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我国职业类学校的.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6525820 上传时间:2023-12-14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9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我国职业类学校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我国职业类学校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我国职业类学校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我国职业类学校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我国职业类学校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我国职业类学校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我国职业类学校的.doc(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我国职业类学校的适用性探索吴晶晶 陈江晔摘要: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处于探索阶段,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引入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带来了一种新的尝试。本文介绍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教学方法,分析了我国的教育实际问题,提出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我国职业类学校的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关键字:行动导向;学习;传统教学;教学法WTO入世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数量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国际分工拓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生产力走向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国都成为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有国际观念、全球意识,还要具备竞争观念、创新

2、意识和开拓精神。职业教育是最早鲜明地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类型。南宋时期的理学大师朱熹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由此可见,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效益关系密不可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影响,主要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展,代表西方文化价值的教育理论、模式等也通过经济这根纽带进入国门,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被引进了。一、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德国产生的背景自1969年德国颁布“联邦职教法”以来,德国的职业培训一直实行以企业培训为主的“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学生分别以学徒和学生两种身份

3、在企业和学校接受职业培训,其中企业承担专业技能的培训,学校承担理论部分的培训,一段时间以来,这种培训模式由于其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因而为德国的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的人才,为德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也因此成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而响誉世界。进入90年代,德国企业界要求对职业学校课程进行改革的呼声逐步加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德国“双元制”培训模式是一种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培训模式,这种主要靠企业培训出的具有单一技能的劳动者已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更需要具有复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具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劳动者;第二企业是生产方式的转变。德国是一个工业化

4、国家,德国的工业分为大工业和手工业,其中德国的手工业企业是德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吸纳了很大一部德国劳动力,但是这些规模不大的手工业企业均是以社会个性化项目为服务对象,因此,它要求劳动者具有直接参与完整项目的能力,这对劳动者的工作态度与热情、工作方法等综合职业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长期以来由于职业学校只承担与实践分离的理论教学部分,职业学校的课程内容陈旧且专业学科体系太强,学生缺乏运用这些知识实施职业行动的能力。经过充分的讨论,德国各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于1996年正式颁布了“职业学校专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新课程标准,指南的核心是用“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取代了沿用多年的以专业分科课程

5、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并确定了“行动导向教学”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二、行动导向教学的理论基础1德国教育思想中的认知意向是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前提哈贝马斯认为人的认识源于人的社会实践,但人的认识同时也是一个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一方面总是与人的社会方式和社会文化紧密相关的,另一方面,这个学习过程也是同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往的过程紧密相连的。哈贝马斯提出人的生活是一种再生产,这种再生产并不只是人与物的主客体关系,它同时也是与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即语言的关系是人作为物种赖以存在的最基本关系。因此,人和人之间的理解或自我理解与技术旨向相反,是一种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实践旨向。在自我解放认识旨向中

6、哈贝马斯提出“在自我反思中,纯粹以认知为目的的认识与独立自主的旨向达到统一,在自我反思的力量中,认识与认识旨向达到统一。”只要在批判反思中人的认识和行为才能达到统一。这就是最初对行为与学习的关系的认识,它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可行性奠定了理论基础。2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优先原则”具有三个典型的特征:基于行动、生成和建构意义的“学”,学生主动存在;基于支持、激励和咨询意义的“教”

7、,教师反应存在;基于整体、过程和实践意义的“境”,情境真实存在。卓有成效的行动导向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寻求建构与指导之间的平衡,实现指导性教学原则与建构性教学原则的融合。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介绍如果学习是主动的、建构的、渐进的、目标指向的、情境关联的、社会的则学习是最有效的。而行动导向教学是现行教学方法中最具有典型且可行的有效学习方法。行动导向是一种教学模式或者教学方法,他强调学习者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独立自主地进行包括计划、实施和检查在内的职业工作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行动导向教学的目标。行动导向教学有十个原则如下:1通过“做”学习学习是一个行动过程。2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8、,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3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4整体性学习,计划实施评价等完整的职业工作过程。5批判性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发现式的学习。6目标明确的学习,更强调由学生自己设立学习目标。7反思性的学习,强调“做”的过程中思考,总结经验。8注重情境相关的感受和经验积累。9产品指向的学习。10、交往合作的学习。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主要有: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角色扮演法。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我国的可行性国内对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法的研究已有很多文章。例如构建“情景化”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叶利平,运用探究型任务学习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史文成等,都不同程度的探索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各

