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贫富组群大学生问题比照及对策探析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0KB
约21页
文档ID:556460682
贫富组群大学生问题比照及对策探析_第1页
1/21

贫富组群大学生问题比照及对策探析笔者依据 1100 余份大学生情况调查资料 , 对不同组群大学生所做的数据分析显示 : 当下社会分层带来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激烈碰撞 , 在贫富组群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贫困组群与富裕组群大学生比照 , 其思想意识与行为模式表现的差别性 , 现存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 , 促使高校必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方面下工夫一、贫困大学生组群基本生存特征及心理成因分析( 一) 贫困大学生的基本生存条件呈现以下特征 :1. 生活状态特征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水平较低据调查显示, 家庭能够全部提供学费的仅占同类比重的 22.02%, 有 51.99%的接受亲朋部分资助 , 有 46.21%的涉及借贷 , 有 48.38%的需要勤工助学 , 有29.6%的在接受社会资助 ; 家庭能够全部提供生活费的仅占同类比重的 19.86%, 有 35.74%的学生接受亲朋部分资助 , 有 61.37%的有勤工助学经历 , 有 36.82%的学生接受社会资助 ; 学期总消费1000 元以下的占 20.58%,1000 ~2000 元的占 54.15%,2000 ~3000元的占 15.61%,3000 ~4000 元的占 5.42%,4000 ~5000 元的占2.53%,5000 元以上的仅占 0.36%。

平均每月各种消费总额在200~400 元之间 , 这在当今高校生活水平中 , 仅能满足基本生存需求 , 远低于其他组群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依靠勤工俭学、求亲靠友、社会资助完成学业 生活的艰辛使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其他组群学生深刻、敏感2. 学习状态特征贫困生一般能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 学习勤奋、刻苦如调查中在问到“面对家庭现状”选择“立志改变”的占98.19%, 高于富裕组群 10 个百分点 ; “如果家庭贫困”选择“发奋图强”的占 80.51%, 高于富裕组群 17.72 个百分点 ; “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影响”选择“正面影响、励志奋进”的 19.49%, 高于富裕组群 14.84 个百分点 ; 在问到“压力在您学习生活中的影响”选择“压力是学习动力”的占 32.49%, 高于富裕组群 11.56个百分点 ; “业余 1 时间”选择“学习”的占 48.38%, 高于富裕组群 18.15 个百分点 ; “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选择“独自应付”的占 23.83%, 高于富裕组群 14,53 个百分点 ; “创建和谐向上校园”选择“十分重要”的 81.23%, 高于富裕组群 18.44 个百分点。

3. 心理健康状态特征过重的心理压力促使贫困学生滋生较多的心理困惑和情绪冲突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 , 自尊、自卑的双重性格一般贫困大学生行为表现多是积极向上、不甘落后 , 具有坚强毅力和拼搏奋斗精神如调查中显示贫困生中学习成绩良好和优秀的比例占 69.31%, 高于富裕组群 11.17 个百分点但相对的是他们对生存环境的适应与应对能力较差 , 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大多会敏感猜疑、摇摆不定调查中问到“您在公共或重大场合讲话会怎样”选择“讲不出话、词不达意”的分别占 8.66%、9.75%, 高于富裕组群 4.01 、5.1 个百分点贫困生内心矛盾的激烈冲突形成外在自尊表象与内在自卑潜质的心理特征 , 使他们的自尊感越强 , 卑怯心就越重 , 具有自尊又自卑的双重性格第二 , 难以化解的逆反心理及反叛行为 一般说来 , 贫困大学生往往把个体的“生活窘迫”归咎于社会学校教育或管理 , 容易使贫困组群的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如误解同学、 教师和社会的关心 , 有意识违背校纪校规 , 发泄胸中的不满情绪 如调查中问到“你对来自他人的伤害”选择“报复”的占 7.58%; 在个案调研中也发现部分贫困生拒绝接受“教职工党员献爱心捐助活动”资助 , 认为接受这样的资助让他们“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 “不如免除全部学费” , 其内心的敏感、 脆弱以偏激的行为表现出来 , “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例证。

第三 , 生活重压下的自信力减弱 学业、生存的重压 , 使贫困生有通过努力尽快改变生存状态的强烈愿望 , 但民期的自我压抑、沮丧导致过度持续的焦虑和抑郁 , 而过度焦虑和抑郁又反过来影响其学习和正常生活如调查中问到“你觉得自信吗 ?”选择“自信和很自信”的占 40.79%, 低于富裕组群 24.32 个百分点 , 而选择“不太自信和不自信”的占 57.76%, 高于富裕组群 22.88 个百分点生活重压下的自信力减弱 , 是贫困学生组群性格上的一个明显特征第四 , 对就业前途的迷茫、惶恐目前 , 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据最新报道 : 河南省通报的 2009 年统一考录公务员确认情况是 : 计划录用 2047 人, 报名 107966 人 , 报名与计划录用人数之比为 52.7:1 其中 , 省直单位竞争最为激烈,146 人争夺一个岗位 [1] 贫困大学生肩负着家人较高的期望 ,然而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继续求学深造所需要的高昂成本 , 使他们举步维艰如调查中问到“排序前 i 位的心理压力”选择“就业前途”的高达 74.01%, 位列第一 ; “择、业观念”选择“先就业 , 后择业 , 再创业”的占 62.45%, 高于富裕组群 27.57%;“您的择业问题准做主”选择“自己”的 82.31%, 高于富裕组群 28.82 个百分点。

