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漕粮海运与经济区域的变迁.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6579566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漕粮海运与经济区域的变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清代漕粮海运与经济区域的变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清代漕粮海运与经济区域的变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清代漕粮海运与经济区域的变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清代漕粮海运与经济区域的变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代漕粮海运与经济区域的变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漕粮海运与经济区域的变迁.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代漕粮海运与经济区域的变迁摘要:漕粮海运是晚清最重要的漕粮运输方式。这种运输方式的变化,对清代运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区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河运漕粮的盛行,直接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繁荣与商品经济的开展。漕粮海运构成运河带经济区衰落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漕粮海运对沿海经济的兴起起了推动作用。它对沿海经济的影响,由点到面,重点集中于假设干个与漕运相关的城市。关键词:漕粮海运经济区域变迁Title:TheSeaTransprtfTributeGrainandEniAreaTransfratinintheLateQingDynastyAbstrat:TheSeaTransprtasthestiprta

2、ntethdfTributeGrainTransprtintheLateQingDynasty.ThishangeledtsignifiantinfluenebthntheanalandastEniArea.TheprsperityfanalEniAreadependedntheanalTransprt.TheSeaTransprtfTributeGrainntnlyeakentheanalEniAreabutalsstrengthenedtheastEniArea.Keyrds:Graintransprt;SeaTransprt;EniArea;Transfratin清代的漕粮海运,最初的两

3、次始于道光六年1826年和二十八年,咸丰朝以后,除因太平天国运动及义和团运动而偶有中断外,漕粮海运已经成为晚清时期最重要的漕粮运输方式。这种运输方式的变化,对清代两个著名经济区域:运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区,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即欲就此问题做一简单分析,以请教于方家。一、运河经济带河运时的繁荣这里所说的“运河经济带,系指运河沿线、漕粮河运时会经过的地区。通过对运河沿岸城镇经济的考察可知,漕运海运对它们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都不容无视。河运漕粮的进展,使得原有工商业城市更加繁荣,也使得一些不甚兴隆的城镇开展成为兴盛的商业城市,并促进了邻近地区手工业和农业的开展。1物资流通量大我国传统社会的商品

4、交换程度不能算很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水运作为最先进的运输方式,无疑是联络各地经济正常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大运河在这些地区的联络、沟通和纽带作用,运河沿线融为整体,江淮鲁豫等内地经济也连成一片。清代前期河运兴盛之时,每年承运漕粮的运船六、七千只。按规定,凡漕船出运,除装载正耗粮米外,还可附带一定数量的免税土产货物。假如每年出运漕船以6000只计,每船平均携带“土宜150石,那么嘉道年间漕船每年所带的免税商货有90万石之多。再加上旗丁水手携带的走私物品,数量更为可观。这对于清代运河经济带商品经济的开展和全国物资的交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临清为例,南漕“悉由此河输至京师,这里每届漕运便“帆

5、樯如林,百货山积。因为当地人口众多,粮食消费量宏大,地产谷不敷用,只能取资于商贩,“秫、粱那么自天津溯流而至;其有从汶河来者,济宁一带粮米也i。有学者研究,乾隆时期,临清城内共有粮食市场六、七处,经营粮食的店铺多达百余家,每年粮食交易量在五、六百万石至一千万石之间,“是当时山东,恐怕也是华北最大的粮食市潮ii。因为商业兴隆,临清钞关收入不断增加。乾隆元年1736年,“解税额户部银29680两,工部银4572两iii。两者并计,共34000余两,可见贸易的兴盛。2因漕运而地位上升因地处运河沿线而使自己地位上升的例子极多。比方山东德州,“在汉为鬲,隋唐为长河县,宋为将陵县,元为陵州,明清为德州iv

6、。随着明清漕运的兴隆,德州仓成为运河沿岸的四大名仓之一v。济宁州在明初也不过是兖州府所属一散州,只因运河通航后,成为南北漕船往返停泊的重要码头,地位得以提升。每年在此交流的南北货物不下数百万石,商民之至者乐而忘归,流寓之人恒多于土著,“庐旅盛于三选七迁vi。临清也是如此,它位于运河山东段境,会通河与卫河、汶河在此交汇,是运河商路上最重要的枢纽性市镇。自东晋迄五代,临清“干戈云扰,沦为英雄用武之地,并无商业价值可言。临清的兴起始于明前期,经明中叶至清中叶数百年间,随运河商路的兴隆而盛极一时,“勃兴而不可遏。它的权力范围,北至塔湾,南至头闸,绵亘数十里,“东南纨绮,西北裘褐,皆萃于此,这种繁荣自然