9、学科中的应用与效果。在部分高职学院还设立了项目设计课程。以项目教学为代表的教学改革正在被逐渐推广与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有其重要作用。这正是我国进入WTO以后所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应具有的能力。我国职业教育需要行动导向教学法,但是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我国推广中存在一些问题。五、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1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学科本位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是能力本位的。因为受传统的教学法的影响,我国大多数试行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带有学科本位性质。以项目教学为例,大多数试行的项目教学还是停留在教给学生一个现成的项目(课题),学生只需要照要求完成项目制作就可以了,因此教学

10、的出发点停留在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这个层面上,并未考虑到在这个过程中关键能力的培养。2行动导向教学法适用普遍性的错误认识不同的学科类型需要建构不同性质的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现在我国有不少学校把行动导向教学法作为万能钥匙,希望能开启所有学科。笔者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从“做”当中去“认知”、“累积”、“再认知”的教学方法,应是针对实践性强的学科,而对理论性强的学科并非有好的适用性,所以我们要从行动导向教学法适用普遍性的错误认识中走出来。3评价体系制约行动导向教学法实行在职业教育中,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仍以传统评价体系为准则,也即注重成绩而非真正的能力培养成效,这无疑阻碍行动导向教学

11、法的推广。所以我们要及时构建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体制,这样才能促进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推广应用。4现有职业教育师资素质难以适应行动导向教学法。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如下弱点,我国职教师资队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没有达到要求,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不是经过严格的考核,而只是经过常规的认证。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教师智能结构单一,难以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对要体现专业学科的新工艺、新知识、新方法,不了解,缺乏职业岗位知识。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改进措施: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责任感以及执

12、教的基本技能、技巧。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有两年以上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并且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定期到企业、公司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永远保持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对校内现有师资进行分批培养,同时引进一些有高实践能力的兼职教师。行动导向教学”原则下的教师职业能力建设作者: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刘邦祥发表时间:2009-1-16 9:20:26: “行动导向教学”来源于德文Handlungsorientiertes Lemen und Lehren一词,直译应为“行动导向的学与教”,更突出学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的设计要服从于学的需要。在德国,尤其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多年来一直在大力倡导行动导向

13、教学。HGundjon(1994)开宗明义地指出:如果只关注具体的教学方法就可能把行动导向教学“误解为堆积着单一技巧的大杂烩”,也就是说行动导向教学不限于也不排除使用某类或某些特定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它也“不是关于教学法的理论”,而是应理解为“具有一定特征的、为(教育心理学、社会化过程)理论所证明、可以在多种教学情境中得到实现的教学原则”。 结合我国职业学校教学的现实情况,为避免以前类似“行为引导型教学”所引起的误解或片面理解,本文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刘邦祥,2006;刘邦祥、吴全全,2007)概念并简要理解为“以职业实践中的典型工作行动为主导方向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呼吁

14、开展行动导向的职教师资培训。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基本原则 自上世纪更替之际,德国规范职业学校教学的框架教学计划在其第三部分“教学法原则”中倡导“职业学校的教学要贯彻强调行动导向的、有助于年轻人独立地规划、实施和评价其职场工作任务的教育学理论”。 行动导向教学是指导教师根据相应的职业行动要求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评价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的一系列原则,其中最核心的原则包括:情境化原则。该原则要求学生在真实或准真实的职业实践情境中合乎规范要求地行动并完成符合质量、经济性、生态等方面规定的工作成果,获得养成职业能力的经验基础(见图l)。为便于实现经验和能力的迁移,要求教学情境和职业情境

15、在构成和功能上相对一致。通过教学情景中 + 为了职业情景中的行动来学习 的行动而学习图1行动导向学习的情境化原则完整性原则。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咨询一设计一决策一实施监控评价6个环节,只有参与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才能逐步形成职业实践所需要的社会归属感、责任意识、职业创造性,奠定继续发展的能力基础(见图2)。反思性原则。该原则要求职业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学生在社会生活和职业实践中的真实经历为出发点。在教学情境下,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回顾并分析他们的生活或职业实践的经验,检查和评判相应的认知判断和行动策略,形成和扩展职业行动能力。我国职业教育推广行动导向教学的困难职业学校需要引入行动导向教学受社会认识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执行法律法规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有待提高,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以至唯一承担者。虽然近年来“顶岗实习”从组织上为实现“行动导向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但是,绝大多数实习企业缺乏必要的培训师资和相应的技术条件,职业学校又难以跟进开展教学活动,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实习”成为简单的就业,没人指导学生反思工作经验、逐步形成职业行动能力。 由于这几年经济形势良好,职校学生就业率高达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