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里科‘费米.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6424385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恩里科‘费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恩里科‘费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恩里科‘费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恩里科‘费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恩里科‘费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恩里科‘费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恩里科‘费米.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费密,E(Enrico Fermi 1901-1954)物理学家,对统计物理、原子物理、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中子物理都有重要贡献。在他领导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可控原子核裂变链式反应堆,为原子能的利用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1901年9月29日出生于罗马。1918年进人比萨大学,1922年获得博士学位。继而去德国格丁根大学随M玻恩工作,后又去荷兰莱顿大学随P厄任费斯脱工作。1924年回到意大利,在罗马大学任教,1925年到佛罗伦萨大学任讲师。1927年回罗马在帕尼斯佩纳大道的物理研究所工作,并在罗马大学担任第一任理论物理讲座。1926年初,他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提出电子应服从的统计规律费密-狄喇克

2、统计。1927年冬,他根据费密-狄喇克统计原理建立了一个原子结构的模型理论托马斯-费密模型。1933年,费密提出了B衰变理论,成功地解释了B衰变现象的许多特点。由于中子核反应的发现,他获得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38年意大利颁布了法西斯的种族歧视法,由于费密的妻子是犹太血统,他于1938年11月利用去瑞典接受诺贝尔奖的机会,携带家眷离开意大利去美国,先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后在芝加哥大学任教。1939年N玻尔去美国时告诉他钠裂变的消息后,费密就着手探索核裂变链式反应的可能性。在他领导下,他和助手们在1942年12月2日在芝加哥大学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可控原子核裂变链式反应堆,使它达到临界状态,

3、产生可控的核裂变链式反应。这一成就是原子能时代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随后费密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为了反对把原子能用于战争目的,费密于1946年初离职回到芝加哥大学任教,转入粒子物理这个新领域的研究。一批有为的青年慕名来到芝加哥大学,聚集在他的左右,其中如杨振宁、李政道、M盖耳曼和O张伯伦等人,后来成为有重要贡献的物理学家。芝加哥大学的同步回旋加速器建成以后,费密和他的小组于1951年发现了第一个核子共振态。1954年11月29日费密病逝于芝加哥。恩里科费米百科名片 恩里科费米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1901年9月29日1954年11月28日),美籍意大利裔物理学家,1938年诺

4、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对理论物理学和实验物理学方面均有重大贡献,首创了衰变的定量理论,负责设计建造了世界首座自持续链式裂变核反应堆,发展了量子理论。 原子在我家中:我与恩里科费米的生活罗马学派(或费米学派)诞生的背景形成及其影响展开生平 原子在我家中:我与恩里科费米的生活 罗马学派(或费米学派) 诞生的背景 形成及其影响 费米出生于意大利首都罗马,父亲阿尔贝托费米是通讯部的职员。他在中学时代就展现了在数学和物理方面的才能。1918年获得比萨高等师范学校的奖学金。四年之后他在比萨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导师是普契安提教授。 1923年到1924年期间,他通过意大利政府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访问了德

5、国哥廷根大学的马克思玻恩教授和荷兰莱顿大学的艾伦法斯特教授。1924年,他回到意大利,在佛罗伦萨大学任职数学物理和力学科讲师。 1926年,费米发现了一种新的统计定律费米-狄拉克统计。他发现这种统计适用于所有遵循泡利不兼容原理的粒子,这些粒子现在被称为费米子。费米-狄拉克统计和玻色子所遵循的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是量子世界的基本统计规律。 1927年,费米当选为罗马大学的理论物理学教授。他在这个教席上一直任职到1938年。由于他的夫人劳拉是犹太裔,为逃避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府的迫害,他们在1938年接受诺贝尔奖之后移居到了美国。1938年到1942年期间,费米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从1942年直至去

6、世,他是芝加哥大学的物理学教授。 在罗马大学的早期时间费米主要的研究课题是电动力学和光谱学,但是随后他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原子核本身而不是核外电子上。1934年他在原先的辐射理论和泡利的中微子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衰变的费米理论。在人工放射性被发现后不久,他实验演示了几乎所有元素在中子轰炸下都会发生核变化。这个工作促使了慢中子和核裂变的发现。 在 1939年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现核裂变后,费米马上意识到次级中子和链式反应的可能性。1942年12月2日他在芝加哥大学体育场的壁球馆试验成功了首座受控核反应堆。在二战期间第一枚原子弹的建造过程中(曼哈顿计划),他是主要领导者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费米的主要

7、研究方向是高能物理,他在介子核相互作用和宇宙射线的来源等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费米于1954年在芝加哥去世。 由于在人工放射性和慢中子方面的工作,费米被授予了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老师。他的学生中有六位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为纪念这位物理学家,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芝加哥大学的费米研究所都以他的名字命名。编辑本段原子在我家中:我与恩里科费米的生活图书原子在我家中:我与恩里科费米的生活。 内容简介:恩里科费米是当代著名的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是物理学罗马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本书为其夫人劳拉费米所著。本书以个人回忆的方式比较详细地叙述了费米的生平和他的科学活动,包括政治背景、社会生活

8、以及一些与他有关的人和事。通过本书,不仅可以了解费米的生平事迹,而且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人类对核能从理论探索的实际应用的发展过程。编辑本段罗马学派(或费米学派)诞生的背景 费米的世界自然在物理学上。但是,他所面临的意大利的物理学,是犹如庞贝古城一样干枯的废墟一块曾经充满了辉煌历史的废墟。现在,他除了清除瓦砾从头开始外,没有其他选择。 意大利人在物理学上曾经有着一段辉煌的历史。物理学真正成为一门严密的科学,就是从这块土地上产生的。孕育了自由和理性精神的文艺复兴意大利人通常称之为五百年代曾经从这块土地开始涤荡中世纪以来的陈腐而沉闷的经院教条风气,成为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温床。意大利人的名字与这段辉煌的

