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半数字显示温度计》设计报告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6471377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5.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位半数字显示温度计》设计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3位半数字显示温度计》设计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3位半数字显示温度计》设计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3位半数字显示温度计》设计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3位半数字显示温度计》设计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位半数字显示温度计》设计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位半数字显示温度计》设计报告(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3位半数字显示温度计 设计报告设计时间: 班 级: 姓 名: 报告页数: 广东工业大学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_ 学院 专业 班 学号 姓名 (合作者 号 ) 成绩评定_教师签名_ 一、 设计任务与要求: 设计任务: LM35, 位A/D转换器、数字显示器设计 一个日常温度数字温度计。 课程目标: 1、加深对以上三门课程所学内容的理解; 2、能够在设计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初步掌握工程设计的一般方法,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能力。 4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 标及技术要求: 温度显示范围:050; 数字显示分辨率:0.1; 精度误差0.5; 电

2、路工作电源可在59V范围内工作. 二、 设计方案及比较(设计可行性分析):方案思路一-基于LM35芯片以51单片机作为核心的三位半数字显示温度计:外接一个温度采集LM35,根据采集器的输出参数特性利用TX-1C开发板编程相关程序直接处理温度信息并将处理结果显示在开发板自带的液晶屏上方案思路二-基于LM35芯片以ICL7106作为核心的三位半数字显示温度计:1. 模拟信号采集部分:LM35采集温度信息转化为可处理的模拟信号并将该信号输入至数模转换部分2. 模数转换部分: 用ICL7106芯片以及相关原件组成的外围电路组成一个直流电压测量电路或一个数字电压表,利用ICL7106将模拟部分输出的模拟

3、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7106自带的BCD译码器输出液晶屏所需输入信号3. 液晶屏显示部分:液晶屏链接ICL7106对应的输出接口输入显示信号,显示该数字电压表的测量值以达到温度信号的3位半数字显示效果.方案思路三-基于LM35芯片以ICL7107作为核心的三位半数字显示温度计:1. 模拟信号采集部分:LM35采集温度信息转化为可处理的模拟信号并将该信号输入至数模转换部分2. 模数转换部分: 用ICL7107芯片以及相关原件组成的外围电路组成一个直流电压测量电路或一个数字电压表,利用ICL7107将模拟部分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7107自带的BCD译码器输出数码管所需输入信号

4、3. 数码管显示部分:液晶屏链接ICL7107对应的输出接口输入显示信号,显示该数字电压表的测量值以达到温度信号的3位半数字显示效果.多方案的分析以及最优方案的选择与取舍: 方案一的核心是单片机的实践使用,但考虑到本次课程设计的学习重点包括了学习查阅相关工作手册以懂得IC芯片的使用方法,电路仿真,CAD软件的使用,掌握一定的电子安装工艺,以及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技术参数选择等,殊认为虽然选择方案一也能学习到很多,但选择方案二或方案三则更能体会到本次课程设计中包含的精髓. 方案二与方案二的区别在于ICL7107以及ICL7106芯片的选择以及相对应显示原件的不同.ICL7107对应的编码输出驱动的是

5、数码管,而ICL7106对应的面码输出驱动的是液晶显示屏.除此之外7107与7106芯片的功能和外围电路几近相同.而液晶屏幕与数码管相比,能耗更低,显示更丰富.但考虑到三位半数字显示温度计无需过多显示方式,而且液晶显示为背光显示,在光线强度较高的情况下,显示效果较差,考虑到该温度计在日常使用中经常会遇到日光照射的情况,所以最终选择的显示原件是LED数码管,对应的数模转换芯片为ICL7107,即方案选择为“案思路二-基于LM35芯片以ICL7107作为核心的三位半数字显示温度计:”三、 系统设计总体思路 1.确定了方案选择后便确定了LM35.ICL7107以及共阳数码管的选用了.根据前期的准备以

6、及预设计方案就可以得到大致的原理框图. 2.之后便是根据原理框图,参考各芯片的工作手册设计芯片的偏置电路,外围电路参数与各个部分之间的衔接方式.作出电路原理图.并在电脑上使用Multism(protues)仿真修改得到最终电路原理图 3.根据电路原理图购买相关元器件以及万用板,根据实际购得的大小以及所需孔数设计电路布线图. 4.根据布线图焊接电路板. 5最终调试产品并做最终修改. 四、 系统原理框图及工作原理分析系统原理框图:双积分A/D转换电路计数器锁存器译码器驱动电路控制逻辑电路4分频电路显示器(4位LED数码管)外围震荡电路A/D转换电路(ICL7107)温度传感器(LM35)模拟信号采

