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区农村学校学困生的调查与思考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6538756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山区农村学校学困生的调查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对山区农村学校学困生的调查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山区农村学校学困生的调查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山区农村学校学困生的调查与思考(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对山区农村学校“学困生”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房县土城龙坪小学:李小燕 对于农村教育来说“学困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更是提高农村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农村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学困生”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与认知过程,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农村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打破这种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现状势在必行.由此我们针对“学困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生自身的现状及学校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跟踪调查,在走近学困生的过程中,进行了访谈与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了农村学校“学困生”学困的原因,综合大量的资料调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 根本原因:社会环境因素1由于山区地域的差异,农户居住

2、偏远且分散,近年来一些村小的教学点也陆续地撤掉,孩子上学远且困难,平均年龄6岁左右才入学接受教育,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差,学习习惯难以养成,学生的口语能力及抽象思维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入学时还不能接受教师的语言.2由于山区经济落后,大多数孩子的父母家庭负担重,也有的是受“打工潮”的影响,忽略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所需要的精神感情上的呵护,百分之八十学生的父或母(有的甚至是父母)出外打工,无暇监管孩子,或老人看管,不能给孩子以及时的辅导与监管;或寄宿学校,孩子在成长的阶段他们幼小的心灵得不到来自家庭的鼓励与呵护,年龄小生活自理自立上的障碍使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3由于农村村民大多数文化知识缺乏,孩子成长

3、在一个知识缺乏贫瘠的土地,“读书无用论”“打工论”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孩子得不到文化的熏陶,邻里孩子间没有比学的氛围,家长自由散漫的行为带动学生自由散漫,学习不严谨;甚至是一部分家长说:“孩子只要长身体,我们只要他有吃有穿就行了,学不学是你们老师的事.”二、 直接原因:学生自身因素和教师的教学因素1由于所处的社会及家庭环境,孩子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正处于知识与能力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加、知识任务的增多,学困生明显感到吃力,产生“不想学、不愿学”“随波逐流”的念头. 由于学困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厚,就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中缺乏恒

4、心和毅力,自控力差,记忆力差.2由于山区孩子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教师单方面的“一厢情愿”“剃头的担子一头热”,得不到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也有由于和长期在外的家长没有联系与沟通,教师对部分孩子的教育失去了信心,单方面的学校监管教育,使得部分学困生孩子的不良习惯得不到彻底的“根治”,行为反弹,长此以往,学困生没有得到完全的关注、耐心的启发辅导,学困生就完全变成“朽木不可雕”了.三、 由学困原因的调查现状而产生的思考:民族的振兴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是我们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可教师教学的差异原因、学生思维的差异的原因、学生家庭环境的原因、父母文化素养差异的原因,给学困生造成了不同程度

5、的影响,给学困生的成长设置了更多的障碍,有的厌学、有的逃学、更有甚者不学.所以目前,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唯一能做的只有从自身教学方面力图打破这种现状.由此思考教者能否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关注学困生,转化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是农村教师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有关人员也进行了不少的研究,但要大面积的丰收还没有一定的成果,后进生转化也有待全面落实.2分析研究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对症下药”.学困生的学困的原因不同,但其心理特征相似,分析其心理,转变其思想和心理状态也是可行的.3教师在自身的教学中对学困生的思维特点进行研究,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教师可以以情感染学生,尽量呵护关爱学生,补上学生情感上的“空缺”,架起师生之间信任的桥梁,让他们能主动学习,也是可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