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典型材料.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6546731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典型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典型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典型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典型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典型材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典型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典型材料.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典型材料 一、基本情况 1、迁出地(计划乡摆王摆拉村)基本情况。摆王村和摆拉村是xx县计划乡两个行政村,居住在海拔1300多米的月亮山主峰上,是典型的深山区,两村共460户2021人,耕地总面积973亩,人均耕地面积0.47亩,林地总面积60044亩,人均林地面积29亩。该地距乡政府驻地30公里,距县城80公里,山高坡陡、气候寒冷,生活环境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农民种的谷子,一半饱米,一半不饱米,产量很低,搞养殖又难运到城镇。这些年政府投入到两村的扶贫资金超过200万元,然而这些钱投入之后却没有改变村民们贫困的状况,20*年两村的农民人均

2、纯收入只有1150元,远远低于2300元的贫困线标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这地方的唯一出路就是要搬下来,利用国家生态移民政策,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整村搬迁,用城镇化解决农村问题、用工业化解决农民问题、用产业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为扶贫生态移民这一伟大“民心工程”和“民族团结工程”的一个缩影。20*年春节前,摆王、摆拉村303户农民1070人从世代居住的大山搬到了县城。今年7月再次把摆王、摆拉村当时因犹豫而暂时未搬迁的194户713人也搬到了县城,两个村共搬迁了497户1783人(摆王252户906人,摆拉245户877人)。 2、迁入地(古州镇丰乐村安置点)基本情况:x

3、x县古州镇丰乐村安置点位于夏蓉高速榕江站出口2公里处,距离县城中心1.5公里,属县城规划区,该安置点总规模为:安置740户2950人。按年度分:20*年度项目安置190户950人,20*年度项目安置550户2021人。按迁出地分:摆王、摆拉两个村整村搬迁497户1783人;崇义乡、八开乡、寨蒿镇零散户273户1317人。 该安置点与廉租房衔接,每户住房面积50平方米。安置房的房屋产权完全归搬迁移民所有,限制5年之内不得进行房产交易,但可以抵押。 对摆王摆拉两个村的搬迁,凸显了几个与众不同的特色。一是实行整村搬迁,实现整村脱贫;二是集中安置,实现集中连片、统一管理;三是依托城区、园区安置,促进城

4、镇化水平的提高;四是实行“一个村一栋楼房、一个组一个单元、一个家族一层楼”的方式进行人性化安置,实现家族相互照顾和民族团结进步。 二、做法与经验 xx县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中,大胆创新,为移民提供“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五大保障,并按照“搬迁+园区+职校+企业+学校”的模式,确保“搬得出、住得下、有保障、能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1、统筹住房,让移民搬得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人均可以获得1.2万元的补助,按四口之家可获得4.8万元的补助,按照城镇保障房的标准一次性就可以买一套住房。这样通过统筹保障城乡住房,使移民直接入住50平方米安置房,搬迁户基本不花钱就能实现进城安居梦想。在集中

5、安置过程中,结合移民家庭人口、年龄、生活方式等实际,科学规划移民安置任务、安置方式、安置区域。采取一个区域一个乡、一栋楼房一个村、一个单元一个组、一层套房一个家族,分别安置,以便社区管理和移民相互照管,提高搬迁户稳定率。 2、提供岗位,让移民住得下。有就业,就有收入,有了收入就能落地生根。一是筑巢引凤,提供就业岗位。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吸引更多大项目、大企业落户园区,安排移民进厂务工。经统计,这次搬迁的摆王、摆拉的1783名村民中,需要就业1069人,而榕江工业园区今年需要的新增劳动力达2万多人。目前,永盛木业和甘力木业等企业已全部为搬迁户劳动力安排就业岗位,确保每户至少1人有稳定收入来源。二是

6、调整结构,拓展就业空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建成5000亩标准化商品蔬菜基地,安排部分移民进入蔬菜种植、摘采、包装、运输等工作,使移民变成工人。加强对接,组织移民到建筑施工企业、超市等务工。协调有关部门,让懂修理会驾驶,有一定专长的移民从事修理和驾驶工作。三是政策帮助,实现公益就业。通过开辟公益性岗位,安排从事本社区保安、社区保洁、社区管理等工作。四是搭建平台,引导农民创业。建移民创业小区,让有能力的移民自主创业。建移民小区农贸市场,提供摊位给移民,帮助移民创业,解决近150人的就业岗位。 3、政策支撑,让移民有保障。年轻人经过培训可以到工业园区等多渠道就业;40岁50岁的农民因文化水平比

