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孝仁的韵律永存我们心间.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6578067 上传时间:2023-12-3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孝仁的韵律永存我们心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让孝仁的韵律永存我们心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让孝仁的韵律永存我们心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让孝仁的韵律永存我们心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孝仁的韵律永存我们心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孝仁的韵律永存我们心间.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奉节县“中华美德颂”读书活动征文、演讲参赛报名表参加读书活动组别: 中学组 参赛项目:征文征文题目让“孝”“仁”的韵律永存我们的心间作者姓名易令性别女年级七年级(七)班联系电话13896369925邮编404611指导教师蔡菊单位奉节县朱衣初级中学学校推荐意见同意推荐为一等 (公章):2013年 11 月 20 日备 注(填报说明:此表附在每篇上交征文上作封面,参加读书活动组别填小学组或中学组;参赛项目填征文或演讲)让“孝”“仁”的韵律永存我们的心间 读中华美德颂有感滚滚长江,滔滔黄河,永不停息,巍巍中华,泱泱大国千年不变,在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中华民族

2、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我们孕育了许多见义勇为,严己宽人,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等优良美德的众多华夏儿女,他们犹如冬日的一米阳光,温暖着我们的心田。古话常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孝顺长辈更是我们首要的品德。在中国古代,流传着,子路背米孝双亲,这样一个故事,子路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子路家里比较贫寒,常常以野菜充饥。子路为了让父母能够吃上米,就不辞劳苦坚持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来孝顺父母,春夏秋冬,始终如一,这个故事,感人至深,有谁理解子路常年来背米的艰辛呢?又有谁知道是怎样的坚持不懈支撑着他不辞劳苦的背米呢,那是因为他心中始终坚持

3、为父母背米的信念。我们始终要践行,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那么何为“仁”呢?2012年5月8日20时38分,在佳木斯市胜利路北侧第四中学门前,一辆客车在等待师生上车时,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致使车辆失控撞向学生,危及之下,教师张丽莉将学生推向一旁,自己却被碾到车下,造成双腿截肢,骨盆粉碎性骨折。2012年七一前夕,张丽莉老师入党了,回忆起5月8日失去双腿的夜晚,她显得很平静。她说:“这只是一名教师对自己学生做出了本能的反应”。试问有谁能在那种危急的时刻不顾自己的安危而推开学生呢?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能这样做吧!“仁”诞生于昨天,却夭折今天,并逐渐离我们而去,我们现在应该学习那种大爱无私的精神。这“仁”

4、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由此可见,在仁德情感范围由家族扩展到社会的同时,仁德道德内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当然,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不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人,比如:在街边看到一位晕倒的老人,有人就会绕道而行,生怕给自己惹上事端。同学们,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应主动将老人扶起,我们要始终相信我们是最幸运的一个,而郭明义叔叔也曾经说过: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同学们,请让“仁”的韵律跳动在我们的心间。中华美德要历代传承,礼仪之邦的优良美德却在21世纪被践踏。呼唤着退却的美德,谈论着中国的社会

5、道德,扪心自问自己的道德良知。才发现,美德对于社会的发展是何等的重要。拾起迂腐不堪的浑浊人性,抛出不法的道德行为,诚心举起灵魂的标尺来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事物。让我们呼唤退却的美德,让我们的社会、我们活着的中国多一些阳光多一些和谐吧!生活中十分重要,诚信处处可见、处处可寻。只有自己对别人诚信,别人才会信任你,才会乐意亲近你。同学们,我们正处在如诗如歌的年华,我们应该用高尚的情操陶冶自己,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努力成为品德高尚的新一代,这也是现实赋予当代中学生的光荣使命,不知你们是否想过,进入21世纪意味什么?很快将要走进一个新的世纪,新的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我们恰好站在世纪的连结点,我们将用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连接起共和国的今天和明天。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因此任重而道远,请不要辜负祖国对我们的希望,努力奋斗吧!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不断涌现,因此,我们应该也应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将“孝”“仁”的韵律永存我们的心间,时刻激励着我们,鞭策着我们,将中华美德时代相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