7、是“藉助此河之力颇大vii。临清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7年升为直隶州,下辖武城、夏津和丘县3县,成为临清建置史上的最高规格。江苏也有不少例子。比方淮安,地处黄河与洪泽湖的交汇之所,是大运河沿岸南北交冲城市。它的城墙为清乾隆时所筑,名“清江浦,濒临运河南岸,在清代建有船厂和漕仓。在海道未通以前,为南方诸省北上舍舟登陆要道,“帆樯林立,盛极一时viii。湖广、江西、浙江、江南粮艘,“衔尾而至山阳,经漕督盘查,以次出运河ix,同时,除淮安常盈仓特设在清江浦之外,城内又另设有常平仓2处,预备仓3处,庄仓5处,可见位置之重要。3贸易极度繁盛漕粮河运的进展,使得人员往来频繁,物资流量宏大,运河沿岸城镇的贸

8、易都盛极一时。有人这样形容乾隆年间临清的兴隆:“科第接踵,舟车毕集,货财萃止,诚天下佳丽之地,所以衣冠文物胜于他邑。x这里商业繁华,店舍、塌房众多,货物批发转运买卖尤为兴盛。除了粮食,棉花、布匹、绸缎、红白糖、茶叶、瓷器、铁货、竹制口等货物的交易量也很大。xi因贸易繁荣,临清的不少街道也以商业命名,如锅市街、碗市街、果子巷、白布巷、油篓巷、箍桶巷、马市街、牛市街等xii。德州也因漕粮河运,使得相关贸易频繁,饭店、旅馆等消费行业畸形开展。这些店铺均集中在顺成街、米市街、西关街、小锅市、北厂,以及河西刘智庙。当地居民也广泛参预这种商业活动,“几乎家家户户打锅饼、烙麻酱火烧,或烧羊肉,到处摆摊售卖x

9、iii。德州最著名的杂货店为德合号和德大号,均经营纸类、江大米、红白糖等与运河有关的商品,并随运河的畅通而持续了200多年。当地的农产品,如红白麦、吉豆、芝麻、玉米、红粱等,畅销外地,“颇属繁盛xiv。河运时期,济宁商业同样繁盛一时,“江淮百货走集,多贾贩,民竞刀锥xv。有人曾这样描绘济宁城最著名商业区义井巷:“济受骗南北要冲,而义井巷又当济上要冲。其居民之鳞集而托处者不下数万家,其商贾之踵接而辐辏者亦不下数万家。xvi清代济宁亦出现了不少以商品命名的市街,如布市口街、纸店街、瓷器胡同、果子巷、姜店巷、枣店街等,还有以商品兼手工业命名的街道,如船厂街、打铜街、炉坊街、竹杆街、油篓街、打绳街、烧

10、酒胡同、粉坊街、香铺胡同、曲坊街、皮坊街、褐褙街等xvii。每当漕运之时,“士绅之舆舟如织,闽广吴越之商持资贸易,鳞萃而蝟集xviii。淮安也是如此,因漕运总督衙门设在淮安城,大批理漕官吏、卫漕士兵住在淮安城。每年秋夏之交,漕船到达淮安,一律要停泊在城西运河承受盘查,押漕官吏、船工水手纷纷上岸贸易,“牵挽往来,百货山列xix,促进了淮安与南北各地的物资交流。当时淮安城西运河岸边,店铺、饮食摊贩常常排列数里。商业的繁荣也表达在街道名称上,如古东米巷、钉铁巷、粉章巷、竹巷、花巷、干鱼巷、羊肉巷,还有专门化的商品市场,如米市、柴市、兰市、驴市、猪市、海鲜市、鱼市、莲藕市、草市等xx。由于“市不以夜息

11、,人不以业名,富庶相沿,不仅本城居民居商者多,外籍商人也纷纷来此经营,“占籍牟利xxi。另外,清初淮安就出现了商人子弟学校,并且规定府学名额中,商学额取6名,可见权力宏大。二、海运对运河经济区的打击运河城市商业的兴起,过分依赖运河和漕运,所以任何对运河或漕运的冲击,都会对它们产生不利的影响,并直接反映到经济开展上来,这也表达出商业城市的特点。1直接影响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山东发生王伦起义,起义军一度占领漕运重镇临清旧城,“绾毂南北水陆咽喉xxii,军事厮杀切断了当地的商业交往,临清经济大受影响。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北伐在天津受阻,洪秀全派援军克临清,又与清军在此激战,临清经济再受打击,

