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doc

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9.04KB
约4页
文档ID:556565531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doc_第1页
1/4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教育活动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出身奴隶贵族家庭,青少年时代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喜爱文学创作和诗歌公元前407年,年满20岁的柏拉图确认自己是苏格拉底的信徒这件事对他一生的事业有重大的影响,他的兴趣从诗歌、文学和戏剧转向了哲学.他对苏格拉底非常敬仰,他的某些基本论点源于苏格拉底.然而,使他终生难忘的是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于是,公元前399年,柏拉图被迫逃离典雅,到麦加拉、埃及、南意大利、叙拉古等地游学,达12年之久侨居外乡的日子,“大希腊”之行使他开拓了眼界,丰富了经验尤其是毕达哥拉斯派的主要代表阿尔基达集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于一身的形象铭刻在柏拉图的心里,成为他追求融合哲学家和政治家于一身的英才人物的雏形也正是这次有力客观上帮助柏拉图考察了各种政治体制、法律、社会结构,研究了各种哲学流派、天文学、数学和音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哲学家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返回雅典后,在雅典城郊创办了学园,一般译作“柏拉图学园”.柏拉图学园的创立,不仅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也是欧洲学术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因为在学园里,既开展教育活动,培养人才,又进行学术研究,促进古代希腊科学文化的发展。

学园讲授哲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等科目学园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过“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法占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图去世以后,该学院延续了900余年,直到公元529年被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封闭为止.学园的环境为柏拉图的教育与学术活动生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他在学园里撰写了两部巨著:《理想国》和《法律篇》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这两部著作之中其中《理想国》集中体现了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被视为西方三大教育名著之一(其他两部为卢梭的《爱弥尔》、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在一位友人的婚礼宴会上溘然辞世二、柏拉图在中西方的地位 柏拉图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比起来,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学派.在后世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中,柏拉图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有的哲学史家认为,直到近代,西方哲学才逐渐摆脱了柏拉图思想的控制而且,柏拉图的理念论,被1949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为是唯心主义的但他对西方哲学的启蒙作用被普遍认可,也因为他卓越的人格而备受尊重三、柏拉图的教育观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

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提出儿童的教育与国家的兴旺有很大关系,应由国家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他要求3~6岁的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会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柏拉图还重视各个阶段的教育,他认为7岁到16岁的教育属于情感教育阶段.儿童从7岁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柏拉图将18~2 0岁的教育视为意志教育阶段,目的是培养理想国的保卫者,形成勇敢的美德.20~30岁的教育属于智慧教育阶段,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深造,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与和声学等学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柏拉图指出了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他主张未来的统治者在30岁以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经过5年后,他就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了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柏拉图十分重视音乐和体育的作用,认为它们是专门为情感教育服务的,强调“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因此,他特别重视音乐对幼儿与儿童的影响,甚至指出了胎教中音乐对胎儿的影响.他认为国家应重视如摇篮曲、儿歌等的编写,以音乐陶冶儿童的心灵.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音乐与文学可以保证国家能支配青年一代,使他们喜爱统治者所规定应当喜爱的,厌恶统治者所规定应当厌恶的东西,这正是音乐教育的最高目的。

他认为,体育应包括教育手段和健康术他对当时雅典出现的竞技主义和竞技职业化倾向曾给予猛烈的抨击,同时也批评市民轻视体育的思想和态度柏拉图丰富的体育思想对后世体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

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四、“柏拉图式的爱情”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期间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期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觉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摘老师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作圣诞树的树。

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今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人生就正如穿越麦田和树林,只走一次,不能回头.要找到属于自己最好的麦穗和大树,你必须要有莫大的勇气和付出相当的努力 柏拉图式恋爱,也称为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只有精神上的恋爱,但没有肉体上的结合这样纯洁,洁白的爱情是不可玷污的,才称为柏拉图式的爱情也有人说它是一种永久的,不求回报的爱即使不能相守,只要看到对方幸福,这份爱便会绵延下去,直到永恒有些人,上帝给了他们缘分,让他们相遇,但是却忘了给他们交点,于是这份爱,只能变成远远的守望,而这两个人,也将永远如同平行线一般,不能在一起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 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在欧洲,很早就有被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美国家庭体制》一书的作者伊拉·瑞斯经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性恋”.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腊社会,男人很难从女人中找到精神对手这就是柏拉图偏重男性之间的爱情的原因.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爱情,无疑是使人向善、向上的力量 在我来看,这是纯精神上的爱情,只是一种美好而不存在纯信仰有很多空间可以浮想,可能只存在于电影和童话中吧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中。

在那里,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在他的理论中,没有哪一半是比较重要的,所以,男女四平等的而且在观念世界的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也正在寻找着她、他我觉得柏拉图式的爱情有四种意义一是,男女平等的爱情观;二是,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 三是,理想式的爱情观,即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四是,在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个个人,对你而言,他是完美的,而且仅对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完美的对象,而且只有一个第三和第四个意义才真的是柏拉图的爱情观或两性观 ,我不知道,这样的爱情现在是否真的存在,是不是真的不现实或者真的只是在童话中才有. 五、柏拉图与孔子的教育比较 这两位思想巨人所处的时代虽相隔一个多世纪(孔子为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柏拉图为公元前427年~前347年),但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成长经历,以及两人的教育观,却有着相似之处一、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对他们教育观形成的影响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和柏拉图所处的雅典时代,奴隶主的统治都已腐朽没落,新兴的地主阶级,正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蚕食甚至鲸吞统治权。

在春秋时代,这种斗争主要表现为“私家”与“公家”之争柏拉图所在的雅典,经济、政治在当时的奴隶制国家中都最为发达到公元前5世纪至前3世纪,雅典在经济、政治生活中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促进了其哲学、科学、教育等方面的高度发展.由此可见,孔子与柏拉图都处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变革时代,都有着外出巡游的经历和长期的教学实践同样的经历,形成了既相似又迥然不同的教育观.二、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观之异同(一) 教育目的在中国奴隶制社会里,“学在官府”,受教育的都是奴隶主上层贵族,学与仕是不分的到了孔子时代,这种教育规模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出现了“私学”,使得更多当权的或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青年,能够接受教育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修己以安百姓”的能力的“君子”在这一点上,柏拉图与孔子是相似的他主张国家对统治阶级中的青少年进行集中培养柏拉图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出这种统治者,即他所谓的“哲学王”,他认为由这种哲学王治理国家,制定法律,将使国家的一切符合正义,因为他们是根据来自理念世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