就业困惑形成的迷茫心态是贫困大学生较为普遍的心理负担之一第五 , 急功近利的心理误区贫困组群大学生对来之不易的深造机会倍加珍惜父母辛苦劳作、省吃俭用的供养 , 亲朋邻里无私的帮助 , 兄弟姐妹的接济 , 国家助学贷款必须偿还的现实 , 会使他们急于找到待遇优厚的工作岗位如调查中问到“就业意向”选择“公务员、科教等事业机关”的高达 57.04%;“择业时霞点考虑的因素”选择“发展前景”的占 50.9%, 高于富裕组群 13.69 个百分点而激烈竞争的现实往往使他们产生人生挫败感调查结果表明 , 问到“目前情绪状态”选择“郁闷、 烦躁、无聊”等不正常情绪的学生占 26.72%, 比例高达四分之一以上 ; “在校最大的难题和挫折”选择“没有目标”的占 37.18%, 比例高达二分之一以上 ; “压力在学习生活中的影响”选择“压力影响情绪、压力会无心学习”的学生占 63.18%, 比例接近三分之二 ; “心理健康状况”选择“一般、有些问题”的占 21.3%, 比例高达五分之一以上由此反映出该组群 学生急功近利的心理误区 二) 贫困大学生组群异常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1. 客观外在因素家庭贫困是贫困大学生产生异常心理的直接原因。

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家庭多以务农为生 , 家庭收入很难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来自城镇的贫困大学生家庭多是低收入或下岗待业家庭 调查结果显示 : 贫困大学生中多子女家庭比较普遍 , 非独生子女家庭高达 95%,多子女上学 , 家庭经济不堪重负因灾、病、家庭变故等致贫的家庭一般都负债累累 ; 调查显示贫困生组群中学费和生活等必须费用来自家庭供给的仅占 22.02%和 19.86%, 这就意味着近 80%的学生要靠勤工俭学、亲朋帮扶、社会资助和借贷来完成学业2. 主观个人因素社会分层固然是贫困大学生产生异常心理的重要原因, 然而追逐物质利益、 积累个人财富和贪图功利价值观念正在成为现实社会广为接受和认可价值观念 这才是贫困大学生产生异常心理的主观条件贫困大学生跨人大学之门 , 客观决定了他们还很难自我调适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复杂问题 他们不愿接受同学之间物质生活条件和理想憧憬的反差 , 多以固守的自尊与倔强发泄精神层面的郁闷 , 以亥 0 苦、坚韧来展示学业才能 , 期许满足除物质以外的内心成就感但也有部分贫困生圃于贫困、羞于贫困、甘于贫困 , 或一味依赖家庭或社会的资助 , 或自闭独处、消极颓废这些都是引发贫困大学生进入“精神贫困”泥淖的主观因素。

3. 对贫困大学生组群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在我国 , 长期的重知识传授、 轻素质养成的缺陷 , 加上媒体极力夸张的“高考状元、名校骄子”的“前景放大宣传” , 稀释着学生的心理营养储备 , 使得贫困大学生们局促不安或措手不及 , 形成对贫困大学生组群思想政治教育的软肋学校德育在内容、方法、手段方面 , 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新情况 , 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 [2](P186), 德育环境与时代脉搏的不相契合 , 对贫困生缺乏分层次的针对性关怀和一系列科学理念的引导 , 是导致贫困生对学校“信任度低”或“心理行为抵触”等不良心理、 行为问题的外在因素二、富裕大学生组群基本生存特征及问题成因分析( 一) 家庭富裕的大学生基本生存条件呈现以下特征 :1. 生活状态特征调查结果表明 , 富裕大学生群体中学费、生活费这两项消费全部由家庭提供的分别占 86.04%、79.07%, 接受亲朋资助的分别占 11.63%、11.63%, 勤工助学的占 4.65%、9.3%, 接受社会资助的占 6.9%这里接受亲朋赞助多是“锦上添花”或“礼尚往来”之举 , 与贫困大学生依靠亲友的“雪中送炭”接济不可同日而语而勤工助学带有表达个人自立自强愿望或更大限度消费的性质, 与贫困生因学习、 生活困窘的勤工俭学大相径庭。

调查显示 ,富裕大学生组群选择“希望改变自己外貌”的占 13.95%, 高于贫困生 13.23 个百分点 ; 选择“心理压力来自恋爱”的占 23.26%,高于贫困生 17.12 个百分点 ; “在校最大经费支出”选择“穿着、娱乐、恋爱”的分别占 25.58%、20.93%、9.3%, 高于贫困生17.28 、16.6 、7.86 个百分点 ; 而选择“学习、饮食”的则分别低于贫困生 14.21 、14.14 个百分点 ; 富裕大学生组群生活学期总消费 1000 元以下的占 2.33%,1000 ~2000 元的占 23.26%,2000 ~ 3000 元的占 13.95%,3000 ~ 4000 元的占 27.91%,4000 ~ 5000 元的占 13.95%,5000 元以上的占 18.6%平均每月各种消费总额在500~1000 元以上 , 是贫困生的 2~3 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