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自然灾害及孕灾环境分析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6470786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0.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自然灾害及孕灾环境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辽宁省自然灾害及孕灾环境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辽宁省自然灾害及孕灾环境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辽宁省自然灾害及孕灾环境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辽宁省自然灾害及孕灾环境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自然灾害及孕灾环境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自然灾害及孕灾环境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自然灾害及孕灾环境分析(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摘要:辽宁省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本文对辽宁省的孕灾环境进行了调查,对辽宁省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针对我省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和目前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辽宁省;自然灾害;孕灾环境;对策- 2 -一、辽宁省的孕灾环境分析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地处东经11853至12546,北纬 3843至4326。西南与河北省临界,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东北与吉林省接壤,东南以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南临黄海、渤海与山

2、东半岛成犄角之势。(一)气候辽宁省位于欧亚大陆东岸,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中纬度西风带天气特色。由于地形、地势、距海洋远近的影响,省内各地气候互有差异,主要特色是:雨热同季,日照丰富,寒冷期长,春秋季短,东湿西干,平原风大。全年降水量在4501150毫米之间,由东向西减少;气温年平均在511之间,由南向北减低,中部平原略高于东西方山地;无霜期约125215天,沿海最长;年日照时数在23003000小时之间,西部最多;四季分明,各有特色。(二)地形地貌我省地势自北向南,由西东向中部倾斜。山地丘陵大致分列于东西两侧,约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中部为广阔的辽河平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东西部山

3、地丘陵一般海拔在500米左右,只有少数山峰在千米以上。中部的辽河平原由巨厚的冲积层构成。平原南部地势低洼,海拔均在50米左右;平原北部因下降幅度较小,且受第四纪松辽分水岭上升的影响,形成起伏平缓的漫岗丘陵。辽东半岛由于长期处于构造下沉,占全国海岸线长度的12%。岛屿岸线700公里,占全国岛屿岸线长的5%。大小岛屿计506个,占全国岛屿总数的8%。海岸类型由堆积岸和侵蚀岸两种。旅大周围的海岸为海蚀海岸。山海关至锦州一带和丹东至庄河一带危害及平直海岸,辽河口一带为三角洲海岸。我省邻海海底地貌以堆积型地貌为主。如辽河口附近有巨大的水下三角洲,辽东湾里有沙坝浅滩,其他海域均为小于50米的浅海平原。在河

4、流入海处分布着滨海平原,在省境西北延续分布着风积沙丘和沙丘覆盖的平原。岩溶(喀斯特)地貌在省内也有分布,重要分布在辽东和辽西的石灰岩地区,著名的谢家崴子大溶洞现已辟为旅游区。因此我省地貌类型比较繁多(见图1)。(三)地质与构造辽宁省地跨中朝准地台和天山兴蒙地槽褶皱系,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接受了大量的沉积物,经历了多次复杂的构造运动,并伴随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同时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1.地层:辽宁省地层发育较齐全,从太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太古界和早元古界的基底变质岩系广泛分布于辽东和辽西地区,上元古界和古生界分布在太子河流域、大凌河流域、复州湾一带,

5、中生界广泛分布于全区,第三系见于抚顺及沈北一带,而第四系冲积层则遍布于中部广大平原地区,它们分属华北地层区和天山兴安地层区,其中有些断代地层在我国占重要的地位。2.岩浆活动:辽宁省境内自太古代以来,曾有多次强烈的岩浆活动,并形成了各种类型的侵入岩和火山岩。辽西一带岩浆活动最为剧烈,中生代以喷出岩为主。辽东一带以各种酸性侵入岩为主。根据构造运动、接触关系及同位素年龄值,将省内岩浆活动时期可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晚古生代、三叠纪及侏罗-白垩纪等几个重要时期。3.大地构造分区:根据中国大地构造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及中国大地构造分区将辽宁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2个级、6个级、12个级、19个级、43个级构造

6、单元,我省境内大部分属中朝准地台区,仅北部边缘为天山兴蒙地槽褶皱区,两者以赤峰开原深断裂为界。4.深断裂:我省断裂构造发育,已知的深断裂有赤峰开原深断裂、承德北票深断裂、青龙锦西深断裂、浑河深断裂、太子河深断裂、双辽二界沟深断裂、青松岭三十家子深断裂、新民大洼深断裂、鸭绿江深断裂、金州深断裂、菊子河深断裂、碧流河深断裂等近30条,皆为岩石圈断裂和地壳断裂。我省深断裂可分为古崖州中朝准地台北缘断裂系、滨太平洋断裂系和北西向断裂系。其分布上具三大构造体(辽东、辽西及下辽河),四个方向(东西向、北东北北东向、南北向、北西向)的特征,构成了我省断裂构造的基本骨架。我省境内的中朝准地台北缘断裂系呈东西向

