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基础研究成功的奥秘在于体制.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6572600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基础研究成功的奥秘在于体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美国基础研究成功的奥秘在于体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美国基础研究成功的奥秘在于体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美国基础研究成功的奥秘在于体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基础研究成功的奥秘在于体制.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国基础研究成功的奥秘在于体制美国基础研究的成功,举世瞩目。从反映基础研究最高成就的诺贝尔科学奖的得奖情况看,20世纪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从SCI论文数及被引数,Top 1%论文,高影响因子论文看,也是世界第一。美国科学家还吸引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为其工作。美国基础研究的成功还表现在,美国基础研究对美国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基础研究产生了相当可观的经济回报,详见第4章和第5章。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对大学所在的区域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加州的硅谷和大波士顿区域。波士顿银行199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麻省理工学院(MIT)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对大波士顿地区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MIT毕

2、业生在麻塞诸塞州创建的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有1000多家,其在全球的销售额为530亿美元,提供了125 000个就业机会。1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美国信息通信技术和生物技术研究的领先及新型产业的兴起,并带动美国经济的重振,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基础研究。2人们不禁要问:美国基础研究为什么成功?有人把它归功于美国对基础研究的高投入。瑞士皇家科学院的一名前任秘书长,有人问他,为什么美国科学家能赢得如此多的诺贝尔奖时,他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美国那样在科学研究上投入那么大的本钱,原因就是这么简单。”3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CED,1998)在美国的基础研究:经济繁荣来自科学发现(America

3、s Basic Resarch: Prosperity through Discovery)一的政策研究报告中指出:美国基础研究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钱的问题,而是来自美国基础研究的独特体制。4这种体制建立在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之上,那就是:市场和竞争机制比自上而下的决策,更能保证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效率。美国基础研究体制具有以下特点: 1 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联邦政府是最重要的资助来源。 美国基础研究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和产业,另外还有大学,非营利机构和非联邦机构。50年来,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基础研究经费的比例,约在60,见表8.1。表8.1 美国基础研究经费按资助来源分 (单

4、位:)年份联邦政府产业大学非营利机构非联邦政府19531963197319831993200257.768.369.566.657.158.933.520.114.817.824.818.51.32.75.46.87.910.36.15.35.55.56.98.91.43.54.83.33.33.4(资料来源:肖广岭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例多大为宜科学学研究2005,(2),198) 2基础研究经费的分配机制:竞争性的同行评议、面向研究者个人而不是研究机构。充足的资源是保证基础研究的重要前提,但同样重要的是资源如何有效分配。美国通过竞争机制和同行评议,分配基础研究的资金;资助以个体研

5、究者为资助对象,而不以研究机构为资助对象。这样能够使得研究经费的使用更有效率。3 基础研究的执行:大学是主力军表8.2 美国基础研究经费按执行部门 (单位:)年份联邦政府产业大学非营利机构19531963197319831993200222.113.515.914.49.19.332.824.715.518.524.116.934.651.260.058.557.760.010.410.69.08.79.114.0(资料来源:肖广岭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例多大为宜科学学研究2005,(2),199)美国大学一直是美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近40年来,美国基础研究的约50是由大学完成的。美

6、国从事基础研究最重要的机构是200家研究型大学。这些大学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高度竞争性的科研经费分配机制、卓越的学术地位、高质量且高度进取的师资、博士后和博士生。 美国今日的基础研究体系,是经历长期演进而来的。战后及冷战时期的科学政策,对美国基础研究体系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研究活动基本上都集中在欧洲。德国的科研体系最为发达,其主要形式是德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和企业的工业研究实验室。同一时期,美国则以个体发明家如爱迪生、贝尔著称于世,他们发明新产品、新工艺,但在发现科学知识方面没有什么建树。美国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企业的工业研究实验室均处于萌芽阶段。随着大

7、企业的出现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科学技术的需求,美国的基础研究事业开始形成。为了推动技术创新,大企业求助于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专业知识(主要是在化学工业、电气、石油等领域),建立工业研究实验室。这一时期,联邦政府发起并资助的研究项目,主要是在农业领域。美国大学也在一些重要的领域也启动了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大都与当地的和本区域的经济需求有关。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科研事业的一个分水岭。战时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如原子弹、雷达、抗生素,极大地激起了政府和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热情,这种热情一直延续到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战后美国按布什的报告科学永无止境的前沿(1945年)描述的蓝图,对基础研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并

8、建立了公共资助基础研究的体系。在这种体系下,基础研究得到政府在财政上的大力支持,以大学为主体的基础研究蓬勃发展。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人造卫星之后,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D.D. Eisenhower)成立很多的委员会和机构,要求它们研究和提出建议,美国如何在空间科技上迎头赶上。1958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案(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该法案划拨10亿美元的联邦资金用于支持科学、数学和研究生教育。这个计划正是布什在其报告中提出的科技政策建议要达到的效果。 继艾森豪威尔总统之后,美国历届总统都提出了重大的科技政策计划:5 肯尼迪(J.F.Kennedy

9、)提出目标,到1960年代末,把人送上月球的目标,并为这一目标成为现实资助了大量必需的项目; 约翰逊(L.B.Johnson)强调,科学知识要为解决社会问题服务,发起了“向贫穷宣战”(War on Poverty)的计划。 尼克松(R.M.Nixon)发起了“向癌症宣战”的计划,对生物医学研究的资助急剧上涨。 福特(G.R.Ford)创设了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 卡特(J.E.Carter)发起了可再生能源计划,包括研究太阳能和核聚变。 里根(R.W.Reagen)发起“星球大战”计划,大幅度增加国防研究,。 布什(George Bush)1990年提出了美国第一个技术政策,并对美国标准与

10、技术研究院(NIST)进行了扩充。 克林顿(W.J.Clinton)促成了美国科学政策与技术政策的密切联系,促进公共资助的技术向私人产业部门转移。 布什(George W. Bush)出台了对科学与工程的税收优惠政策,“911”事件后加强反恐科研。 (引自:拙著:基础研究政策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 转引自 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1998), Americas basic research: prosperity through discovery, NYC. www.ced.org/pubs/basicresearch.

11、htm 2002年检索 P.112 Eugene Wong (1996), An Economic Case for Basic Research, Nature, v381, pp187-8.3 转引自 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1998), Americas basic research: prosperity through discovery, NYC. www.ced.org/pubs/basicresearch.htm 2002年检索4 原文为:We argue in this report that success has grown

12、 from a uniquely American organization of the basic research enterprise. That organization has relied on an abiding faith in the superiority of a free market in ideas and entrepreneurial competition over top-down decision-making in ensur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research efforts. 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1998), Americas basic research: prosperity through discovery, NYC. www.ced.org/pubs/basicresearch.htm 2002年检索5 Feldman, M.P., et al., 2002. The econom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p. 18-19 本文引用地址: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