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一、名词的活用名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1名词的使动用法(1) 什么是“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简称“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也就是说,用动宾结构的形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这儿所讲的“用作谓语的动词”,既 包括常规的动词,也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例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句中的“将”本是名词,意为“将军”, 在这句话中,“将”活用为动词谓语,并且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使……当将军”欲 将孙膑”这个动宾结构,表达的是“欲使孙膑将”这个兼语结构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就 是:想使孙膑当将军2) 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 事物成为活用为使动词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使宾语成为什么”的意思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一一“使我为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一一“使骨生肉”(即 “使枯骨上长出肉来”)(3) 专有名词的使动用法专有名词也可用作使动,例如: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 豫我也!”“刘豫”是人名,此人是南宋时期的济南知府。
金兵攻打济南,刘豫屈膝降金,被金立为傀 儡皇帝他在位八年(1130—1137),为虎作伥,屡次配合金兵攻打南宋,都遭失败后来被 金所废,并被金将完颜兀术所俘刘豫我”是“使我(指南宋朝廷)成为刘豫那样的傀儡皇 帝”的意思又如:《左传•定公十年》:“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春秋时期,吴王僚被专诸(人名)用剑刺杀《左传》中的这句话,是鲁国贵族公若藐向蓄意 谋害他而用剑尖朝着他的养马人说的,意思是:“你想使我成为吴王吗”言外之意即“你想 像专诸刺杀吴王僚那样刺杀我吗”专有名词“吴王”用作使动一般来说,专有名词用作使动,都有特殊所指,表示一种“比方”、“喻称”之义4)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方位名词有时也用作使动,表示使宾语按照这个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例如:《战国策•楚策四》:“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一一“使鸟落下”《史记•苏秦列传》:“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一一“使苏子(苏秦)到 东边(齐国)去”(5) 名词使动用法中的宾语省略用作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偶尔也可省略,但根据上下文意可以补足例如: 刘向《新序•节大》:“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例中的“臣”后省“之”,“友”后也省“之”。
不得而臣”即“不得使之为臣”、“不 得而友”即“不得使之为友”之意2名词的意动用法(1) 什么是“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简称“意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这儿所讲的“用作谓语的动词”,专指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2) 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活用为意动词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 事物,具有“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例如:《战国策•齐策》:“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一一”“把…… 当作(看成)客人”《孟子•尽心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一般来说,常规动词不用作意动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结构上相同,并无特殊的语法标志同一个词既可用于意动,也可用 于使动,二者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含义上使动用法是“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 意思,它表示一种客观结果,实际上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改变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 性质状态,或使宾语发出某种动作行为,总之,使宾语变得跟以前不一样而意动用法是“意 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表示一种主观看法,强调主语所代表的人的一种 主观认识这种主观看法、主观认识同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客观状况也许相符,也许不 相符;但不论相符与否,都没有改变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
这是意动用法与使 动用法的区别因此,在确定一个词究竟是用作使动还是意动时,一定要认真分析、体会上 下文的意思,不可含糊例如:《孟子•梁惠王下》:“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在上述二例中,第一例的“小之”是使动用法,意为“使之变小”,表示了一种客观结果; 第二例的“小鲁”、“小天下”是意动用法,意为“认为鲁国小”、“认为天下小”,表示 了一种主观看法鲁”和“天下”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不因孔子的主观看法而变小这很 能说明“意动用法”的 实质3) 名词意动用法中的宾语省略用作意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偶尔也可省略,但根据上下文 意可以补足例如:《淮南子•氾】fan]训》:“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例中的“友”、“臣”后都省略了 “之”布衣弗友,人君弗臣”意为“平民百姓不把他 当朋友,国君不把他当臣子”3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还可以在其他情况下用作谓语动词,表示不同于使动、意动的其他含义我们把这种情 况,称作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情况比较多见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主语发出或产生 的,是与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相关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例如:《左传•成公二年》:“綦[qi ]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请允许我搭你的车) 请’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肘,用肘关节捣《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目,以目示意方位名词也可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如:《史记•项羽本纪》:“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一一西,向西前进《史记•留侯世家》:“汉王方食,曰:'子房前!’” 一一前,到前面来4名词用作状语状语是谓语的修饰成分它一般从时间、处所、程度、方式、手段、肯定、否定、状态、数量、范围、情态、对象等 等方面,对谓语进行修饰和限制副词的主要功能是当状语,形容词也常常用来作状语1) 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这同现代汉语是一样的例如:《战国策•齐策》:“长驱到齐,晨而求见《荀子•劝学》:“螭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在上述各例中,加点的词都是作状语的时间名词或方位名词值得注意的是:古汉语中“岁”、"月”、“日”等时间名词作状语时,其所表示的含义,与“岁”、"月”、“日”的正常含义不同主要有三种情况:① “岁”、"月”、“日'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谓语前作状语时,表示“岁岁”(即年年、每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
