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之光闪耀.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655715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人文之光闪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让人文之光闪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让人文之光闪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让人文之光闪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人文之光闪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人文之光闪耀.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让人文之光闪耀教学片段 唐代诗人李白写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二句诗,我是这样教的: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二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孤帆”是什么意思?生:孤单单的一只船。师:“碧空”呢?生:晴朗的天空。师:“尽”怎么解释?生:消失了。师:“唯见”什么意思?生:只见。师:“天际”呢?生:天边。师:那么这二句诗该怎么理解?生:孤单单的一只船远去了,帆影在晴朗的天空尽头消失了,只见长江水向天边流去。生:当时,老朋友(孟浩然)乘坐的船渐渐地远去了,帆影消失在碧水蓝天相连的地方,“我”望不见老朋友了,只能望见滔滔江水向天边奔流。师:那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 生:我体会到了作者

2、因老朋友的离去而感到难过。生:我体会到了作者对老朋友依依不舍的感情。师:嗯,理解得真不错! 反思:这首诗我教过好几届,教法大同小异,没发现什么不妥。学生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之后,能串词理解诗意,又讲得那么得体、流畅,而且还能说出诗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学生体验深切,教师教学成功。然而,教后深思,总觉教师这样的引导机械而又模式化,学生对诗句的感悟苍白、肤浅,师生交流落入俗套,不见了灵性,没有了悟性。据史料记载,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非同寻常,相似的经历和遭遇,致使两人成为生死之交。他们一生中虽然相聚次数不多,但每次相聚后的离别是那么的依依不舍,送孟浩然之广陵也不例外。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在黄鹤楼与

3、“我”告别,坐船顺长江水东流而下,越去越远。长江上果真只有“孤帆”吗?其实,阳春三月,长江上千帆竞发,不会只有一条船。可作者为什么把孟浩然的船称为“孤帆”?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故人是只身而去,我不能陪伴,他是多么的孤单。这个“孤”不是客观情景,而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正是这个“孤”显出两人情谊之深。所以,“为什么把孟浩然的船称为孤帆?”是教学的研读点之一,是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诗句丰富的人文内涵,促成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的一个关节点。可当时我没有发现、把握这一教学契机,引发学生深入感悟。致使教学索然无味,人文熏陶和感染不能潜移默化。老朋友乘船渐渐地远去,“我”望不见老朋友了,只能望见滔滔江水向天边奔流。作者心中“流”的仅是长江水吗?这又是一个研读点。可我在教学中没想到下这一“金钩”,去“钓”蕴涵在其中的人文情怀。施教后,经深入探究,方才领悟。后来,在另一个班级的教学中,我巧设疑问下“金钩”,通过情景描述,诵读激情,启发诱导,学生感悟充满了灵性、洋溢着人情,教学也由此走向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