12、正所谓“经王伦之劫而商业一衰,继经咸丰甲寅之变而商业再衰xxiii。当然,对于临清商业打击最大也最沉重的,那么是漕粮海运。清代后期尽管也偶行河运,但总体而言,漕船往降临清者已大为减少,商品交流日疏。更为严重的是,随着海运地位确实立,清廷再也没有花大力对运河进展过整治,致使运河河身日浅,河道渐涸,仅东昌、临清间有小舟来往,商业大受影响,因漕运而兴起的商行更是“倒闭无余。xxiv清廷公布漕粮改折诏后,运河通漕作用彻底消失,临清的航运才能完全恶化,“运河河淤涸而商业终衰,与当初的繁荣形成鲜明比照的是“满目劫灰,元气不复xxv。临清对于运河的依赖,还可以从它的人口变动中看出来。据统计,乾隆年间到解放初

13、期,临清城的人口由至少20万锐减到缺乏5万,临清也由直隶州重新降格为国民时期的县。同期山东其他非沿运河城市的人口,那么根本保持了正常的3以上的增长率xxvi。这显然说明,临清繁荣时期的运输、交通、商业与农副业等,都因漕粮海运而极大衰落,导致人口非正常萎缩。由此可见,临清城市的开展对运河具有何等的依赖性。临清邻近的地区也受到了这种影响,比方临清之北的武城县,同样处于运河干线上,“卫河漕转东南之粟,由县治径达直隶天津。当其盛时,“舳橹千里相衔,商贾麇至。漕运改制后,“商业顿衰,生计亦因此雕耗xxvii。德州也是如此,盛极一时的饭店、旅馆,皆随漕运停顿,全数关闭。德合号和德大号也因运河停载,立见衰落

14、。对此,清人讲得很清楚:咸丰以后,漕运停而南舶不来,德州水陆商务大为削弱,“而生齿盛衰亦有亲密关系。南北大运河停运后,淮安城市作为南北大运河转输中心的地位快速下降,“漕运改途,昔之巨商去而他适。光绪年间,淮安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农副产口皆绕海道而行,商业流通大受影响。?淮安府志?记载,淮安自海运后,“云帆转海,河运单微,贸易衰而物价滋xxviii。三十一年1905年,清淮绅商修建的恩公路碑也对这种情况作了记载:“清淮扼南北水陆之冲,揽河漕盐关之要,夙称繁盛,莫之与京。而自从漕艘停运,江海通轮,“舟车罕至,遂日即凋弊,而莫之或恤xxix。又如高邮,亦为淮南运河要冲,漕运繁忙之时,“帆樯南北,日夜

15、灌输于京师者,居天下之七八xxx,商业开展“亦颇极一时之盛xxxi。甚至连高邮城外的运河两岸,也有大大小小的12个集市,以供漕船通过时提供效劳。漕粮改行海运以后,往来船只减少,当地商业受到沉重打击。xxxii淮安府阜宁县也是如此,河运盛时,商业繁荣,“贫民不无溉润,但随着海运兴起、河运不行,“商民重困,生计萧条xxxiii。县城中最为有名的几个集镇,如东坎镇、大套集、八滩镇、丝网滨等地,生意皆“一落千丈xxxiv。宿迁县也有同样的经历,它濒临运河,昔为南北水陆之冲,“商贾辏集,市街兴盛,为淮北之一大埠,因漕运改道,“出此间者除邻近数县外,已可谓绝无其人,商业交往大为减少,“市况遂日益衰落xxx

16、v。漕粮海运对清代运河经济带的冲击,并不仅限于山东、江苏等有漕省份,凡河运经过的地方,都受到了它的影响。比方河北静海县,为河运的必经之地,因所处的特定地理位置,使得贩运粮食而来的,南至卫辉、磁州,北至京师,“视年之丰歉以为籴粜。其他商品也很丰富,“东那么海滨之盐,西那么独流洋芬港之苇席蒲藕,北那么直沽之海味鱼虾,南那么临清之百货,相当繁荣。自漕粮海运后,运河航运价值降低,往来商人大量减少,“粮艘之竹木酒米无由再至,市廛较昔寥落焉xxxvi。又比方河北沧州,当河运盛时,“南省漕粮运京师岁辄九千余艘,随着漕粮海运的兴起,商业也大受影响xxxvii。2间接影响河运不行,运河失修,黄河改道,由此而引发的间接影响也不容无视。比方山东利津,咸丰以前,黄河水由利津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