例如:《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② “日”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义为“一天一天”、“一天天地”例如: 古诗《孔雀东南飞》:“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③ “日”用在句首主语之前,作状语,表示“往日”、“从前”之义,用来追溯往事例如:《左传•昭公七年》:“日君(晋平公)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地名)田2) 普通名词作状语在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也可以活用为状语,这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普通名词作状语,主要 有以下四种情况:① 表示比喻即以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的特征作比方,来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状态可以译成“像……一样”,例如:《左传•庄公八年》:“豕人立而啼一一“像人一样站着”《战国策•秦策》:“嫂蛇行匍伏② 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即以对待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来对待宾语所代表的人,可以译成“像对待……那样”例如:《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孟子•万章下》:“今而后知君(指鲁缪公)之犬马畜伋(人名,孔子的孙子子思的自称)。
兄事之”即“像对待兄长那样侍奉他”,“犬马畜伋”即“像对待犬马那样畜养我孔伋”③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国语•鲁语》:“舜勤于民事而野死一一“在野外死去”《韩非子•五蠹》:“夫山居而谷汲者,腹腊相遗以水一一“在高山上居住,在深谷里 汲水”上述例句中加点的名词状语,都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可以译成“在……(里、中、上)”④ 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凭,可以译成“用……”“工具”指具体的东西,例如:《战国策•秦策三》:“伍子胥橐】tu6]载而出昭关一一“用口袋装着载在车上” 《史记•商君列传》:“秦王车裂商君以徇徇[xun],示众)一一“用车把人肢体撕裂” “依凭”指抽象的东西,可以译成“按照……”例如:《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一一“按照法律 都要斩首”《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与“依凭”相似的,还有以名词状语表示行为方式的,如《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一一当面批评3) 名词性词组作状语在古汉语中,名词性词组也可以作状语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与作状语的单个名词相似《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方法这儿所讲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判断一个名词是否活用为动词,除了要看它们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所表达的具体含义外,也要 考察它们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语法作用和语法功能,也就是说,要看它们在句子中是否充 当谓语以及它们和其他词(或词组)的结合关系如果一个名词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并且 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那么,这个名词肯定用作动词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主要语法条件:(1)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它们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也不表示 判断,那么,在一般情况下,其中必定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有三种具体情况:① 这两个名词构成主谓关系,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起叙述 作用例如:《史记•陈涉世家》:“大楚兴,陈胜王一一“陈胜做王”《史记•留侯世家》:“汉王方食,曰:'子房前!’” 一一 “子房往前来”② 这两个名词构成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谓语,后一个名词作它的宾语例如: 《列子•说符》:“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衣”是“穿(衣)”之意柳宗元《封建论》:“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一一君”是“把……当作国君”之意③ 这两个名词形成动补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谓语,后一个名词作它的补语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军霸上军”,后面都带表示地点的名词补语,都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驻军”2) 名词前面如果有“能”、“可”、“欲”、“敢”等能愿动词,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 动词:《左传•桓公五年》:“王亦能军一一“能统率军队”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一一要下雪(3) 名词前面如果有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1枝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腊”本是年终祭名,“不腊”即“不能举行腊祭”《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秦师遂东一一“就向东进发”(4) 名词前面如果有介宾词组作状语,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战国策•魏策一》:“魏地方不至千里……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境”的前面分别有介宾词组“与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