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王弼注.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6586890 上传时间:2023-11-15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道德经王弼注.doc(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子道德经王弼注晁说之序王弼老子道德经二卷,真得老子之学欤,盖严君平指归之流也。其言仁义与礼,不能自用,必待道以用之,天地万物各得于一,岂特有功于老子哉。凡百学者,盖不可不知乎此也。予于是知弼本深于老子,而易则末矣。其于易,多假诸老子之旨,而老子无资于易者,其有余不足之迹,断可见也。呜呼,学其难哉!弼知佳兵者不祥之器,至于战胜,以丧礼处之,非老子之言,乃不知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独得诸河上公,而古本无有也。赖傅奕能辩之尔。然弼题是书曰道德经,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于古欤!其文字则多谬误,殆有不可读者,令人惜之。尝谓,弼之于老子,张湛之于列子,郭象之于庄子,杜预之于左氏,范

2、甯之于穀梁,毛苌之于诗,郭璞之于尔雅,完然成一家之学,后世虽有作者,未易加也。予既缮写弼书,并以记之。政和乙未十月丁丑嵩山晁说之鄜畤记。克伏诵咸平,圣语有曰,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明皇解虽灿然可观,王弼所注,言简意深,真得老氏清净之旨。克自此求弼所注甚力,而近世希有,盖久而后得之,往岁摄建宁学官,尝以刊行,既又得晁以道先生所题本,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无篇目,喜其近古,缮写藏之,乾道庚寅,分教京口,复镂板以传,若其字之谬讹,前人已不能证,克焉敢辄易,姑俟夫知者。三月二十四日左从事郎充镇江府府学教授熊克谨记正文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

3、,不可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

4、不可得而名,故不 可言,同名曰玄,而言谓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同而出,故曰众妙之门 也。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美者,人心之所乐进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得偏举也,此六者皆陈自然不可偏举之明数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自然已足,为则败也。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智慧自备,为则伪也。 功成而弗居。 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

5、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使功在己,则功不可久也。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贤,犹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贵者,隆之称也。唯能是任,尚也曷为;唯用是施,贵之何为。尚贤显名,荣过其任,为而常校能相射。贵货过用,贪者竞趣,穿窬探箧,没命而盗,故可欲不见,则心无所乱也。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心怀智而腹怀食,虚有智而实无知也。 弱其志,强其骨。 骨无知以干,志生事以乱,心虚则志弱也。 常使民无知无欲。 守其真也。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知者谓知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

6、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夫执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执一国之量者,不能成国。穷力举重,不能为用,故人虽知,万物治也,治而不以二仪之道,则不能赡也。地虽形魄,不法于天 则不能全其宁。天虽精象,不法于道则不能保其精。冲而用之,用乃不能穷满以造实,实来则溢,故冲而用之,又复不盈,其为无穷亦已极矣。形虽大,不能累其 体,事虽殷,不能充其量,万物舍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不亦渊兮似万物之宗乎。锐挫而无损,纷解而不劳,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真不亦湛兮似或存 乎。地守其形,德不能过其载,天慊其象,德不能过其覆,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任自然

7、,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列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矣。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由己树,未足任也。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以百姓比刍狗也。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排橐也。龠,乐龠也。橐龠之中,空洞无情,无为故虚,而不得穷,屈动而不可竭尽也。天地之中,荡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穷,犹若橐龠也。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愈为之则愈失之矣。物树其恶,事错其言,不济不言,不理必穷之数也。橐龠而守数中,则无穷尽,弃己任物,则莫

8、不理。若橐龠有意于为声也,则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谷中央无。谷也,无形无影,无逆无违,处卑不动,守静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此至物也。处卑而不可得名,故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 勤。门,玄牝之所由也,本其所由,与极同体,故谓之天地之根也。欲言存邪,则不见其形,欲言亡邪,万物以之生。故绵绵若存也,无物不成,用而不劳也。故 曰,用而不勤也。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自生则与物争,不自生则物归也。 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无私者,无为于身也。身

