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山东省济宁市四校中考联考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6475896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山东省济宁市四校中考联考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精品】山东省济宁市四校中考联考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精品】山东省济宁市四校中考联考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精品】山东省济宁市四校中考联考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精品】山东省济宁市四校中考联考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山东省济宁市四校中考联考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山东省济宁市四校中考联考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九年级语文模拟试题一、 基础知识积累(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近来,“工匠精神”成为舆论热点。从形形色色的“德国制造”到日本的马桶盖,从传代收藏的瑞士表到荷兰的“王室供应商”,这些国外名品纷纷在“朋友圈”刷屏。但问题的关键是,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践行“工匠精神”,首先要将其融入工作实践中。“工匠精神”意味着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意味着专业与敬业,更意味着对规则、规矩的尊重与恪守,对高品质产品的责任感与自豪感。对规则近乎刻板的遵守是理所当然,“工匠精神”亦是理所当然,不必大惊小怪。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锻造“工匠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当戒除“短

2、平快”式的心浮气燥。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当下做起,从拧紧一颗螺丝钉做起,让“工匠精神”成为理所当然,并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1、 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舆论 (y) 收藏 (cng) B 供应 (gng) 精雕细琢 (zhu) C 恪守(k) 戒除(c) D 拧紧 (nng) 血脉(xu)2、 文中划线的词语,书写错误的一项( )A遵守 刷屏 B锻造 践行 C临渊羡鱼 精益求精 D心浮气燥 一颗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与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B辛弃疾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南渡前他是叱咤沙场的英雄,南渡后他报国无门

3、,改而作词,终成名垂千古的一代词宗。C在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虽仍有凤毛麟角的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D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节能环保型社会里,人们的低碳意识正在进一步增大。B我市在“生态经济区”建设中能否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加速培养大批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C二十四节气,是人们认识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典范。它启迪我们,顺自然而为,方能事半功倍,五谷丰登;逆自然而行,则必遭其惩罚。D防止避免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不让戾气弥漫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5、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

4、一项是( )它是人最基本的素养,是人生理想的基本前提,是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的底气。中国人常说“人穷志不短”,意思是不论你贫穷到什么程度,都不可以丧失志气。只要志气在,一切都可能有转机。志气对于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志气。A B C D.6、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侠肝义胆、疾恶如仇却又粗中有细的鲁达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杨修之死节选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描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事。C.格列佛游记中的大人国国王是一位博学、理智、仁慈、治国能力很强的开明国君。D.罗曼罗兰在

5、名人传中,记载了痛苦和磨难造就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列夫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丰功伟绩。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710题。(11分)【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

6、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

7、病焉。”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故不错意也 错意:置意,错,通“措”B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C晏子避席对曰 避:回避D长跪而谢之 谢:道歉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B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过王而行C徒以有先生也 吾欲辱之,何以也D皆布衣之士也 齐之习辞者也9翻译下面句子。(4分)(1) 与臣而将四矣。(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10【甲】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开始 , 最后 。【乙】文中晏子在回答楚王问话时,“避席对曰”,“避席”写出了晏子 的态度,也隐含了他

8、的不满。(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4分)初秋行圃宋杨万里落日无情最有情, 遍催万树暮蝉鸣。听来咫尺无寻处, 寻到旁边却不声。11结合诗歌意象,试描述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日黄昏图。12. “寻到旁边却不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3. 默写填空(5分)(1)对别人的优点,我们要善于学习;对别人的缺点,我们应引以为戒。这正如论语所言: , 。 (2)世人常用 , 来赞美人才辈出。(赵翼论诗)(3)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质推进,沿线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呈现出 , (岑参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的景象;展望蓝图,我们豪情万丈,正如 , 。(杜甫望岳)(4)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沁

9、园春 雪) 三、语言运用(4分)1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在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并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在郎平教练的带领下,小组赛跌跌撞撞,淘汰赛惊险晋级,决赛气势如虹,以3:1击败塞尔维亚队,时隔12年后再夺奥运会女排冠军。“女排精神”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阅读下列网友发言,写出你的探究所得。网友一:女排精神不是口号,其中包含严谨的流程、科学的管理,而女排的辉煌过去也让她们拥有胜利的基因,关键时刻更难体现。比如小组赛曾输给塞尔维亚,但决赛打到她们几乎崩盘,这就是胜利基因的体现。网友二: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即使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

10、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神坚定。网友三:我觉得,“女排精神”不是一两次胜利,也不是一两个冠军就能证明的,它并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努力进取的过程。(1)你的探究所得: (2)请用下列词语组成一副对联,用来赞扬为国争光的健儿们。 女排豪情 靓妹壮举 大赛必争雄 沉着应战 奥运终折桂 奋勇出击_, 。 四、现代文阅读(2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517题。(10分)审视那些你已适应的事物整理旧书,偶然翻到一句话,不禁心头一紧:“从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你已经花费了很多气力才适应的事物,总是让人十分难受的。”想起一位作家的名言,“人的生命就是不断地适应再适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1、,谁不生活在“适应”之中?人一旦具备自我意识,就一直在适应自己、适应他人、适应社会,调适着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每走进一扇门,每完成一次“转身”,都可能意味着或艰难、或漫长的自我调整。可是,对于那些好不容易才适应的东西,又有多少人能驻足回望、予以省察呢?曾经看过一部有关华尔街的电影。 一位年轻的底层股票经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心结识可以让自己飞黄腾达的大人物。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适应了华尔街尔虞我诈的生存方式,不仅帮一个金融骗子挣取了大量资产,自己也因此过上了豪车美女相伴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才让他猛然发现,自己那种如鱼得水的“适应”不过是堕落,自己正在过的生活与良知、与正义的距

12、离究竟有多远。电影是虚构的,它所反映的现象却并非无迹可寻。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任何形式的适应,都须支付成本。这成本有必须付出的汗水,有需要克服的怯懦恐惧,但又往往不止这些。作别校园,敛起孩子气,我们是否因此变得世故?步入职场,适应他人的脾气秉性,我们是否会做违心之论?面对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我们又是否偶尔有迷失自我、忘却初心的惘然?人,既是在由不适应到适应的循环里,逐步知悉规则,理解社会,进而在社会规范中寻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又有理由不时提醒自己,适应并不是盲目地“适应一切”,也不是被动地随遇而安,而是在面对新的环境时,始终有自我意识在场。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检身

13、若不及”。其实,无论梭罗的“步入丛林”,抑或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都是在探寻生活的精华与意义,希望借省思抵达深刻,让生命之花真正绽放。“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处身节奏愈来愈快的现代社会,对生活自觉保持反思,殊为不易。“人是为了反抗过去才成就未来的”,如果不认真审视那些习以为常、业已适应的事物,就容易变得麻木,罹患“思考厌倦症”,在“适应”的满足和习惯中迷失前行的方向。当我们审视那些好不容易才适应的东西时,我们往往更能看清自己从何处来、想往何处去,也才能更好完成对这种适应的价值判断。而要在适应之后重新打量自己,尤其需要智慧和勇气。有不时反省人生的警醒,有崖岸自守式的坚持,审视内心,让“灵魂与灵魂对话”, 不忘初心,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有机会发掘自己的潜能,登上理想的峰顶。莎士比亚在戏剧辛白林中写道:“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或许,一个人无法改变自己所处的世界,但完全可以调适自己的状态,并对调整本身保持敏感。15.简要概括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适应哪些情况。(4分)16.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17.文章第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请分析其作用。(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822题。(14分)母亲的书琦君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那本橡皮纸的。” 我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