9、历史是永远连在一起的。列奥纳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而且也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在物理学的各个不同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发现。在他所考虑的无数题目中,已经预兆了现代的科学精神。文艺复兴之后,在人们心中沸腾着的某些伟大思想,终于在伽利略的划时代的工作中得到实际的结果。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在物理学的进化中评论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真正标志着物理学的开端。”伽利略把实验方法和归纳方法与数学的演绎方法结合起来,因而发现并建立了物理科学的真正方法。即使在今天,物理研究仍然以伽利略的方法为基础。伽利略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和重力加速度恒定原理,为当

10、时的力学及后来的物理学奠定了基础。他还发现了运动的合成定律和振动的等时性现象。正是在这些理论基础上,牛顿建立了他的力学体系;也是依据了上述的两则原理,300年后,爱因斯坦发现了时空的本质属性,提出了广义相对论的理论。 伽利略还作为人类文化史上科学与真理的象征而历来为意大利人所骄傲。他在1613年出版了关于太阳黑子的书信。1616年他遭到教庭审判,被命令放弃地动说。不屈不挠的伽利略在16年后凭着对真理追求的勇气和科学精神,出版了导致他遭受终生监禁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的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在330年后的1953年,爱因斯坦在其英译本序言中写道:伽利略的对话,对于每一个对西方文化史及其在经济和政治发

11、展史上的影响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在这本书中,和勇气的人,他代表理性的思维,挺身而出,反对那一批依仗人民的无知并且利用披着牧师与学者外衣的教师的无所事事,借以把持和维护其权势的人。伽利略于1638年双目失明,四年后在继续监禁中含冤去世,但他为世人永远敬仰,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意大利还是近代第一个达到科学兴盛的国家。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初期,意大利的科学成就约占全世界的百分之四十。尽管在伽利略之后,意大利不再是世界的科学中心,但仍有一些意大利人在物理学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1786年伽伐尼(1737-1798)发现了“动物电”,开创了生物电学;1799年伏打(1745-18

12、27)在多年研究“动物电”的基础上研制了第一个长时间工作的电流源伏打电堆;1811年阿伏枷德罗(1776-1856)提出分子假说。这些成就,足以使意大利人为他们的先辈们在科学上的贡献感到自豪。 但在伏打、阿伏伽德罗之后,由于意大利全境连年爆发革命,大学教育不能正常进行,物理学研究濒于瘫痪。到19世纪末这一段近百年的时间里,意大利人在物理学方面几乎没有出色的贡献,也没有出现世界一流的物理学家。正当法国、德国、英国以及美国的物理学研究进入一个繁荣的时期,一些非凡的甚至是革命性的观念在欧洲别的科学中心生长出来的时候,意大利物理学在一定意义上被说成“一潭死水,没有一个意大利人活跃在时代物理的前沿上”。

13、 20世纪初的意大利物理学,从各个方面来说,其发展都极其落后。从物理学的建制化程度看,物理学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大学里,物理学教授席位除了罗马大学有两个外,其余主要的大学里分别只有一个;教授更换率也很低,大约每十年更换一个左右,大大落后于其他国家的物理研究中心;同时,物理学方面的学术组织也极少,质量也不高;连续多年大学物理系生源短缺,研究经费不足,没有高质量的学术刊物,也很少举办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从物理学教学和研究水平看,物理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大多数物理学家知识陈旧,停留在经典物理理论的水平上;现代物理学的内容在大学中受到忽视,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直到1927年才开始被列入大学课程表中。另外

14、,物理学家们很少进行交流和合作,不能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甚至在有的大学的物理实验室中几年没有做过像样的实验。到1920年意大利林赛科学院唯一的物理学院士里纪(1850-1920)教授去世后,“意大利物理学后继无人”。 与此同时,在欧洲别的地方,世纪之交正是物理学最为激动人心的年月,奇迹正一个接一个地被那里的物理学家们创造出来,世界物理学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45-1923)发现了X射线;1896年,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1852-1908)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性;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1856-1940)发现了电子。三大发现摧毁了人们长期认为的

15、原子不可分的观念,打破了物理学发展到顶,物理学家无事可做的自满情绪,重新激发了科学家进行新发现的兴趣,引起了科学史上的一场变革。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能量子的概念;1902年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引起了人类时空观念的重大变革;191 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模型,打开了人类研究原子核及其结构的序幕。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整个物理学由于量子论和相对论的建立而面貌焕然一新。一大批物理学家脱颖而出,一批研究中心吸引着各方人才,整个科学共同体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甚至有人认为,这个空前辉煌的科学时代犹如文学艺术史上的“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产

16、生巨人并创造巨人的时代。 欧洲物理学的繁荣不仅表现为科学认识活动的不断深入,还表现为科研活动在组织上的成熟。为了抓住物理学发展提供的机遇,在欧洲的许多国家,物理学家以实验室或研究所为基地组成研究小组开展工作。在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有卢瑟福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有玻尔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玻恩吸引了好几位才华毕露的年轻物理学家在他身边学习和工作。此外,荷兰的艾伦菲斯特(1886-1933)、德国慕尼黑的索末菲等,也都有自己的研究群体。这些大大小小的研究群体,通过学术交流和人员互访形成了研究网络,开展常规科学下破解难题的任备。所谓“研究学派”,就是指这种以实验室或研究所为基地,有成熟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他们与同一机构中的学生和助手共同从事一项相当紧凑的研究计划,参与着社会和智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