7、,可分南、北、中三个带分布。据地球物理资料,其浅源磁场信息干扰明显,深源磁场信息突出,下切深度大,浅部晚期构造干扰强,多为-级大地构造单元的分界。滨太平洋断裂系表现为北东、北北东向两个方向,北东向断裂深源磁场信息突出,浅源磁场信息较差,分布上位于我省中部及其两侧。北北东向则集中在辽河断陷区,浅源信息突出,浅层破坏强。北西向深断裂系分布集中呈带,波及范围宽,深浅源信息量变化不大,以深源为主,下切深度大,并贯通浅层断裂。(四)河流我省地处太平洋的西北岸,由于地形、气候的影响,省内河流分布众多,水系河网密布,水利资源丰富,主要水系有辽河、浑河、太子河、鸭绿江、大、小凌河等。全省大小河流有三百多条,有

8、名可查的221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0条,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45条,按河流径流的循环形式看,均为汇入干流后注入渤海和黄海的外流河。我省主要河流有(见图1):1、辽河:辽河是我省第一条大河,全长1390公里,流域面积21.9万平方公里,在我省境内部分长480公里,流域面积为6.92万平方公里。辽河上游有二源,即西辽河与东辽河,西辽河通常称为辽河的正源,源出大兴安岭的西南端;东辽河源出长白丘陵的萨哈岭。2、浑河、太子河:这两条河原是辽河最大的支流,后来在辽中六间房附近将外辽河堵截,使辽河与浑河水系分成两个独立入海河系。浑河发源于清原滚马岭,河长415公里,总流域面积1.

9、15万平方公里;太子河是浑河的一条最大支流,源出新宾县红石砬子山,河长413公里,总流域面积为1.39万平方公里。浑、太二河每年正常径流深度与辽河相当,均在50200毫米。3、鸭绿江:是我省第二大河,为中朝两国的天然国界。鸭绿江发源于中朝边境的白头山,自东北流向河南,历经吉林、辽宁两省,最后在东沟注入黄海,全长790公里,流域面积为6.19万平方公里。在我省境内部分河长为200公里,流域面积达1.66万平方公里。鸭绿江支流众多,干支流近直角相交。水系右侧全在我国境内,在我省内的支流有浑江、叆河、蒲石河等,其中浑江为鸭绿江最大的支流。鸭绿江上游段(临江以上)不在我省境内,其特点是坡陡流急、河谷狭

10、窄,谷宽仅50150米,两侧山坡森林茂密。临江至水丰为中游段,大部在我省境内,其坡度渐缓,河谷宽度增至2002000米,两岸山岳重迭,植被亦甚良好。水丰以下为下游段,均在我省境内,其两岸为丘陵区,河谷逐渐开阔。江水特点是碧绿、清澈,水中含泥沙很少,说明全流域水土保持良好。由于鸭绿江源于东北地区降雨量最丰沛的长白山脉,故河水非常丰富,加之流经多山地区,河谷狭窄,坡降大,全河总落差达2400米以上,因此水力资源特别丰富,著名的水丰电站就建在它的干流上,正常年径流深度为350550毫米。4、大、小凌河:大凌河是我省第三大河,发源于凌源县打鹿沟,全长397公里,流域面积为2.36巧平方公里,流经凌源、

11、喀左、朝阳、义县后,于锦县东南注入渤海。本流域主要支流有老虎山河、忙牛河及西河等。流域内山丘多属荒山秃岭,森林覆被率占11,根据锦县水文站资料,其平均含沙量15.4公斤立米,年输沙量3220万吨,是一条多沙河流,年径流量22亿立米。小凌河源于朝阳县明安喀麻山,河长206公里,流域面积为5480平方公里,流至锦州南注入渤海,流域内多属山丘区,水土流失也较严重。5、绕阳河:源于中阜新县查哈尔山,全长283公里,流域面积为9946平方公里,流经彰武、新民、黑山、辽中、台安、北镇、盘山等地,主要支流有苇塘河、二道河、东沙河、羊肠河、西沙河、黑鱼沟河等,下游与双台子河汇流,注入渤海。受当地气候影响,雨量

