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情境课堂教学模式.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6515634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例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情境课堂教学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例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情境课堂教学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例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情境课堂教学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例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情境课堂教学模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例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情境课堂教学模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例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情境课堂教学模式.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例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情境课堂教学模式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小学 赵尊山摘要:生活是一切的源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尤其如此。教育回归生活,情境产生共鸣。让小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感受、体验,总结社会原理,进而丰富、充实自我,提升自我素养。本文以请到我的家乡来为例,说明教无定式,然教学有式。生活情境课堂教学模式尤其适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关键词:生活情境 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 生活是一切的源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尤其如此。“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是课堂源泉,教育回归生活,情境产生共鸣。让小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感

2、受、体验,总结社会原理,进而丰富、充实自我,提升自我素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核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一模式解读(一)价值追求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克服传统“思品与社会”学科教学中重灌输、轻能力培养的现状,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品德”课教学活动方式。从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生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二)理论依据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教育是供人生需要、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的,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

3、为真正的教育。2、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以“情”为经,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再现和创设,潜移默化,明辨是否,获取知识,形成能力。3、新课程标准理论:品德教学活动过程要以教材为依据,儿童生活实际为基础,创设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生活化活动方式,使课堂教学成为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探究体验,获得知识,指导践行的过程。(三)模式结构1、激趣导入,走进生活。导言导入。主题概括,形成先机,吸引注意力。悬念导入。悬念引发学生好奇心,产生探索问题“奥妙”的兴趣。游戏导入。借助游戏,自主参与,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图像导入。扣住学生眼球,引领到教学内容。名言导入。名言

4、警句富有启发性和说服力,寓意深刻,恰似“味精”,回味无穷,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深化教材的主题。故事导入。有趣的故事导入,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浸入学习的氛围。有趣的故事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谜语导入。谜语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具有思考性、知识性、趣味性,深受学生喜爱。2、创设情境,体验生活。通过生活现实实物图画呈现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受到耳濡目染的感受。3、合作探究,感悟生活。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其基本流程是:情景诱导-小组活动-交流反馈-归纳评价。4、拓展延伸,指导生活。课堂教学必定要延伸到课外,这才是有源之水,更有指导意义。主要形式

5、有:社会实践、调查访问、宣传倡导、网络搜寻、行为反思等。(四)操作要领1、活动目标明确化。活动的设计应该为教学目的服务,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要符合儿童生活实际,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使活动过程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2、活动内容生活化。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3、活动形式情境化。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民主、宽松、和谐的活动空间。(五)实施条件1、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材本身具有生活情境化特色,为教学模式的运用夯实了基础。2、小组有县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老师,小组老

6、师积极钻研,乐于协作,努力探索。3、学校的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有助于生活情境的再现,家长的手机拍摄和录音功能有助于学生积累生活资源。二、教学案例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实践调查,交流汇报,角色体验等,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特色菜肴以及土特产品,展望家乡的美好未来,从中体会家乡的可爱,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家乡有全方位、多视角的了解。难点:通过调查、探究的方法搜集资料,用自己的方法清楚地表达对家乡的感受和见解。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广泛调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家乡的地理、物产、发展等方面的资料。2、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用手机等拍摄有关家乡自

7、然景物、土特产品的影像。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走进生活。1、播放东方之港TV。“天蓝蓝,海蓝蓝,洋口的风也蓝蓝相约如东之东,牵手黄海之南,蜿蜒的范公堤,沧桑着岁月,远古的长江口,依稀着浪漫。啊!我家乡的东方之港,啊!我依恋的黄海之湾。(1)动听的乐曲唱的哪儿?板书:家乡如东(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朋友来了,你就是小导游,作为家乡的小主人,能不能为朋友介绍介绍咱们的家乡吗?(二)创设情境,体验生活。1、交流带来的资料。2、欣赏了东方之港的TV,想到了耳闻能详的凸显家乡如东广告用语是什么?(看东方大港,听空中交响乐,品天下第一鲜。)3、对!重点要介绍这三张名牌。指名学生依次介绍,教师相机