9、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人恶卑也。 故几于道。 道无水有,故曰,几也。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言人皆应于治道也。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持,谓不失德也。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势必倾危。故不如其已者,谓乃更不如无德无功者也。 揣而棁之,不可长保。 既揣末令尖,又锐之令利,势必摧 故不可长保也。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不若其已。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不可长保也。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四时更运,功成则移。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载,犹处也。营魄,人之常居处也,一人之真也。言人能处常

10、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无离乎,则万物自宾矣。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专,任也,致极也,言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则物全而性得矣。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玄,物之极也,言能涤除邪饰,至于极览,能不以物介其明。疵之其神乎,则终与玄同也。 爱国治民,能无知乎 任术以求成,运数以求匿者,智也。玄览无疵,犹绝圣也。治国无以智,犹弃智也。能无以智乎,则民不辟而国治之也。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天下之所从由也。开阖,治乱之际也,或开或阖,经通于天下,故曰,天门开阖也。雌,应而不倡,因而不为,言天门开阂能为雌乎,则物自宾而处自安矣。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言至明四达,无迷无惑,能无以为乎,

11、则物化矣。所谓道常无为,侯王若能守,则万物自化。 生之, 不塞其原也。 畜之。 不禁其性也。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不塞其原,则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则物自济,何为之恃。物自长足,不吾宰成,有德无生,非玄如何。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实统众也。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木埴,壁之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为用也。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2、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谓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顺其性也,不以顺性命,反以伤自然,故曰聋、盲、爽、狂也。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难得之货,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宠必有辱,荣必有患,惊辱等,荣患同也。为下,得宠辱荣患若惊,则不足以乱天下也。 何谓贵大患若身 大患,荣宠之属也。生之厚,必入死之地,故谓之大患也。人迷之于荣宠,返之于身,故曰大患若身也。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由有其身也。 及吾无身, 归之

13、自然也。 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无以易其身,故曰贵也。如此乃可以托天下也。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无物可以损其身,故曰爱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然后乃可以天下付之也。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体,不知为名,故不可致诘,混而为一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欲言无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 是谓惚恍。 不可得而定也。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

14、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有,有其事。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虽今古不同,时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虽远,其道存焉,故虽在,今可以知古始也。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 冬之涉川,豫然若欲度,若不欲度,其情不可得见之貌也。 犹兮若畏四邻, 四邻合攻,中央之主,犹然不知所趣向者也。上德之人,其端兆不可睹,德趣不可见,亦犹此也。 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凡此诸若,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夫晦以理物

15、则得明,浊以静物则得清,安以动物则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者,言其难也。徐者,详慎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 盈必溢也。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蔽,覆盖也。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言致虚,物之极笃;守静,物之真正也。 万物并作, 动作生长。 吾以观复。 以虚静观其反复。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各反其所始也。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 归根则静,故曰静。静则复命,故曰复命也。复命则得性命之常,故曰常也。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常之为物,不偏不彰,无皦昧之状,温凉之象,故曰知常曰明也。唯此复乃能包通万物,无所不容,

16、失此以往,则邪入乎分,则物离其分,故曰不知常,则妄作凶也。 知常容, 无所不包通也。 容乃公, 无所不包通,则乃至于荡然公平也。 公乃王, 荡然公平,则乃至于无所不周普也。 王乃天, 无所不周普,则乃至于同乎天也。 天乃道, 与天合德,体道大通,则乃至于极虚无也。 道乃久, 穷极虚无,得道之常,则乃至于不有极也。 没身不殆。 无之为物,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残。用之于心则虎兕无所投其齿角,兵戈无所容其锋刃,何危殆之有乎。第十七章 大上,下知有之, 大上,谓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大上。大人在上,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故下知有之而已,言从上也。 其次亲而誉之, 不能以无为居事,不言为教,立善行施,使下得亲而誉之也。 其次畏之, 不能复以恩仁令物,而赖威权也。 其次侮之。 不能法以正齐民,而以智治国,下知避之,其令不从,故曰,侮之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