12、多集中在68月,因而在这段时间往往洪水泛滥成灾,严重威胁本区农业。绕阳河流域地处辽河平原西侧,医巫闾山脉之东,由西北向东南成扇形坡面,即低山区丘陵漫岗区冲击平原区。(五)植被由于长期以来不断地开垦、采伐和人工营造,省内几乎无原始植被。中部辽河平原绝大部分已开垦为农田,东西两侧低山丘陵地区的河谷阶他乃至平缓坡岗地也已大多辟为农田。目前残存的自然植被主要分布在东部丘陵山地,少量见于辽西山地以及辽河口一带的芦苇沼泽。按全国植被区划,辽宁植被跨占三个植被区:东部山地植被属温带针阔混交林区的南部,辽南和辽西的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的东北部,辽北植被属温带草原区南界的边缘地区。在植被区系上,辽宁省自然植

13、被又处于长白、华北、内蒙三大植被分布区的交叉地带,因此,辽宁自然植被又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混杂性,各植被区的代表种常可以相互渗透,交错分布,在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内有暖温带种类,如麻栎、栓皮栎、栎、辽东栎、花木兰、早锦带花等。而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中出现温带种类,如核桃楸、水曲柳、黄波萝、紫椴、糠椴、色木、山杨、黑桦、怀槐等。在温带草原区域中的木本建群种多属于华北植物区系成分,如元宝械、辽东栎、蒙椴、荆条等。植被分布过渡性的另一特点是亚热带植物成分渗透到本省的温带和暖温带森林植被中,如在辽宁东部山地,有刺楸、八角枫、天女木兰、玉玲花、白檀山矾、五味子、三种猕猴桃。在辽南地区分布的亚热带植物种类更

14、多,除上述种类外,还有海州常山、山紫珠、三桠钩樟等。另外,在辽南地区有赤松、赤杨、朝鲜越桔、东北绣线菊、槭叶草等分布,说明与日本、朝鲜植物区系也有密切联系。(六)土壤就全国土壤分布区来说,辽宁土壤分布主要跨两个地带性土类分布区,即东部棕色森林土类土壤区及西部褐色土类土壤区。本区北部与黑土分布区相毗邻,东北部与山地暗棕色森林土相交错接壤,西部则与华北、内蒙褐土区相连接。除地带性土壤如棕色森林土、褐色土及小面积的暗棕色森林土外,省内的非地带性土壤有广泛分布于平原和河谷阶地的各种类型草甸土,滨海地区和内陆局部地区的盐渍土,以及辽河下游三角洲和平原低洼地的沼泽土等。在上述各类土壤中,棕色森林土、草甸土

15、及褐土是我省的主要农业土壤,由于开垦较早,耕种影响较深,大多已失去自然土壤的原有面貌,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减少,色泽变浅,如棕色森林土或草甸棕壤经过长期耕种,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大致只及自然土壤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土壤有机质的碳、氮组成也有很大不同,这一类土壤过去曾称为棕黄土(耕种棕壤),现仍列为棕壤或草甸棕壤亚类。辽河平原的大面积草甸土及部分草甸棕壤,近十余年来已大部分开辟力水田。在积水耕种影响下,也将迅速改变其原有的土壤属性。二、辽宁省主要的自然灾害(一)辽宁省的洪涝灾害辽宁省洪涝灾害发生比较频繁,是我省危害最大的气象灾害。据统计,辽宁省在建国后的40年中,水灾累计造成13324人死亡,平均

16、每年死亡333人,累计倒塌房屋80.8万间,平均每年2.02万间,累计受灾农作物面积581.17万hm2,平均每年受灾农作物面积14.53万hm2,占耕地的4.2%,累计成灾农作物面积403.84万hm2,平均每年成灾农作物面积10.10万hm2,占耕地的2.9%(见表1)。40年中受灾面积最大的年份是1985年,全省洪涝面积83.8万hm2,占全省易涝耕地面积的83%,全省直接经济损失47.1亿元。随着经济增长,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更加严重,如1995年辽宁省特大洪水,全省直接经济损失344亿元,占辽宁省当年国民生产总值10%以上。表1 1951-1990年不同时段辽宁省水灾灾情统计从洪涝灾害的季节分布来看,绝大多数洪涝灾害都发生在夏季,19491985年达179次,占总数的92.3%。春季和秋季出现洪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