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十二:宏观调控:七年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6593590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十二:宏观调控:七年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案例十二:宏观调控:七年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案例十二:宏观调控:七年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案例十二:宏观调控:七年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案例十二:宏观调控:七年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案例十二:宏观调控:七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十二:宏观调控:七年(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宏观调控:七年之旅一、案例内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波及中国,使中国出口增长减缓, 出口增幅下降,实际利用外资下滑,引发国内投资下降和消费需求 减少并进而形成对整个经济的冲击。在国内外双重紧缩性因素使经 济增长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为避免经济增长陷入收缩期,政府 采取了一系列反衰退的经济措施:1998年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并配套1000亿元银行贷款 用以加强基础建设,主要用于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 城乡电网、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建设等,同时,调整税收政策,分批 提高了一些大宗出口产品的退税率以刺激攵出口扩大,并对国家鼓励 发展的外资项目及国内投资项目的先进设

2、备进口,减免关税和进口 环节增值税,以吸引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设备。1999年由于经济形势继续严峻国家分两次增发国债共1100 亿元用于各项固定资产投资,另发行期限为30年的270。亿元特 别国债充实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以防范金融风险。同时,调整部分 税种税率,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以鼓励出口,通过降低固定资产 投资方向调节税和国产设备投资部分抵免(40%)企业所得税以鼓 励固定资产投资。通过征收个人存款所得税调节个人收人差距和鼓 励消费,增加预算单位职工工资、提高下岗职工等低收入人员的最 低生活保障水平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待遇等共增加支出540多亿元, 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2000年共安排了 15

3、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 建设、国有企业技术改造、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及科教事业 发展,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继续推进税费改革,对负债 过重而产品尚有前景的部分大中型国有企业的银行债权转为股权, 降低其资产负债率,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2001年继续增发1000亿元建设国债和500亿元支持西部开发 的特种国债,通过提高预算部门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进 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政策。2002年发行国债1500亿元,重点在于调整国债资金支出方向 和结构,降低关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和金融保险营业税率等,提高 社会保障程度,继续支持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加大科教 投入

4、。2003年,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已经得到增强,政府投资以外的各 主体投资占到投资总额的80%,居民消费价格首次由负转正,通 缩阴影逐渐散去,夕卜需拉动强劲,全年国债安排使用1400亿元, 同时,继续调整国债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支出。进入2004年,全年安排1100亿元(后调减为900亿元),同时, 减少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和加大公共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虽 然国家财政收入比上年大幅上升,但国家把预算中已经确定的建设 性支出往后推,以将全国基本建设支出控制在预算管理范围之内, 1 10月份全国基本建设支出同比有较大的减少。1998 2004年 七年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约9000亿元,同期银行发放国债

5、项目 配套贷款2万多亿,直接拉动投资约四万亿元。以上各项政策的实施,在短短的几年内即收到了明显的成效:首先,拉动了经济平稳发展。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在政 府投资主导模式尚未转变条件下,国债投资及其乘数作用放大了固 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1998 2003年年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达到14.2%,对于在外部市场低迷形 势下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据测算,国债建 设资金年均拉动经济增长为1.5 2个百分点。通过调整抑制消费 需求的税收政策、增加转移支付力度、财政贴息和消费信贷相结合、 改善消费环境和消费预期等使居民消费从2000年起开始升温,消 费品零

6、售总额从1998年的29152.5亿元增加2004年的50000 亿元以上,在遏制了持续的通货紧缩势头后同时刺激了投资需求的 增长。其次,加快了基础设施的完善步伐。七年间总共通过9000多 亿元国债资金安排了 1000多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弥补了一些过 去多年的基础建设欠账,如新建了大批城市污水治理工程、新增公 路8万多公里、新建铁路6000多公里、新建改建机场30多个、 加固长江堤坝、淮河污染治理等,改善了吸引外资的整体经营环境, 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再次,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利用国债资金的直接投人以 及调整税收政策,通过投人国债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项目 建设等不

7、仅使企业的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还优化了产业结构, 增强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出口能力,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 力源。通过安排上百亿元国债投资用干调整农产品结构和农业基础 工程,改善了农作物种子、水产畜禽良种育种工作,提高了农产品 附加值和出口能力。第四,增加了就业,改善了人民生活。国债资金支持的一大批 新项目及其配套项目的建设,平均每年增加就业岗位120万 160 万个,七年共增加就业岗位700万 1000万个,对拉动相关产业 发展起到很好的刺激作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水平年均增长 率近9%,通过各种减负措施和加大农村电网改造等的建设使农村 居民人均收人年均增长率达到3.8%,并改善了生

8、产和生活环境。同 时,国家利用国债投资300多亿元进行了大批生态建设项目,改 善了生态环境。第五,促进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通过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倾斜 性财政资金安排,进行了诸如西电东送、青藏铁路、退耕还林还草 工程、六小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改善了这些地区的投 资经营环境,加快了中西部的发展步伐,使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不 平衡格局得到一定的改善。案例编撰人: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经济学教研室王阵军 案例资料来源:中国金融杂志2005年第一期二案例讨论题请说明在以上措施中政府都使用了哪些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政 策?采取以上手段和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2004年下半年我国政府 的宏观调控政策开始转型

9、,以上手段和政策将逐渐淡出,请分析其 原因。三、案例使用说明(一)教学目的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对七年来我国政府宏观调控历程 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宏观调控的作用及所使用的调控手段和政策, 从而深刻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二)案例适用本案例主要适用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第六章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四、本案例的结构与分析思路的建议(一)案例结构本案例属于描述型案例。案例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部分,介绍了从1998年开始采取此次宏观调控的背景。第二部分,介绍 了在这七年中政府所采取的调控措施的具体内容。第三部分,介绍 了此次宏观调控所取得的初步成效。(二)案例分析分析此案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了解此次宏观调控的背景,从而理解宏观调控的现实重 要性。第二,分析此次宏观调控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积极的财政政 策配合稳健的货币政策,理解二者如何结合效果最佳。第三,了解 七年来宏观调控的客观效果,从而加深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 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五、本案例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围绕案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特别是 要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手段和政策的适用条件,从而理解为什么 2004年下半年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开始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