7、较低,通过政府购买的公益性岗位就业;60岁以上的人,通过社保保证其最低基本生活。对搬迁后转为城镇居民的,实行属地管理,与当地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政策。搬迁后户籍仍在农村的,通过办理流动人口居住证等形式,搬迁户与迁入地居民享受同样的就学、用工等待遇,同时原居住地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新农合补助、养老保险等政策不变。移民搬迁后,原有的房产、山、林、田、土仍由搬迁户继续承包,不再承包的,也可按规定转包、出租或转让,收益归搬迁户所有。 4、教育培训,让移民能发展。一是加大对移民职业技能培训。按照“移民+职校+园区+企业”的方式,充分整合

8、职校、社保、扶贫等培训资源,根据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免费劳动技能培训,提高移民的劳动技能和劳务收入。目前,在县城务工的移民人均月收入在2500元左右,年收入可达3万元。二是认真解决移民子女入学问题。将摆王、摆拉村移民子女345人(幼儿18人、小学225人、中学102人),分别安排周边的智多星幼儿园、古州三小、榕江民中等学校就读,并将两村教师和食堂工人随移民子女一并迁入古州三小,实现农村小学和城市小学教学的有效衔接和平稳过渡。三是建立移民激励机制。对集中接收安置移民就业较多的企业,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企业资金扶持。加大移民“能人”培养力度,对带动移民就业或创业的优秀带头人或经纪人给予表彰奖

9、励。 5、创新管理,让移民留得住。一是实现小区管理常态化。成立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管理委员会,采取“以草捆草”的方式,安排原迁出地两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及村主任进入社区管理委员会,参与对移民的管理。社区下辖警务室、计生服务室、幼儿园、农贸市场、物业管理站等部门。二是强化教育管理。加强移民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养成等方面的教育,树立良好的邻里和谐关系,让移民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本着“功能完善、突出特色、经济实用”的原则,抓好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区道路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为移民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取得的成效 1、群众的思想观念和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搬迁前,移民

10、思想封闭、信息闭塞,收入来源紧靠种养业,经济结构单一,人均收入低。搬迁后,受当地人民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意识等方面的影响,加上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开阔了视野,促进了观念的转变和思想的解放,自我发展能力极大提高,从根本上破解贫困山区群众生存和发展难题,消除贫困,彻底拔掉穷根,逐步走上安居致富路。部分移民依托城市市场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搞商品经营、跑运输和提供劳务服务等,实现多样化经营,进一步拓宽了增收门路,经济收入逐步增加,较好的解决了生存和发展问题。 2、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搬迁前,摆王、摆拉住宅与禽畜圈舍混杂,生活环境“脏、乱、差”严重,村民赶集和看病需要到30公里之外的乡政府驻地,或者要到80

11、公里之外的县城,耕田、种地需徒步4公里,偏远自然寨的小学生上学需步行8-10公里,生产生活仍然靠肩挑背驮。整村搬迁后,安置房统一修建道路,安装水、电、闭路电视和网络,绿化、亮化工程,移民获得了更舒适的环境。“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有了保障,这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就业难、住房难等问题,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3、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统筹保障城乡住房,将移民搬迁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坚持以“三化”兴“三农”,用“山下解决山上、工业解决农业、市民解决农民”的办法,把县城和产业园区作为安置重点,让农村贫困人口举家入住安置房,使农民

12、直接变成市民,既发展了产业、又让群众脱贫致富,还提高了城镇化率,加速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激活了城镇经济发展活力,实现了城乡发展“双赢”。 4、加快扶贫开发进程。月亮山地区是扶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是省、州、县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正如赵克志书记在首次披露贵州即将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时所说:“这些人通上路、通上水,再扶50年也很难解决问题,因为在大山深处,在山顶上,石漠化比较严重”这一地区人口居住分散、生存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投入大、扶贫成本高,就如修路一样,如果在这里修一条路需要资金4000万。而通过生态移民安置他们进城居住只需要1600万,不仅有利于降低扶贫成本,还从根本

13、上改善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实现“减贫摘帽”,确保同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目前,在县城务工的移民人均月收入在2500元左右,年收入可达3万元,以4口之家计算,每户实现1人就业,人均纯收入可达7500元左右,达到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三个核心指标”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如移民龙天保,搬到县城后,通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进入工厂务工,夫妇两人月收入达6000元以上,年收入可达7.2万元,除掉一家4口每年生活及其他开支3.6万元外,人均纯收入可达9000元。搬迁740户,可轻松实现脱贫2950人。 5、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榕江森林覆盖率达75%,是全省重点林区。村民每年建房、烧炭、烧火做饭对森林造成了很大破坏。搬迁后,一方面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环境的掠夺,减轻生态环境压力,有利于保护自然植被和珍稀野生动物,促进生态恢复。另一方面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继续保持和提高榕江的森林覆盖率,实现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一个幸福美满、环境友好的家园。 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