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压,溶血,浮肿.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6421693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渗透压,溶血,浮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渗透压,溶血,浮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渗透压,溶血,浮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渗透压,溶血,浮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渗透压,溶血,浮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渗透压,溶血,浮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渗透压,溶血,浮肿.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晶体物质绝大部分不容易自由通过细胞膜,而能自由通过有孔的毛细血管,所以,血浆晶体渗透压仅决定细胞膜两侧水份的转移当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时,细胞内外水分子移动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以血红细胞(RBC)为例:进入红细胞内的水分增多,致使红细胞膨胀、膜破裂,血红蛋白逸出而出现血红细胞(RBC)溶解,简称溶血血浆中有各种蛋白质,上面说过,这些都属于胶体溶质当血浆蛋白减少,尤其是白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血浆胶体吸引水份的力量也随之降低,毛细血管内外水分子移动的原有动态平衡被打破,水分子向组织液移动增多,从而引起浮肿“什么是血浆渗透压?浮肿和人的血浆渗透压有什么关系呢?”相关关键词:浮肿,血浆渗透压肾

2、炎病人经常会出现浮肿,在听大夫讲解病情时经常会听到“血浆渗透压”这个医学名词。那么,浮肿和人的血浆渗透压有什么关系呢?首先,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渗透压,渗透压指的是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而产生的一种吸水力量。半透膜,顾名思义,就是指一类能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可以通过的薄膜,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筛子就是这个道理,人体各种细胞的细胞膜以及毛细血管壁等都是生物半透膜。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种类、半径等特性无关。血浆渗透压是指由血浆中晶体溶质和胶体溶质所共同形成的,吸引水分子穿过生物半透膜向晶体溶质和胶体溶质所在的方向移动的力量,也就是说水分子是往渗透压高的地方移动的。

3、晶体作为一种固态物质,是区别于另一种固态物质:非晶态物质的,晶体有三个特征:(1)晶体有一定的几何外形;(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3)晶体有各向异性的特点,即晶体在不同方向上,有着不同的物理特性,如:不同方向上电阻会不一样;而非晶体物质不具有上述特点。晶体溶质溶解后的直径小于1nm,自然界里的冰、雪和我们吃的盐、糖、味精等都属于晶体。如果溶解后能形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微粒,这种溶液就是胶体,血浆就是一种胶体,血浆中的蛋白质如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就属于胶体溶质。这两种溶质在血浆中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晶体物质绝大部分不容易自由通过细胞膜,而能自由通过有孔的毛细血管,所以,血浆晶

4、体渗透压仅决定细胞膜两侧水份的转移。当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时,细胞内外水分子移动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以血红细胞(RBC)为例:进入红细胞内的水分增多,致使红细胞膨胀、膜破裂,血红蛋白逸出而出现血红细胞(RBC)溶解,简称溶血。当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时,红细胞中水分渗出,使红细胞发生萎缩。这就好比做腌菜一样,盐会把蔬菜细胞里面的水吸引出来,因此过不了多久,蔬菜就会变蔫儿,腌菜的器皿里的水分就会增多。医生要求有浮肿的肾炎病人严格控制食盐的摄入,其实上也就是为了避免血浆和组织液内的盐分过高,吸引细胞内的水分更多地移动到组织液中,从而加重浮肿。血浆中有各种蛋白质,上面说过,这些都属于胶体溶质。这些胶体溶质一

5、般很难通过毛细血管,当然也不可以通过细胞膜,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是来调节毛细血管内,和组织液之间水分的正常分布,像海绵一样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当血浆蛋白减少,尤其是白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血浆胶体吸引水份的力量也随之降低,毛细血管内外水分子移动的原有动态平衡被打破,水分子向组织液移动增多,从而引起浮肿。这也就是肾病综合症病人在有大量尿蛋白以及低蛋白血症的同时,常常会有高度浮肿的主要病因。专家提醒:肾病治疗的重点应针对引起蛋白尿、血尿的病根进行治疗。治疗的措施就是综合使用扩血管、抗炎、抗凝和降解有害物质的措施。在药物的使用上我们不是单纯的使用西药和中药

