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充满阳光董艳萍.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652703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生命充满阳光董艳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让生命充满阳光董艳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让生命充满阳光董艳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让生命充满阳光董艳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让生命充满阳光董艳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生命充满阳光董艳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生命充满阳光董艳萍.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健康,让生命更加灿烂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也日益腾飞的当下,学校和家长对于孩子智力方面的投入真可谓是不遗余力,而对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教育往往被忽略了。生命教育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的一个盲点,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淡化对生命的教育,孩子们根本不清楚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他们幼小的心灵更加不明白“死“的真正含义,我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同样也是一位孩子的母亲,每当孩子说到”死“这个词的时候,我们还觉得不顺耳,从来没有想过要告诉孩子,死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永远离开这个美丽的世界,并不是进入了他们心中的童话世界。可是,我们有没有认真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孩子幼小的心里怎么会有结束生命的

2、想法呢?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孩子们不懂得”生“的宝贵,自然就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就是要发挥教育的力量,从小培养孩子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少年不知愁滋味,这本应该是孩子们最天真的本色,可是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多的烦恼呢?现在的城市孩子穿的亮丽,各个像“白马王子”和“小公主”,看似很有个性,其实经不住一点点的挫折和挤压。 在学生的眼里生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承受不了来自家长的压力,老师的批评教育就选择自杀,完全不去考虑自己的自杀带给含辛茹苦的父母怎样痛苦,带给老师的是一生的自责,带给社会巨大的压力青少年漠视生命,就因为他们不知生命的可贵,也反映了社会、学校、家庭对于生命教育的缺失。一、生

3、命教育的缺失在我们下发的462份问卷调查中,有 60.9 的学生家长根本没有正面告诉孩子自己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还有的竟然说是捡来的。只有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生命是妈妈经历了10月怀胎和艰辛的产程,爸爸妈妈辛辛苦苦养大的历程,让孩子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不易,他们才会懂得生命的可贵,才会尊重生命,不要因为家长的无知和对这个问题的回避造成孩子对生命的不敬,这是多么危险的信号。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的爸爸妈妈把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不让孩子受一点的委屈,而家长却赋予了孩子巨大期望。据统计每个孩子每周至少要利用课外时间去上3门课外辅导班,他们幼小心理被家长望女成凤,望子成

4、龙的心情挤压的变了形。在学校孩子们成为了考试的机器。孩子们的天性被扼杀,孩子们天生的创造性被一点一点地抹杀,让我们的未来少了很多的拔尖人次。不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就认为孩子们的唯一出路就是考上好的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就可以了。调查发现很多家长的想法就是如此,觉得生命教育根本没有必要,上学有人送,放学有人接,能出什么生命问题?不仅家长如此,很多一部分学校在生命教育这块也是一片空白。最多的也就是停留在平时的安全教育上,可是安全教育并不能完全替代“生命教育”。很多的教师认为:“在考试这根总指挥棒的力量下,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关注孩子的生命教育。”看着期末复习期间孩子们的小手一天写个不停,我这心里真的不是滋

5、味,我再一次从心底呼唤真正的素质教育的到来。在教育理念比较新的老师眼里可能会多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我想:“多一把衡量学生的尺子,就会多一个优秀的学生。”二、生命教育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之所以能漠视宝贵的生命,正是缘于他们有着一个不健康的心理。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生命教育离不开教育的渗透,各个学科都有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义务,生命教育要渗透多个学科领域。比如语文、数学、品德、社会、音乐、美术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内容,教师要在各学科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隐性和显性的生命教育素材和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美好、尊重自己和身边一草一物的生命。教师一定要一手抓“生命”本身的

6、教育,另一手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身”是指健康的体魄;“心”则是指健康的心理。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关注更多的则是安全教育,而安全教育更多的倾向于不出安全事故。我们必须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缺一不可。有些孩子漠视生命除了不知生的可贵之外,心理脆弱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2013年就在我身边在一所学校,一个初中生,在课堂上因为写其他的作业,老师要求他把这个作业收下去,几次督促之下,这个孩子仍然不听,老师一气之下过去撕了他的作业。事后的几天里,这个孩子不见了,直到人们在冰冷的河水中找到了他年轻的身体。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一幕,多么年轻的生命,可是他再也无法听到妈妈的呼唤,永远感受不

