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6445763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光曲》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月光曲》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月光曲》教学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月光曲》教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光曲》教学案例.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月光曲教学案例科目:语文教学对象:六年级课时:第一课时提供者:陈雁琴单位:武宣县东乡镇中心校分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6课月光曲,是本册第八单元第二篇精读教学教材,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谱写、传说、幽静、纯熟、陶醉等词语的意思。能力目标: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能分辨事物和联想。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预习得还算比较充分,上篇课文对“知音”一次的了解,为理解贝多芬为穷兄妹演奏打下了基础。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第9自然段,分清楚现实和联想。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

3、本课在教学的设计上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上教师的引导,音乐的熏陶,画面的感官作用,使学生带着兴趣理解课文。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1、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新课前,我应用情景教学,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让学生明确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演奏,人民对他十分爱戴和敬仰。创设出浓郁的情景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景,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暗示了课文的内容中心,引出课题。欣赏音乐播放月光曲录音,让学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

4、诱发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初读课文时,听课文配乐朗读。思考:课文主要讲的什么事?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课文录音的播放,把学生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三、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学生回答问题,朗读字词。落实字词教学四、学习课文1、齐读第一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学习课文的第一节,学习本节时,重点理解“谱写”一词,及本节的主要意思。学习课文第一节后,点出最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总的介绍)思考并讨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开个好头,引出下文。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其它段落,找出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描绘了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多读几遍,想象描绘的景象。(第九自然段)3、画出

5、描写皮鞋匠联想的句子。学生思考问题,动手画出相关语句。本篇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而文章并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而这一内容文章是通过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为此,我让学生勾画出皮鞋匠听音乐时联想的文字,合作学习,初步体会乐曲的三层变化。4、体会感悟。(1)课件出示句子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大大的眼睛。(2)请学生自由读这个句子,大家读了觉得怎么样?还美吗?我们来读这些联想的句子。a“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洒遍银光。”b“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c“海面上刮起了大风”(3)汇报这部分内容,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柔和、徐缓、有力、快速、高昂激荡)(4)欣

6、赏画面,倾听音乐,感情朗读(5)指导朗读这段课文,并初步背诵。师生互动,分组讨论思考,交流思想。用多媒体播放月色海天的图画,即“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并配与月色海天图画相对映的月光曲的三具乐段,即轻松舒缓的、渐强发展的、高昂激越的。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三层文字。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从而突破了重点,并让学生分辨了事物和联想。(师)(小结)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下节课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追溯作曲根源,了解人物心境: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造出来的呢?下节课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来得出贝多芬作曲的根源:夜深人静,听到琴声;走进茅屋,引起同情;遇见知音,非常激动;环境清幽,创作名曲。让学生明白兄妹贫穷的现状与贝多芬憎恶社会的激情,使得贝多芬的心情在变化,而穷兄妹俩,特别是对爱音乐又懂音乐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对她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础,从而让学生体会了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他对劳动人民的关心、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