6、的单项治疗手段,而是在保持西医西药治疗手段的基础加大中医中药的治疗力度并在方法上进行了新的组合,实践证明,微化中药渗透疗法对修复肾小球毛细血管系膜细胞是由确切疗效的,我们可以确定:只要被损害的系膜细胞能得到修复,病情就一定会好转,“病”既然好转了,系膜细胞的功能就一定会恢复,功能恢复了,蛋白尿、血尿就自然会消失。而这种功能恢复后蛋白尿消失,再复发的概率就一定会降低。淋巴管系统 人体除中枢神经系统、软骨、骨髓、胸腺和牙等处没有淋巴管分布,其余的组织和器官大多有淋巴管。 1毛细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lymphatic capillary)以盲端起始于组织内,互相吻合成网,然后汇入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的

7、结构特点是管腔大而不规则,管壁薄,仅由内皮和极薄的结缔组织构成,无周细胞。电镜下,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间有较间隙,无基膜,故通透性大,大分子物质易进入。 2淋巴管 淋巴管(lymphatic vessel)的结构与静脉相似,但管径大而壁薄,管壁由内皮、少量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瓣膜较多。 3淋巴导管 淋巴导管(lymphatic duct)结构与大静脉相似,但管壁薄,三层膜分界不明显。淋巴管系统则是一个单向的回流管道,是循环系统的一个支流,协助静脉运回体液入循环系统。它以毛细淋巴管盲端起源于组织细胞间隙,吸收组织液形成淋巴液,淋巴液在淋巴管内向心流动,沿途经过若干淋巴结,并获得淋巴球和浆细胞,最

8、后汇集成左、右淋巴导管开口于静脉。 淋巴系统(Lymphatic System)是循环系统的辅助部分,主要由淋巴管道、淋巴结和淋巴组织(包括淋巴小结、扁桃体和脾)。 若干毛细淋巴管集合成为淋巴管,若干条淋巴管集合成为淋巴干,淋巴干最后汇集成为全身最大的两条淋巴管(称为淋巴导管),即胸导管和右淋巴管。淋巴管与静脉相似,分深浅两种。在结构上也与静脉相似,有瓣膜,只是管壁较薄,数量较多而吻合。 淋巴管经过的地方,有一些结节,叫淋巴结。淋巴结是淋巴的过滤器,分布于淋巴管的通道上,以腋窝、肠系膜、腹股沟等处较多。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其结构基本上与淋巴结相似,由被膜、小梁及淋巴组织构成。其与淋巴结

9、不同的地方是没有淋巴窦,但其中具有大量血窦,是血液循环的一个过滤器。 淋巴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回收蛋白质、运输营养物质、调节体内液体平衡。由于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可透入毛细淋巴管而进入血液,故淋巴液回流的最重要意义是回收蛋白质。每天约有75200g蛋白质由淋巴液带回到血液中,使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能保持较低的水平。例如,身体中主要的淋巴管被阻塞则组织液中蛋白质将积聚增多,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只需数小时,毛细管处的液体交换,就会发生严重障碍,可危及生命。如果一个肢体淋巴管发生阻塞,则该肢体的组织可因蛋白质积聚而发生严重水肿。此外,小肠粘膜吸收的营养物质特别是脂肪可由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取而转运至血

10、液中。淋巴液回流的速度虽然很慢,但一天中回流的淋巴液量大致相等于全身的血浆量,故淋巴液的回流对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平衡起到一定作用。 另外,淋巴循环还有消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异物功能。进入组织间隙的红细胞或侵入体内的细菌、异物,由于淋巴毛细管的通透性较大,故可进入淋巴液。淋巴液流经淋巴结时,被淋巴结中的巨噬细胞吞噬。此外,淋巴结尚能产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参与免疫反应。故淋巴系统还具有防御的功能。 毛细血管是极细微的血管,管径平均为69m,连于动、静脉之间,互相连接成网状。毛细血管数量很大,除软骨、角膜、毛发上皮和牙釉质外,遍布全身。毛细血管壁薄,管径较小,血流很慢,通透性大。其功能是利于血液