7、到老师的自责,永远听不到同学们的欢笑声.在无穷的抱怨声中,家长、学校难道不应该反思吗?是什么让这些“轻生的孩子”如此不堪一击呢?那就是我们赋予他们太多的期望,其实对于他们而言更需要的是快乐。他们幼小的心理承受不起来自家长、老师、社会给予的太多的期望。 我个人觉得,生命教育应当触及孩子的心灵,更多地注重对孩子进行人文关怀。学校、家庭、社会应该联手。家长不要总是关注孩子是否学习好,应该多关心孩子的生命是否充满阳光,是否快乐!学校不要只注重成绩,应该真正关注素质教育是否落到实处;社会要创设有一个和谐的环境,让孩子去体会人间的真善美。要让孩子们知道,人生就像是一次旅行,途中会看到美丽的风景,也会经历风

8、雨交加,等波涛汹涌之后便能看到风平浪静阳光明媚。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是生命对于我们的历练和考验,千万不能用生命去交换。 三、作为教师,我想重点谈谈对于学生的生命教育更多的应该关注他们幼小稚嫩的心理。生命教育最终是人的教育,是一种对人的关怀和爱,是最适合学生的心理诉求的,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被尊重、被关爱、被欣赏,对于学校教育不仅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懂得尊重和热爱生命,更重要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生命教育在学校的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1、 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不管教育的理念如何更新,但是我们始终要牢牢记住:“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一切以学生为本

9、的理念。”教师不再是一个花匠,而是一个创造者,一个魔术师。教师在课堂上要生动、活泼地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要用“填鸭式”。要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信,教师要多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从他们身上去发掘学习之外的闪光点,多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有欲望去表现自己。现在我带一年级,我看着一双双可爱的眼睛,稚嫩的笑脸,就在想,我要耐心去发掘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来促进孩子其它发面的发展。2、关注学习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众所周知,每个学校,每个班都有一些弱势群体,这些孩子要么被淡忘,要么就是老师的“眼中钉”。这些孩子要么学习成绩不好要么纪律非常差,经常惹老师生气,起初老师也希望能够

10、改变他们,可是一年、二年过去了都看不到改变,很多老师开始慢慢放弃,这些孩子成了同学们的笑柄,没人愿意和他们玩,他们就活在自己孤独的影子里。我们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孩子,我是从六年级毕业后接了这个班,记得李某某他第一天上我的数学课的时候,特别积极,上课特别爱发言,可是每当他发言的时候其他孩子就不愿去听了,我感到情况不对,于是我他别郑重地要求孩子们认真听他发言。孩子们从我的身上感受到了对他的尊重。第一节课上,我就发现他口齿不清(特别严重),而且运动能力也很弱,写字的时候有点肌无力,字写的歪歪扭扭。从那以后我每天就会多看他几眼,上课总是带着期望的眼神去鼓励他,他渐渐地活跃起来,从他的脸上,我能够看到由

11、衷的喜悦!我就把他作为我的一个研究个体。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在我们第一单元的测试中,当我读到他的成绩时,全班同学顿时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我还没有来得及表扬)当时我就听一个同学悄悄说:“李xx从来没有考过这么高的分。”当时我心里还有一点的小窃喜。可是好景不长,慢慢的我发现他不愿意发言了,我每天都尽量去鼓励,去表扬,可是效果都不是很明显。这到底是怎么了?我不停地问自己。后来天国和他谈心我发现他特别依赖他的妈妈,正是这种情结,我发现在课堂上如果我站在他身边他就好好写,如果我不站在身边,他就写得特别差,错题也很多,只有站在他身边他才有妈妈在身边时的安全感。我想,妈妈总不能陪伴他一辈子吧,我必须先让他慢慢

12、独立起来。要想让他在班里独立,就必须让他拥有自信,他之所以这样还是不自信。他也希望自己得到被人的尊重和认可,可是他不能忘记自己身上的缺陷,他的心里不够坚强。我决定还是要一如既往的多表扬和鼓励,多关注,静听花开的声音,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关注下,他总会散发出属于自己的芬芳。两年之后的他已经不再那么懦弱,那么胆小,从他的眼里我看到了坚强和勇气,这都源于他有了自信,正是这股力量让他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综上所述,生命教育被寄予了“重托”,我相信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生命教育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希望孩子们能够在生命教育下这股清泉的滋润下,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多关注孩子的的精神世界,注重培养一个有自信、有自尊、自立、懂得珍爱生命的孩子,这样才能让生命之花永远灿烂夺目! 笔者:董艳萍,小学一级教师,任教十三年,多篇论文曾荣获国家级、区级、市级一、二等奖。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