8、播放或者投影。4、除了这些,你还想介绍家乡哪些风景与物产?教师相机播放学生用家长手机拍摄上传的图片。(1)蓬蓬树。边播放TV,边欣赏笔者写的南黄海第一树。(发表在江海晚报)(2)扶海洲(3)风电场(4)家乡的特色海鲜。边播放TV,边欣赏笔者写的舌尖上的如东。(发表在江海晚报)(5)海上迪斯科。有谁踩个文蛤,示范一下。5、家乡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家乡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故事,特色文化,谁来说说?如东得名的由来马塘得名的故事天下第一鲜的故事马塘锣鼓新店山歌跳马夫6、小结出示:如东家乡风光秀丽,浓郁的南黄海风情。海上日出,雄伟壮观;海上迪斯科,妙趣横生;空中交响乐,有声有色;坐着海子牛车下海,跳海上迪

9、斯科更是更是悠哉由哉。千里良田,风起千层丰收浪7、交流搜集到的家乡名人。南通最早共产党员吴亚鲁;诙谐机智的曹瘦脸;抗日英雄白桐本;抗倭英雄邱升;第一个县长叶胥朝;第一个省委书记徐守盛;“一柱楼诗冤”徐述夔(三)合作探究,感悟生活。1、尝尝家乡菜自学小组设计交流。说名称,说菜的原料、做法,菜的味道口感。2、推荐家乡土特产。自学小组讨论设计推荐词并且展示。教师提示:除了家乡的本港海鲜,还有什么土特产?(糯米陈酒、枣儿红、蒿儿麻团、青梨、黄桃、柿子、狼山鸡、蜂产品等)3、整理资料。家乡如东风景古迹海鲜特产其他特产历史名人传说故事特色文化(四)拓展延伸,指导生活。1、设计广告语,宣传如东。2、展示广告

10、语,教师点评。3、播放如意东方歌曲TV:“用一片蓝色的波浪,激荡你开花的梦想,用万朵金色的朝霞,灿烂你崭新的乐章,你喷薄太阳的热情,你释放江海的力量,让中国创造充满传奇的辉煌”用课余时间创意一幅如东美好明天的图画。三、教学反思:(一)教无定式,教学有式。生活情境课堂教学模式尤其适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内容大都以生活为题材,以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感受、领取其道德观念,进而来诱发自身情感的产生,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自身的品德、观念。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硬性的东西转化为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件,将生活与教材相衔接,帮助学生加深对品德课程的理解和认知,进而丰富学生内

11、在精神的需求。(二)依据学生,巧设情境。小学生年龄较小,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的思维还处于以形象为主要形式的思维环节,脑海中抽象的道理、原则和概念较为缺乏,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来搭建教学情境,借以让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中真正体会、了解品德规则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具有童心、乐趣的生活情境为背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进而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三)借助生活,拓展资源。三年级学生因为年龄的局限,对家乡的美不够关注,对家乡的情还缺乏感受。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引导孩子去了解如东的方

12、方面面呢?在教学中,由东方之港说开去,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家乡生活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衔接巧妙,切入点有利于养成中年级学生关注生活的积极性,不再将自己的注意力仅仅停留于书本。本节课的内容充分的利用了家乡当地的资源,在学生兴趣盎然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参与,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名人、风景名胜、特产风俗。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培养学生初步的整理,分析和处理资料的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探索研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最后由歌曲如意东方结束,有机呼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无形中陶冶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四

13、)活动推进,深化认识。活动是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尤其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有许多实践性的活动与学生发展都息息相关,作为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富有道德观念的活动,借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增强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认知。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教学活动,进而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我,最终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和信仰。总而言之,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应凸显其生活性特点,注重再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验、感悟道德教育,从而形成主动意识,最终将外化教育转化成为学生固定的道德观念,实现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参考文献:1陶行知教育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1 2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01-013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