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6469873 上传时间:2024-02-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1、读一读坍塌 废墟 诠释 震撼 生死攸关2、你能用这些词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吗?3、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

2、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板书:最后的姿势)【设计意图:这几个词为书后第二题要求理解的词,在此我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巩固了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好的过渡到了这节课的教学。】二、细读句子,分层品悟(一)关注细节,感受人物品质 打开课文,自读课文第27小节,用笔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划出的句子默默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1学生自读课文 2集体交流句子,相机出示: (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 (2)他意识到快

3、(3)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学生。 3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关注细节,感受谭老师的品格。人物的言: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是一心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不光是言语教育还重视行动教育的老师。师生对话,体会谭老师关心学生、沉着镇定。指导学生朗读。人物的行:“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找出句中的三个动词。(“拉”、“撑”、“护”)师边范读句子边演示动作,由此,你想到了我们平时做的哪个游戏?(老鹰捉小鸡)指导朗读,从中你

4、感受到什么?(谭老师在危难时刻一心为学生着想,舍身救人,很好地履行了一个教师的职责。)(二)感受环境,凸显人物。1谭老师为什么要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呢?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况呢?再次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文中描写地震的句子。2、交流,出示:天空阴沉沉的。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3学生自读品位,集体交流 (真实,更反映情况的危急,同时反映谭老师的镇定) 师:可见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也起着衬托作用,十分有必要,更能反映谭老师的品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组读环境

5、描写句子,一组读描写谭老师的句子。) 4分角色朗读 师:地动山摇,破裂的钻块、水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已深深地被埋在废墟中,当人们在营救过程中又感受到怎样的一幕呢?(三)评价人物,定格永恒 学生浏览课文810小节,文中写了三个人物的语言,分别是怎样说的? 1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地震时,眼看身上。” (3)“如果希望留给学生。” 2学生默读文章句子,思考:从句子中你又能体会什么? 出示句子:“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找出文中和这一句照应的一节,读一读。(“谭老师立即

6、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谭老师牺牲时的姿势有改变吗?不同的是什么?(没有改变,不同的是后脑深凹、血肉模糊。)但他还“死死地”护着,从中体会到什么?(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指导朗读。获救的学生回忆说?(引读第9自然段。)(这一扑说明了这一扑说明这一扑又说明)从“飞身”一词体会到什么?(谭老师面对危难,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把死亡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一位老师说?(引读第10自然段。)3、课文引用了三个人的话语,有什么作用吗?(体会侧面烘托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4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同学们,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写出谭老师的伟大品质,在

7、学生眼中,谭老师的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老师眼中,他是最疼爱学生的人,从教26年来谭老师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他在校园中哪怕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原因是生怕学生们在玩耍中受伤,然而这一切再也看不到了,留在老师和同学们脑中却是这 5、出示:张开双臂姿势 这样最后的姿势,这样的姿势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你知道其中的目的吗?(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谭老师的一切行为,如果将这一切行为都化成一个字的话,那是一个什么字?(爱 勇)如果把他那张开双臂的姿势定格为最后的姿势的话,我们还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姿势?(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

8、姿势) 6、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呀,多么充满爱的姿势,让我们一切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势齐读句子 7、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有人们这样赞颂 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谭千秋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脑中,他的英雄事迹将载入史册,在事后有位老师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师生配乐朗读我该想到)2、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谭老师说些什么?三、布置作业:课后搜集几个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交流。设计意图教学这篇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一点一滴细心体味,感悟课文中孕育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引领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体悟谭老师深沉博大的师爱

9、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从而受到心灵的荡涤,真切感受“忠于职守、大爱无疆”的内涵,深刻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另外,使学生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反思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能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 整节课,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

10、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比如:我在教学“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找出其中动词,然后演示这个动作,让学生说说你想到了哪个游戏,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平时简简单单的游戏,句中简简洁洁的动词中,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气阴沉沉的”让学生反复阅读,感受环境

11、描写既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动着对谈老师的深深敬意。这节课的主要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个性朗读的机会太少,没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是遗憾。其实,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点评小海镇中心

12、小学 肖伟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茅老师在教学时,紧紧抓住“这真是一位 的好老师”来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课文中对谭老师语言动作的描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最后的姿势出现了几次。通过三次姿势,来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悟人物的内在品格。“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

13、形象。在教学课文时,不仅仅注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还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如在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地震到来时的危急场面“忽然,课桌摇晃起来!地震!四处环境的描写时,通过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读,一层层的读,在读中找到写作的规律,使学生每一次读后的感受都不一样,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边读边想象此时的场景,或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既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也对学生进行了理性的引导,使学生明白写环境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写。通过其他人的话语,来衬托出谭老师的可贵精神,是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结合前面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内容进行研究,谭老师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那谭老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为国家,为他人。最后总结时几个排比句的诵读: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齐读(最后的姿势:张开)。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齐读()。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齐读()使课堂达到了一个高潮。这堂课老师在教学中一直扶着学生走,还是导得太多;如果在课堂中配上悲伤的音乐,凄惨的画面,那在朗读时会更容易调动情感,读好句子。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