7、集系统显示系统模数转换系统工作原理分析: 温度传感器将感受到外界的温度经传感器内部电路处理后输出一个与外界摄氏温度成线性比例的电压信号。此信号差动输入到A/D转换器,A/D转换器的双积分器输出信号通过控制逻辑电路向数据锁存器发出一个锁存信号,锁存器将计数器的数据锁存并经译码驱动电路,驱动显示器工作,显示感应的温度数值。五、 系统电路设计及参数计算,主要元器件介绍及选择以及数据指标的测量 (一)主要元器件选择1.温度传感器: 感测温度的产品有多种类型,依特性可概分为膨胀变化型、颜色变化型、电阻变化型、电流变化型、电压变化型、频率变化型等,常用的有热敏电阻、热电偶、热电阻、双金属片传感器、集成温度

8、传感器。集成温度传感器是将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集成一体,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它得性能。它具有测温精度高、线性优良、体积小、稳定性好、输出信号大、热容量小等优点而广泛被应用。集成温度传感器按输出形式可分为电压型和电流型。按照预期的实验方案,我们需要的是电压变化形的温度传感器,而常见的电压变化型的温度传感器有LM35、LM335,其不同点为 LM35 之输出电压是与摄氏温标呈线性关係,而 LM335 则是与凯氏温标呈线性关系。由于我们日常生活使用的温度计量标准为摄氏温标,所以,本次设计产品所用到的芯片为LM35.2显示系统: 能实现3位半数字显示的简易系统有数码管LED与液晶管LCD,正如前文所说,其

9、中液晶屏幕与数码管相比,能耗更低,显示更丰富.但考虑到三位半数字显示温度计无需过多显示方式,而且液晶显示为背光显示,在光线强度较高的情况下,显示效果较差,考虑到该温度计在日常使用中经常会遇到日光照射的情况,所以最终选择的显示原件是LED数码管。3.模数转换系统 模数转换电路的作用是将输入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变换为与其成正比的数字量信号输出。 在进行模数(即AD)转换时,通常按取样、保持、量化、编码四个步骤进行。较常见和使用较多、市面上易找的有双积分型AD转换器。(双积分型AD转换器的优点:转换精度高,成本低;转换精度与积分电阻,积分电容的精度无关。转换器精度与时钟频率的漂移无关;(表明其时钟振荡

10、器不一定采用价格较贵的石英晶体,使用普通的R、C已满足要求)抗干扰能力强;外围电路简单。) 其中选用可直接驱动(LED)的双积分型AD转换器ICL7107或直接驱动液晶显示(LCD)的双积分型AD转换器ICL7106,可以减少芯片外译码驱动电路的设置,大大的简化了产品电路. ICL7107与ICL7106的外围电路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前者驱动的是LED后者是LCD,所以按照之前显示系统的选择,此处模数转换系统我们选择的是ICL7107芯片.(由于7107的低电平输出特性,因此选择的数码管应为共阳数码管)(二)主要元器件的介绍ICL7107:LM35:温度传感器LM35中文资料(引脚图,封装,参数

11、及应用电路)温度传感器LM35中文资料(引脚图,封装,参数及应用电路)LM35 是由国半公司所生产的温度传感器,其输出电压与摄氏温标呈线性关系,转换公式如式,0 时输出为0V,每升高1,输出电压增加10mV。LM35 有多种不同封装型式,外观如图所示。在常温下,LM35 不需要额外的校准处理即可达到1/4的准确率。 其电源供应模式有单电源与正负双电源两种,其接脚如图所示,正负双电源的供电模式可提供负温度的量测;两种接法的静止电流-温度关系如图 所示,在静止温度中自热效应低(0.08),单电源模式在25下静止电流约50A,工作电压较宽,可在420V的供电电压范围内正常工作非常省电。TO-92封装

12、引脚图 SO-8 IC式封装引脚图 TO-46金属罐形封装引脚图TO-220 塑料封装引脚图供电电压35V到-0.2V 输出电压6V至-1.0V 输出电流10mA指定工作温度范围LM35A -55 to +150LM35C, LM35CA -40 to +110LM35D 0 to +100封装形式与型号关系TO-46金属罐形封装引脚图 LM35H,LM35AH,LM35CH,LM35CAH,LM35DH TO-220 塑料封装引脚图 LM35DT TO-92封装引脚图 LM35CZ,LM35CAZ LM35DZ SO-8 IC式封装引脚图 LM35DM Electrical Characte

13、ristics电气特性(注 1, 6) Parameter 参数Conditions 条件LM35ALM35CAUnits (Max.)单位 Typical 典型Tested Limit 测试极限(注4)Design Limit设计极限(注5)Typical典型Tested Limit 测试极限(注4) Design Limit设计极限(注5) Accuracy 精度(注7 ) TA=+25 0.2 0.5 -0.2 0.5 - TA=10 0.3 -0.3 -1.0 TA=TMAX 0.4 1.0 -0.4 1.0 - TA=TMIN 0.4 1.0 -0.4 -1.5 Nonlinearity非线性(注8) TMINTATMAX 0.18 -0.35 0.15 -0.3 Sensor Gain传感器增益(Average Slope)平均斜率TMINTATMAX +10.0 +9.9, -+10.0 -+9.9 mV/ -+10.1 -+10.1 Load Regulation 负载调节(注3) 0IL1mA T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