少废气污染。联系校内各功能组团的校园次干道级采用11米宽路,因车流量相对主干道减少,只在道路两侧设行道树,中间车道宽8米,两边各1.5米宽人行道。校园小型道路采用6-8米宽,一般不行车,以行人为主,必要时贵宾与消防车

14、可通行。人行以轴线在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内部组织了舒适、流畅的步行流线,又相互联系连成一体,形成完善的网络。停车场为保证新校区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正常的交通秩序,规划中安排了多处机动车停车场、位。在校区主要出入口和大型公共建筑物附近集中设置机动车停车场,对外来车辆进入校区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在校内各功能区及重要建筑物(如会堂、体育馆、图书馆等)附近根据需求配置相应的机动车停车泊位。鉴于自行车交通仍是校园内部的主要交通方式,规划对自行车停靠作了专门安排。学生生活区内采用自行车停车棚集中停车,在教学区外围各入口设置专门自行车停车场,或结合建筑物半地下层及绿化平台下部集中停放,以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52绿地系统规划2第 2 页 共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