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中的禅意.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6566821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维诗中的禅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王维诗中的禅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王维诗中的禅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王维诗中的禅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王维诗中的禅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维诗中的禅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维诗中的禅意.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维诗中的禅意摘 要:自王维始,唐代文人禅入诗。禅宗的宗教思想对王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禅意与诗情交织融合在诗歌里,开拓出诗境与禅境高度统一的美学境界,充份体现出空灵清幽的艺术风格,由此,王维也被冠以“诗佛”的称号。本文通过分析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和诗歌中禅宗意识的具体表现,阐明王维诗中的诗情与禅境。关键词:王维 禅宗 诗歌 意境在唐代,佛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诸多教派,如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其中尤以禅宗发展最为迅猛。禅宗是佛教本土化的结果,它是把印度的佛教思想和修持方式与中国儒家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的。禅学进入到士大夫的思想领域中,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文学作品。“诗为禅客添花锦,

2、禅为诗家切玉刀”。禅与诗的交融促进了古代诗歌的发展,不但扩大了诗的领域范围,而且为单纯的诗歌艺术平添了一丝哲学的意味,使其读来意味深长。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禅宗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就像来自于源头的活水,通过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弘扬,为中国文化这池潭水带来活力和生机,它不仅对中国哲学、伦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给中国的诗词书画也带来质的变化。如“会里知无我,观空厌有形”(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人上房),这正是当时诗人以禅入诗,以诗写禅的最佳写照。严羽曾经说过:“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沧浪诗话

3、诗辨)。其中,集大成者非王维莫属。他将禅宗的缥缈无依与如画的诗境完美结合在一起,将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刘向阳评价其诗“光照天地,以色貌色,虚实相生,妙理一致。”1一、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诗意境空奇、清幽,往往将我们引领进入一种含蓄隽永的禅境。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为何佛学对王维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呢?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首先,唐代时期佛教之风盛行。唐高祖结束了国家三百多年的分裂与动乱,实现南北统一。开明的政治方针促进了文化、经济的繁荣。佛教也从外来的宗教转向

4、本土化,吸收了儒家的思想,并且与唐朝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禅宗。禅宗又分南、北两宗。南宗主张佛在心内,不在心外。意思就是不必依赖苦修,只要净心自悟,也能够顿悟成佛。南宗这种简化教义的修行方法,使得下至平民百姓,上至达官显贵,精神上都得到寄托。“崇尚佛教已成为社会的普遍风气,也成为文人士大夫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郭绍林唐代士大夫与佛教)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南宗的这种禅宗理论也影响了王维,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受此影响,王维的诗体现出澄澈清明的心境和清迈高远的情怀。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

5、山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望山诗”,诗中的呈现出一副广阔无垠的画面,为我们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表现出诗人灵魂的极度自由。前人称赞道:“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其次,王维的禅缘也受到其母亲的影响。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写道:“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斋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与弟弟王缙“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旧唐书王维传)开元十七年,王维正式拜道光禅师为师,“十年座下,俯伏受教”,这时的王维还在修习北宗。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这次相逢,对王维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此,王维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成为唐代著名诗

6、人中“第一个出来吹捧南宗学说的人。”2第三,政治的挫折和生活上的磨难,使诗人的精神倍受苦痛和折磨,寻求精神的解脱和如灵魂的归宿也是诗人投向禅宗怀抱的重要原因。早期的王维心系天下苍生,胸怀济世的抱负,他向往“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献始兴公)的开明政治。但步入仕途不久,即受到奸臣李林甫当道,胸怀大志不得施展,他渐渐觉得仕途生活“既寡遂性欢,恐遭负时累”(赠从弟司库员外)。除仕途不畅之外,王维三十一岁时妻子故去,“亡妻不再娶,三十余年孤居一室,摒绝尘累。”(旧唐书王维传)尤有甚者,安禄山攻陷长安后,迫使诗人出任伪职,尽管后来肃宗因为“凝碧诗”宥免了他,但此事给诗人带来的心里创伤是巨大的。基于对

7、现实负重生活的厌倦和反叛,诗人把情怀寄托于佛理,所以他感慨道:“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于是,诗人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酬张少府)、“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就是他这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将恬淡自然的心境,融入到清净无垢的山林、田园,诗人既纵情山水,徜徉其间,又在自然的美景中体悟禅理,倾心奉佛。自然,他的思想也反映到了自己的诗中,跃然纸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这首山居秋暝就是表现王维山居隐逸之乐的。一个“空”字,道尽了雨后山野的静谧。用动词“照”、“流

8、”、“喧”、“动”烘托出了这清澈明丽的诗情画意,以动写静,动静结合,音响和画面交相辉映,更加衬托出了山野的清逸和幽深。浣衣女子的欢声笑语和远处颤抖的莲叶,顿时使大自然充满了盎然生机。诗人深深陶醉其中,情不自禁地感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就过去了,这秋天的山野与春天一样美好。末句王维取“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王孙兮归来 ,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楚辞招隐士)典故的相反意义“王孙自可留”。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归隐山林、悠游岁月的决心。在这首诗中,诗人把秋季雨后山野风光写得与春光一样蓬勃多姿、清丽动人,诗人对腐败政治的不满通过对美景的描写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山居秋暝突显了全诗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

