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注解======删节整理随记_国学吧贴吧.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6461970 上传时间:2024-02-1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6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全文注解======删节整理随记_国学吧贴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论语》全文注解======删节整理随记_国学吧贴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论语》全文注解======删节整理随记_国学吧贴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论语》全文注解======删节整理随记_国学吧贴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论语》全文注解======删节整理随记_国学吧贴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全文注解======删节整理随记_国学吧贴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全文注解======删节整理随记_国学吧贴吧.doc(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全文注解=删节整理随记_国学吧贴吧1楼 一楼供养该供养的。 本学记,仅供参考,其注其解其读,供参而考之,习而究之,研而习之。愿各位得一完整的一头大象,故云雨以执一尾供养各位。 2楼 论语删节整理随记之引言 先圣智慧,今之时习。轰轰烈烈,拳拳于心。归演华夏,砼砼贯耳。时下诸方,语解万端。莫衷一是,良莠万类。实心之至,不可妄言。孰是孰非,各各浅深,尽展雄才,广显大略。方寸尽览,实乃便宜,非古人比。亦因如是,甚为堪忧。论解途殊,益害自别。后世冥明,无尽岁月。更猛往往,一喜一悲。浸润多方,唯是诚敬。时见贤俊,如遇甘露,甚喜殊风,亦蹈亦舞。然,入海算沙,执耳为象,演途无数。后后生生,茫然投医。厚厚归

2、心,民民何亲?恐陷险地,难返殊途。唯生一心,删节理肃。网尘内外,贤善之章,呈辞于后。愿,达友光明,了朋智彰。扬阐圣言,大方百放,无羁千关。各各安立,一心不乱。海角扬帆天作岸,云头开路人为船。 尘网之间,俊贤朗朗,游阅泰鸿,巨藻瀛章,自古至今,诚未全览,识之凤毛,贤章古来,朱子巨手,后世贤才,今之妙笔,添景增花,实难取舍。然,人心由散,偏章废句,遍满其间,巩学入误,不得真要,故作此呈,愿随圣境,入真谛道,法古育人,自贯古今,今未归念,自为古人,学而时习,自他两便。 全文节删理肃之于孔门弟子、台湾南怀瑾老先生,以及网络中不留名且无版权之真弟子之贤文为线条,本扎抄以蕅大师之注解为筋血,结合本人学习结

3、果,整理于后,以供养各位同学,汇报于各位前辈,仁者、智者,以期斧正,存后人之心,留先人之心,化将来之尘,扬先宗之德,返今未两冥,归心于学,回觉于尘,承智念祖,传慧育人。大之以华夏,照光以环尘,继绝学于当下,传明德于未来。正所谓思想,归实在之光明。惟,慎终追远,尊师爱亲,敬人和事,诚心时习,信愿亲民,格物修身。惟,学而时习,达行四方。惟,学而时习,天伦一乐,纲常可整。惟,学而时习,欲欲可扼,妄妄可灭,交征即止,危势即绝。学而时习,成身以人,放心回魂,和家昌国、礼人乐尘。愿,学而时习,六和以敬,和光同尘。 远思扬祖德,近思愆父心; 下思造家福,上思报国恩; 外思济人忧,内思闲己冥。 天道无亲,常与

4、善人。博学审问畅五伦,慎思明辩绝二心。学问思辩行弗措,习勤诚劳知遭拓。撷以此,弱必强,愚必明。在此谢过本文所采用过的所有贤圣君子,本文存此,无任何权属限制,一切礼敬尽归古圣先师,当代贤人,无名君子。本文仅供参考,凡取者另行别说,因果自负。愿受者吉祥如意! 第01章 学而第一 学而第一 0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经解】 此章以学字,为宗主取时习二字,为旨趣。以悦字为血脉。朋来,及人不知,皆是时习之时。乐,及不愠,皆是说之血脉无间断处。盖人人本有灵觉之性,本无物累,本无不说。由其迷此本体,生出许多恐惧忧患。今学,即是始觉之智,念念觉于本

5、觉。无不觉时,故名时习。无时不觉,斯无时不说矣。此觉原是人所同然,故朋来而乐。此觉原无人我对待,故不知不愠。夫能历朋来,人不知之时,而无不习,无不说者斯为君子之学。若以知不知二其心,岂孔子之所谓学哉。 或问学者觉也。但觉悟心性。不求之事物。有济乎?曰,圆觉之人。知天下一切事物皆吾心也。一事未治,一物未安,则是吾心未治未安也。治之安之。悦可知矣。故大学言致知在格物。又言物格而后知至。学,是致知。时习之,则格物之功也。安有弃物蹈空之弊乎。弃物蹈空,非觉者也。格物之本,即是修身。故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身果修,多身化之。故朋自远方来,与人同乐。有未化者,是吾心之诚未至也。君子即易所谓大人

6、。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人有责,位虽不同,其有事则同也。故曰不亦君子乎。 【参考注释】 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 学:学、觉。觉,觉悟之义。学为因,觉为果。 时习:时:时时,处处;习:实践、实行、身体力行。 之:代指一切入目之事理物相。 而:精勤耕耘之义。 说:悦。悦:高兴之故,而有言说之词,且说之不尽,正所谓:言为知己者说。夫子见当时有众多人的学习时机与社会大时代的机缘成熟,故高兴无限,因而喜悦而说。 友:志同道和之人谓之友;友通有(较多版本此处为有)。 朋:同门师兄弟或师姐妹谓之朋,即同学,广演为天下志同道和者皆为友朋。 远方:即遥远(门

