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6567453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 :(1)矛盾的含义(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4)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理解(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2)矛盾普遍性原理(3)矛盾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开展不同阶段的根据(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5)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7)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分析(1)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2)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3)运用实例说明,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4)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

2、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2、能力目标(1)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含义的学习,提高比拟分析能力(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5)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2)培养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3)自觉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那么分析现实问题(4)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 二、【重点、难点】:1、茅盾的概念;2、茅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3、主次茅盾与茅盾

3、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整体感知】: 通过学习,同学们将明确矛盾即对立统一观点、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以及与之相应的方法论,从而学会全面的、辩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四、【方法点津】: (1)可联系当地开展经济的实例,分析如何表达所学原理。 (2)结合当前我国经济、政治等领域的重要事例,运用本课原理分析说明。五、【课文导语】: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开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开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开

4、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一款题 矛盾是事物开展的源泉和动力一、矛盾是事物开展的源泉和动力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课堂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探究提示:(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观点。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哲学上讲的“矛盾含义,不是逻辑矛盾。1、矛盾。(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

5、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根本属性。 课堂探究:漫画:你敢吗?(略) 探究提示:教材中引用这幅漫画,形象、生动地说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图中的两人分别悬挂在山崖两边,他们两人之间的平衡是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双方又可以转化。因此结论是“不敢。烧断绳子的后果是:失去矛盾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课堂练习:以下包含矛盾观点的有( ) 失败是成功之母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刻舟求剑 居安思危固步自封,夜郎自大A B C D答案:D解析:该题

6、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主,一是要求正确理解矛盾的含义,二是正确理解题目所列成语的含义。其解题思路应该是对题目所列的成语进行逐一分析。在明确其本身含义的根底上抽象出哲学寓意,看是否完整地表达了对立统一的关系。由分析上题成语的哲学寓意不难看出,都表达了矛盾的观点,没有表达矛盾的观点。故该题应选D项。 课堂探究:(1)善恶、有无、难易、高低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 (2)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 探究提示:(1)中的相互依存和。 (2)中的相互转化是矛盾同一性的两方面的含义,在下面将学到,此处提出这一探究性问题也起到了引出下一问题的作用。 (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

7、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穿,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提示:矛盾双方依存的关系在教材漫画中表达出来,分析见前述(略)。 课堂练习: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是指: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没有一定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说由“进步转化为“落后的条件就是“骄傲;由“落后转化为“进步的条件就是“虚心。总之,矛盾双方是可以转化的,又是有条件的。 课堂练习: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那么难者亦易矣;不为,那么易者亦

8、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那么难者亦易矣;不学,那么易者亦难矣。学习了矛盾概念之后,你对这段话有哪些新的理解? 这段话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事情有困难与容易之分吗?只要认真去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了;反之,不去做,那么本来容易的事情也成为困难的了。同样,人们求学、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不同吗?只要认真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变得容易了;相反,如果不肯学习,那么容易的也成为困难的了。 这段话说明了这样一个哲理:但凡与人的行为紧密相关的矛盾,要使矛盾双方转化,必须通过人的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例如,“为之与“不为,就是人们办事难易,矛盾双方能否相互转化的条件。同样,“学之与“不学,也是学习过程中的难

9、易矛盾相互转化的条件。 课堂练习:1矛盾着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 ) A有条件的 B无条件的 C多数情况下是有条件的 D多数情况下是无条件的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了矛盾双方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转化,B、C、D项都是错误的表述。2以下说法中,最能表达矛盾同一性的是( ) A量体裁衣 B因材施教 c积劳成疾 D_居安思危 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每一成语的意思。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同一性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题中只有D项中“安与“危是互相依赖的关系,属于矛盾同一性。3“我们嘲笑别人的缺陷,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

10、在我们内心嘲笑着我们自己。这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 B矛盾双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D矛盾双方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答案:B 解析:此题是引言式选择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引言的中心意思。此题的引言带有较强的哲理性,比拟难理解,从题目的字面意思看,前后经过了一个转变,那就是从“嘲笑别人到“嘲笑自己的转变,而这又深层次地说明了一个人从自认为的“优点向“缺点的转变,其中的条件是“嘲笑别人。因此,此题选B。A项讲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C项讲的是矛盾的不平衡性,D项证明矛盾的特殊性,均不符合题意。 课堂探究:(1)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

11、共同生存下来的? (2)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 探究提示:(1)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开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明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由此可见事例表达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2)生物界中类似的事例很多,只要我们留意便可搜集很多,如: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部打死了。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 000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适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此后大量死亡剩下缺乏4 000头。最后只

12、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此事例说明了鹿群和狼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3)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表达着对立双方相互别离的倾向和趋势。 教材中“专家点评说明了哲学上的说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的关系。 课堂探究:(1)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 探究提示:(1)史伯和孔子的话语主要说明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穿、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才有事物的开展。 (2)可联系运用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l生关系

13、来分析说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如何正是以下要学习的内容。(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异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穿,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开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开展。 文科班补充: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开展,对于理解矛盾概念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了更具体地进一步理解它,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和把握。 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意思是说,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没有同一也就无所谓斗争,无论离开斗争或者离开同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首先,同一离不开斗争。具体地说,

14、第一,依椭不开斗争。“依存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来规定,这就是平时所言的“相比拟而存在。例如,“上与“下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大与“小的性质也是相互规定的。这是因为,“上与“下“大与“小是对立的。而“上不是由“大或“小来规定,因为二者并不对立。可见,依存是对立中的依存。第二,转化也离不开斗争性。矛盾双方的转化足能是向对立面转化。当我们说“上转化了,那肯定是指“上转化成“下。只有“上与“下之间的转化,绝无“上与“大或“小之间的转化。因为只有“上、下、之间是对立面,“上与“大或“小不是对立面。 其次,斗争离不开同一。什么样的东西才相互排斥呢?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根底、相互依存的东西,才同时呈现出排斥的倾向。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彻底别离“毫不相干,还谈什么相互排斥呢?例如,正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有了后者的剥削,才有了前者的被剥削,其利益要求是相互排斥的,而无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排斥、斗争关系。 矛盾双方同一性与斗争性,既是事物内部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