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课堂点拨的艺术.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6510532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师课堂点拨的艺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教师课堂点拨的艺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教师课堂点拨的艺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教师课堂点拨的艺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师课堂点拨的艺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师课堂点拨的艺术.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谈生本课堂中教师“点拨”的艺术 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贵在“点拨”。课堂点拨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情感态度等方面给予实事求是的点评与拨正。要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重要的不是讲述,而是点拨。教师如何诱导和启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将思维导向深入,促使学生产生顿悟,越过障碍,流畅思维,体现了教师的点拨艺术。“点拨”手段的恰当应用是探究优化课堂教学最佳途径之一。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的点拨,既可以帮助学生拨正思维航向、点燃智慧火花、激发创造潜能,又可以使语文课上得有文味、有情味、有趣味、有余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处留意美、创

2、造美即抓住点拨的契机,打开学生闭塞的心门,让学生在冬雪春雨的滋润下,感受和体验语文的魅力。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恰到好处地点拨呢?下面谈谈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几种做法。一、瞄准评价点,赏识性点拨,给学生以强烈的自信。众所周知,“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赏识会使人更自信,而“赏识性点拨”绝不是一声“棒”、一句“真能干”那么简单。欣赏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新型玻璃的教学,便可窥见一斑。现摘录几处课堂老师的评价语:“陆飞宇同学们能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他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把有关句子都划了下来。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全班同学都要向他学习。”“不但要划,而且要记在

3、脑子里。很好。陆飞宇的经验已经普遍推广。”“完全正确。大家都要像他这样,一定要理解这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这才叫动脑筋。”于老师练就了一双慧眼,善于从学生中间发现“典型”,以推广“典型经验”的方式,因势利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样做,一来可使这位同学受到激励;二来其他同学也会感到这一“经验”亲切、可学,其效果远比教师直接指导要好得多。最令人难忘的是下面这一教学环节:在学生充分自主读书后,于老师让学生说:“这课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一生回答:“这一课一共写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学生一边说

4、,老师一边板书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于老师微微点头,夸道:“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该生面有难色,欲坐下。于老师热情鼓励:“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该生思考了一会儿,回答:“本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听课的老师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学生为她鼓掌。于老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吗?”二、关注“瓶颈处”,扶正性点拨,使学生思维茅塞顿开。教学中,在新知出现的时候,学生的

5、理解常常会走入“绝境”,思路堵塞。这时,老师无需兜圈子让学生走弯路,而应在充分肯定学生自我表现的同时,及时巧妙地说“不!”以利于纠正其偏差。如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 “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重点句比较难懂,要让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四周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把鼻子碰扁了”暗示鲁迅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鲁迅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很害怕,查抄他的信件,不许他发表文章,还要逮捕他。鲁迅先生先后用了一百多个笔名,巧妙地和反动派进行斗争。“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这句话,要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幽默的语言风格,体会鲁迅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由于学生对

6、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甚少,有同学竟然将“碰壁”理解为“碰到了墙壁”,此时,我马上加以点拨:仅就字面看你的理解是合理的,但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看,这样理解就有点出入。你想知道吗?好,今天老师就向你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学习方法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这里,老师的“点”,肯定了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认识,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贵的是老师抓住最佳时机相时一“拨”,把学生引向“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一学习方法上来。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以上“点拨”是在学生无法正确解答新知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行为发生的方式是从“点评”到“点拨”。这样,经过老师的直接点评讲

7、解新知总结学法,既纠正了“不懂新知”时的偏差,又自然地把学生领进了学习新知、探究学法的境地。因此,打通“瓶颈”,可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流畅。三、 巧设“疑问点”,挑逗性点拨,让文本阅读个性张扬。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中常常会有一些看似前后矛盾的地方出现在某些章节和句子中,这些疑点的出现往往最能够充分地表达作者的写作目的。这些疑点总是客观地存在于教材实际与学生实际之间。当学生“不知”或“知之不深”,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抓住矛盾的症结,巧妙揭示,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他们围绕矛盾定向思维,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提高认识能力。如桂花雨一文中,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

8、桂花。”这是阅读材料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矛盾。为了揭示它们之间的矛盾,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通过一番兴趣盎然地讨论,学生明白了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又如:我在教学金色的脚

9、印一课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于是就有学生提问:“为什么狐狸的脚印是金色的?”老师随即点评:“你的提问太棒了。你问了一个我们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就懂得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了。好了,谁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无人回答。这时,老师开始启发引导:“这里写的脚印是什么时候的脚印?是什么地方的脚印?”学生回答:“是阳光照耀下的脚印,是留在雪地上的脚印。”学生茅塞顿开:“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发出金色的光芒。”师归纳点评:“对呀!这就是课题金色的脚印字面上的意思。”“细想一下,它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我紧接着问。学生又陷入茫然之中。于是,我再次点拨:“金

10、色代表什么?”学生回答:“代表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我又问:“那么具体到本文中什么东西让你感觉到珍贵?”学生议论纷纷:“是老狐狸对小狐狸的浓浓亲情,是正太郎对狐狸的同情与关爱,是狐狸对正太郎的信任与帮助”在我的层层点拨下,学生终于理解了课题“金色的脚印”的深刻含义,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一是展现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力量。二是赞美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从这两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知”,“知得深”,得益于教师是否能够善于抓住矛盾,巧妙点拨,从而引发、挑逗学生的思索,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矛盾中生疑,在解疑中启智。这样,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真正对话,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蔡澄清先生曾说:“一个高明的老师,只要三言片语就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只要一个巧妙地暗示,就能使学生在黑暗中悟出光明,豁然开朗;只要在方法上略加指点,学生就会心领神会而自动腾飞”。点拨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艺术。若教师能把课堂点拨以艺术献给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在艺术的海洋里驾起一叶轻舟,载着蕴含淡淡墨香和涌动浓浓情感的文字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 杨先英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