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探讨.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6459835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0.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探讨.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探讨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普遍问题。如何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如何顺利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将成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对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概况、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有效运行模式的思考与建议。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模式一、我国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概况(一)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模式。我国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过程中,提出了不少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新模式,如北京师范大学提出的“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即大学一年级开展成才教育指导,二年级实施素质指导,三年级进行择业观指导,四年级着重就业政策

2、和技巧指导;安徽工业大学提出了“三向教育”模式,即入学时的专业方向教育,在校时的形势导向教育,毕业时的择业去向教育等,这些新模式的产生,受到了良好的指导效果。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就业管理为指导思想,以人职匹配理论为指导理论,指导对象主要是大学毕业生,内容上以政策宣传、求职技巧介绍为主的现行模式。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发展生涯辅导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全过程渗透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全程指导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式从理论探讨上得到普遍认同,而且以不同程度和方式在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实践中得到发展应用。

3、(二)当前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分析。我们可以考虑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效果的观察点是:参与职业生涯教育的学生人数,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评价和短期效果就业率、长期效果的就业质量跟踪研究(学生再评价,用人单位评价)。从学生收益面来看,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接受了不同程度的职业生涯教育,对在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状况较好的学校就读的学生而言,有部分学生接受了服务、咨询形式的个体指导;部分学生还学习了生涯规划方法,接受了心理测试手段的自我评价。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价看,职业生涯规划普遍得到了学生一定程度的认可,尤其是信息服务方面和生涯辅导方面;同时存在的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现在的职业生涯规划还不能满足大

4、学生择业和发展的需要。从就业率完成的情况看,大部分毕业生能顺利就业。1996到2005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保持在70以上,可达到本科教学平谷指标体系中的80的A级标准。毕业生质量跟踪研究是评价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效果的一个重要的观测点。目前我国高校已经建立起本科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获得了大量的毕业生反馈信息。一般来说,反馈的毕业生质量的高低是和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效果成正比关系。(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1.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条件配备较完善,但仍需要加强队伍建设。低龄化、从业时间短是职业生涯教育教师队伍的主要特点之一,这对职业生涯教育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既是一项神圣

5、的事业,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门学问和艺术。但目前一些高校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在工作中还存在着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现在,许多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多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职业生涯规划人员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职业生涯规划应有的效果。据了解,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办公室和职业生涯规划办公室都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工作主要是停留于毕业生生源统计、档案整理核查、户口和档案派发、就业率统计等层面上,专业化水平不高,指导人员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知识,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2

6、.就业指导的方式和手段过于单一。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较为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或者请几名优秀毕业生做经验交流,而缺乏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目前,虽然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但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并没有多大用途,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与沟通;不少学生还认为学校的课程“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等,同时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职业生涯教育方式与内容较为广泛,但需要在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等方面不断完善与强化。职业心理测评以及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在高校开设得还不是很广泛,导致学生对自己职

7、业生涯的规划情况并不是很理想,大多数学生只是有大致的规划,少数学生甚至没有任何规划。3.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沿袭计划经济模式的惯性较大。一些高校的工作仍浮于表面,过于简单,处在被动应付和“临阵磨枪”阶段,主要表现为“季节性快餐”,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对其进行信息服务、政策解说、法律咨询、组织招聘活动、开设就业指导课、应聘技巧指导和毕业思想教育等。二、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效运行模式的思考与建议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严重影响了职业生涯教育的效果,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需要重新审视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构建一个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

8、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模式。(一)开展全过程渗透的职业生涯教育服务。以往的就业指导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有应届毕业生才需要指导,其他年级的学生没有必要进行这项工作。就业指导变成了针对应届毕业生的“突击式”、“运动式”的集中教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一个大学生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才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结构、组织能力等各方面的不足时,已来不及了,只能“望洋兴叹”。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全过程职业生涯教育,即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通过选修课、专家报告会、就业服务信息网和日常咨询等方式对全校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

9、业技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全过程渗透的职业生涯教育服务在强调“全过程”的同时,更强调“渗透”。具体而言,这种“渗透”应该是针对大学生的个人特征与社会需要,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期达到职业适应性而进行的自觉、自主、有科学根据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教育不仅仅只是针对毕业生的阶段性指导,还应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和活动的全过程,渗透到大学生自身生活的全过程。高校在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上、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中、在学生工作中,都要

10、为学生就业指导提供有效的服务和帮助,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职业生涯教育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二)加强职业生涯教育队伍的专业化,提高指导质量。从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来看,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一支具有较强专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指导队伍。在美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中心主任一般具有辅导学、咨询学、高等教育学硕士或博士学位;职业生涯教育顾问负责学生心理测试、能力评估、求职咨询等工作,一般应具有心理学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其他人员也需获得过学士学位,并且所有的职业生涯教育人员要有培训资格证书,经过考试达标后才能上岗。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生涯教育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在我国高校,

11、职业生涯指导主要依托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和一些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党政干部,普遍缺乏专职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不仅专业人才较少,从业者的素质也参差不齐,高学历者很少。由于职业生涯指导队伍数量不足和专业化水平不高,对学生的指导只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无论是内容还是深度都很有限。很多大学生接受不到专业的个别咨询和指导。所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显得日益重要。(三)不断创新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及形式。完善、丰富职业生涯教育要注意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结合。阶段性是指毕业前的集中指导,连续性是指针对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特点提供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指导。在保证职业生涯教育内容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在表现形式上活泼新颖、推陈出新,以利于大多数学生接受,比如举办“模拟招聘会”等。职业生涯教育源于外国,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如利物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形成了从如何认识自己、树立择业观到确定单位以及离开学校后如何得到帮助的系统化辅导内容,辅导形式新颖活泼,有贯穿学生就业全过程的讲座、就业咨询(包括招聘程序、对面试的辅导、短时间的面试建议,心理测试等),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培训课程等;美、加两国的就业指导则普遍设有求职门诊服务,帮助学生确定求职意向和进行技能评估。我国高校应结合我国实际引入就业指导和人才测评体系,使职业生涯教育与国际接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