9、色,即全诗没有一丝凄凉的音响和幽暗的色彩,就如同他笔下的春光一样,散发着明媚的气息。二、王维诗中禅意的具体表现王维以禅入诗,诗歌被赋予了浓浓的禅意,开创了诗歌空明摇曳的新境界,鲁迅谓之“故心弦之动自与天籁合调,发为抒情之什,品悉至神,莫可方物”。(鲁迅摩罗诗力说)。下面,从王维诗中具体表现来解析王维诗中的禅意。首先,王维诗中表现出的禅境的偏爱与刻画。杜继文、魏道儒在中国禅宗通史中论道:禅宗之“禅”的基本趋向,在于摆脱世事的烦恼,求取精神上的谧静、安适。不论其表现为淡泊或炽热,往往带有内省式的深邃和清淡的消沉,充塞着悲凉的超脱,给人一种难以言说而颇耐寻味的意象。因此,它的本性是内向的,不容外向;

10、只许以静态的心理驾驭生活,不允许外在环境制约自己的认识和情绪。从这个角度说,禅宗是非理性主义的,是中国主静文化的代表。3王维醉心于“静”的境界,“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饭覆釜山僧)“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王维的许多诗都描绘出一派寂静、空无的境界,这种“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静态描写”。如: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山中的辛夷花自开自落,消遥自在。它生长在杳无人烟的山涧边,只有一片自然的寂静,不为生之喜,亦不为死之悲。显然它没有“化作春泥更护花”世俗情怀,也没有孤芳自赏的清高。诗人也仿佛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不伤其凋落,也不喜其盛放,只是对花开花落

11、的自然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胡应鳞认为辛夷坞是王维的“入禅”之作,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诗薮)另一种是以动写静、喧中求寂,巧妙运用了动与静的对立统一关系,体现出诗人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鹿柴仅用“空山”二字就勾勒出一个空寂寥落的意境,“人语响”更加突出了空寂之感,诗人仅用20个字,就淋漓尽致的体现出禅宗里“无为则静”的思想。同样写“空山”,鸟鸣涧则色调明朗,清辉素月、芬芳桂花、啼鸣山鸟,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其次,王维诗中表现的对禅寂生活的向往。王

12、维把幽淡清雅的禅寂生活与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相结合,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于是就有了一首又一首吟诵田园的优美诗篇。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这是一副宁静闲逸的乡村晚景图。村落映称在夕阳斜照里,一片暮色苍茫,牛羊从田野中结伴归来。接着又转到人物描写,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倚着门扉,等候放牧归来的小孩。诗人又撷取了麦子吐华,野鸡鸣叫的声音片断,表示他们找到了归宿。蚕儿已吐丝作茧,进入了休眠状态,农人们扛着锄头从地里归来,热切地交谈着,一派乐而忘返的景象。这些画面看起来没有必然的联系,散漫无序,实则

13、都紧紧扣着一个“归”字,无不洋溢着一种宁静闲逸的情调。诗人此时仍在宦海中沉浮,处在极度苦闷与失意的状态,这种闲适安逸的田园生活自然深深地触动了他,一方面他对这种生活衷地羡慕,另一方面,更为惆怅感慨自己仍未能找到人生归宿。诗人怅然吟起式微,借“式微 ,式微,胡不归”的诗句,表达自己急欲归隐的心情 。王维以自然精炼、朴质清新的语言将这些农村的普通景物、人物一一平实地展现出来,从牛羊、柴扉、牧童、麦田、眠蚕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从而荡漾着亲切的人情味。作者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心中的世外桃源,来反衬官场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污浊,以村中宁静闲逸的画面,人和物皆有所归,衬托自己的孤独、苦闷和无所归。王维的许

14、多诗寄托了浓厚的佛教情怀,但他没有直接用语言表达出这种情怀,而是把它寄寓到自然的美中,于是,作为后世读者,我们便看到了王维一首首精美的田园诗。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积雨辋川庄作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首帘描写了一副充满烟火气息的农家生活的画面,接下来又描绘了这安静、祥和的田园风光。四周是漠漠的水田,翩飞的白鹭,阴阴的夏木和鸣啭的黄鹂,就在这青山绿水中,诗人领悟到隐逸之乐。他放下了俗世的功名利禄,与人无碍,与世无争,乐得过怡然自得的生活,在与自然的契合中,诗人找到了灵魂的依托。第

15、三,王维以禅法入诗。禅宗师弟子间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吸收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 、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第二句采用设问的句式,问友人向哪里去。从而自然地引出下面的回答,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人的关切。 友人用“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归隐的原因,同时也道出了友人心中郁抑不平。王维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后,对他进行劝慰。他劝友人“便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只管到山中去吧,不必再苦恼尘世间的得与失,只有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这里以山中白云的无尽,反衬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诗中有王维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 。清人沈德潜评这二句 :“白云无尽,足以自乐。勿言不得意也。”(唐诗别裁集)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