7、外即是遥远处)的他方。 来:为何而来?来做何事?换言之:来的目的何在? 人:自己之外的一切人。 愠:不高兴、发怒;抱怨等诸义。 君子:德行高尚也;高风亮节、知礼识数之义。 【参考译文】 夫子说:“学世间道德礼义,以仁慈博爱之心,于一切时一切处学而觉悟,躬身而行,落实在自己的一切生活行为中,胸怀家国天下之志,难道不会自觉觉他,充满喜悦的为人演为人说吗? 当学有所成,觉而能行,行而有果时,四面八方的各路高友俊朋前来参学,共同交流,从而达到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把孝、悌、忠、信、礼、廉、耻的德行广演于世,能让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乐己乐人的太平盛世,不是同样很高兴的事吗! 当自己成就了学问

8、、圆满了自己的德行,不为人所知晓,却能以平常心待之,不怒不怨,进一步成就自己的修养、成就德性,做到为人轨范具足的楷模,岂不是君子所要达到的境界吗?” 【参考解读】 求知求慧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好一个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现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所谓知识爆炸,读书囫囵吞枣犹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结友工于算计;追名逐利,怀才不遇怨天尤人。古典风范荡然无存,现代焦虑油然而生。你我扪心自问:还有儒雅的君子风度吗?还有几多衷心的喜悦几多无猜的欢乐呢? 本章文字就一字学,学而用于时时处处,用于方方面面,学其长拒其短,学扬善抑恶,无论学什么都需要的是一颗纯正的心,学制造枪

9、炮是为了维护一方平安,而不是首先想到的是用来攻击别方,学礼义道德是要求自己,不是照见他人,时时警醒自己,即是有学有觉,时习如人这血液长流不断,才能常存活力,学而时习之,觉而时习之,学是因,觉为果,只学之,无觉之,有因无果,是谓白学,学得来害人又害己,最多能有一番大空话而已。故于后之人问孝于夫子,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不能把孝落实在自己的奉事之中,这个孝是不孝,即是把孝学成了不孝。学的一切只一“之”字涵尽全部应学之理之事,当真明白,所学无非是八德大演,修齐治平。故于学而时习之友朋处,不怒不愠时,成就于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成就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净心以学,何来怨天,何有人恨,何有不平,通通化于一颗感

10、恩的心,故应学而时习之,世间唯学而时习之入不二法门。 2009-7-28 16:58 回复 步云播雨 59位粉丝 4楼 0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经解】 为仁。正是为人。不仁。便不可为人矣。作乱之本。由于好犯上。犯上之本。由于不孝弟。不孝弟。由于甘心为禽兽。若不肯做衣冠禽兽。必孝弟以为人。为人。即仁义礼智自皆具足。故孝弟。是仁义礼智之本。盖孝弟。是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万事万物之本源也。 论性则仁为孝弟之本。论修则孝弟为为仁之本。天下大乱之原。自不孝不弟始。孝弟则仁慈兴而乱机息矣。然则兴孝弟之

11、道奈何。曰。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不孝不弟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乱所由生也。孝弟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治所由生也。孝经云。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至仁莫如佛。佛之发大誓愿。普度众生。以众生皆过去之父母六亲也。孝弟之至。报恩之大。无过是矣。 【参考注释】 有子:姓有名若是,夫子的学生。 其:代称“一个人”。 为:做、成为等义趣。 孝弟: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之总表。 孝:孝敬、孝养;养,养身养心二义。 悌:兄友弟躬或兄弟和顺之义。 忠:忠实、忠心;忠,於心内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前不后之义。 信:诚信也。诚,不生自己任何一念谓之诚。信,不妄言於人,不进非人之言

12、,人非之言及耳即灭之义。 礼:知规识矩,明白能行之於人事物之和顺环境即明了待人接物之深刻道理及实际行为之义。 义:道义。道者,生命本源之所在。义者,理事之实在处。 廉:大公无私、不谋私利、不存私心也者;廉洁自律奉公守法也。 耻:羞耻、耻辱之心。 鲜(xian)者:少也,少见也(很少出现)也。 好:偏好、喜欢、做、干之义。 犯:触犯、冒犯诸义。 作:以实现个人目的的不讲道义的做(此处)。 上:上级、长辈、上司诸义。 君子:道德修养高尚之人。 务:专心、脚踏实之义。 本:根本、原本、基础诸义。 仁:仁慈博爱之心。仁者即具慈悲心之人。 【参考译文】 有若说:“假若一个人能时时处处事事表现出孝、悌、忠

13、、信、礼、义、廉、耻之风尚,但却喜欢触怒冒犯比自己地位(辈份)高的人,是很少见的事。不喜欢冒犯上级或尊长之人,而偏爱干出捣乱国家法度及企事业、家庭、社会团体规定制度和乡规民约,乃至发起造反、谋取统治权利之人,是不可能有的事(从来没有的事)。一个道德行为高尚的人至心努力于根本的做人原则,树立了牢固的德性修养准则,那麼社会风气就会随之而改变,诞生出尊重自然法则的重礼法之数的现象从而风行於世。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道理与行为规范,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仁慈博爱之心的根本所在啊!” 【参考解读】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道的根本。这实际上就是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14、,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简言之,只有做到了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能做到爱他人。相反,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敬爱的人,是不能敬爱别人的。所以,在儒家学说中,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孝顺,对兄长是否尊敬这绝不是一个个人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问题。 当然,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血缘关系作为社会纽带的作用日益减弱,孝弟与否的问题似乎也逐渐从社会退入家庭,从“法”的领域退入“道德”的领域。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制度的实行,很多家庭已无所谓兄弟姊妹,也就无所谓“弟”(尊敬兄长)的问题和观念了。 这又是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呢? 一个人是否具有孝悌之心,不是表面功夫,真修身之人一眼便知真伪,正所谓“巧言令色足恭”亦不能掩盖其无仁慈之心。人之本,无外孝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