11、与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荷兰显微镜学家A.van列文虎克自制了许多性能优良的显微镜,最高的放大倍数达270倍。他通过大量细微的观察,解释并完善了M.马尔皮基提出的关于毛细血管系统的知识,证明动脉与静脉分别和毛细血管直接相连。毛细血管是体内分布最广、管壁最薄、口径最小的血管,一般仅能容纳1-2个红细胞通过。其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在内皮外面有一薄层结缔组织。另外还常可见到一种扁而有突起的细胞贴在毛细血管的管壁外面,称为周细胞。这种细胞的性质还不清楚。有人推测周细胞具有收缩作用,可控制毛细血管管径,但尚未证实。有实验表明,内皮细胞受某些化学物质或机械性刺激时,它本身就可收缩而改变管径的大小

12、。毛细血管的内径平均约为8m,长0.2-4mm,它们互相联系成网状,布满全身,毛细血管总横断面积大于主动脉数百倍。平时一般仅有小部分毛细血管轮流开放。由于毛细血管壁薄,和有较高通透性,使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能通过管壁进入组织,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也能通过管壁进入血液,从而完成血液与组织间的气体交换和物质交换。据电镜观察,肾等器官内的毛细血管内皮有许多小孔,更有利于物质的通透。毛细血管(capillary)是管径最细,分布最广的血管。它们分支并互相吻合成网。各器官和组织内毛细血管网的疏密程度差别很大,代谢旺盛的组织和器官如骨骼肌、心肌、肺、肾和许多腺体,毛细血管网很密;代谢较低的组织如骨

13、、肌腱和韧带等,毛细血管网则较稀疏。 (一)毛细血管的结构 毛细血管管径一般为69m,血窦较大,直径右达40m。毛细血管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细的毛细血管横切面由一个内皮细胞围成,较粗的毛细血管由23个内皮细胞围成。内皮细胞基膜外有少许结缔组织。在内皮细胞与基膜之间散在有一种扁而有突起的细胞,细胞突起紧贴在内皮细胞基底面,称为周细胞(pericyte)。周细胞的功能尚不清楚,有人认为它们主要起机械性支持作用;也有人认为它们是未分化的细胞,在血管生长或再生时可分化为平滑肌纤维和成纤维细胞。 (二)毛细血管的分类 光镜下观察,各种组织和器官中的毛细血管结构相似,但在电镜下,根据内皮细胞

14、等的结构特点,可以将毛细血管分为三型。 1连续毛细血管 连续毛细血管(continuous capillary)的特点为内皮细胞相互连续,细胞间有紧密连接等连接结构,基膜完整,细胞质中有许多吞饮小泡。连续毛细血管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肺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处。肺和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甚薄,含吞饮小泡较少。 2有孔毛细血管 有孔毛细血管(fenestrated capillary)的特点是,内皮细胞不含核的部分很薄,有许多贯穿细胞的孔,孔的直径一般为6080nm。许多器官的毛细血管的孔有隔膜封闭,隔膜厚46nm,较一般的细胞膜薄。内皮细胞基底面有连续的基板。此型血管主要存在于胃肠粘膜、

15、某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处。肾血管球的内皮细胞的孔没有隔膜。 3血窦 血窦(sinusoid) 或称窦状毛细血管(sinusoid capillary),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中。血窦内皮细胞之间常有较大的间隙,故又称不连续毛细血管(discontinuous capillary)。不同器官内的血窦结构常有较大差别,某些内分泌腺的血窦,内皮细胞有孔,有连续的基板;有些器官如肝的血窦,内皮细胞有孔,细胞间隙较宽,基板不连续或不存在。脾血窦又不同于一般血窦,其内皮细胞呈杆状,细胞间的间隙也较大。 (三)毛细血管与物质交换 毛细管是血液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人体毛细血管的总面积很大,体重60kg的人,毛细血管的总面积可达6000平方米。毛细血管管壁很薄,并与周围的细胞相距很近,这些特点是进行物质交换的有利条件。 物质透过毛细血管壁的能力称毛细血管通透性(capillary permeability)。毛细血管结构与通透性关系的研究表明,内皮细胞的孔能透过液体和大分子物质,吞饮小泡能输送液体,细胞间隙则因间隙宽度和细胞连接紧密程度的差别,其通透性有所不同。基板能透过较小的分子,但能阻挡一些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另外一些物质,如O2、CO2和脂溶性物质等,可直接透过内皮细胞的胞膜和胞质组织液是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的滤过作用形成的,组织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现状与发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