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乐在其中教案粤教版选修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6421226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乐在其中教案粤教版选修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乐在其中教案粤教版选修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乐在其中教案粤教版选修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乐在其中教案粤教版选修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乐在其中教案粤教版选修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乐在其中教案粤教版选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乐在其中教案粤教版选修(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广东教育版选修论语选读行己有耻教案教学要点: 1 疏通课文,积累有关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2 准确理解孔子所谓的“耻”(礼)的思想。第一课时 步骤一 导入 交待学习任务二 学生自读,逐段展示原文与译文三 课堂质疑如下:课文质疑1 为什么在这里谈廉耻要提到左丘明?(潘宇斐)1 “巧言”等与”匿怨而友其人”都是孔子“耻之”的,为什么要分开来写?(林惠花)1 “匿怨而友其人”与后文的“犯而不校”不都是一种宽恕吗?(李倩、杨杏萍)2”唯我与尔有是夫!“中”夫“有什么意味?(潘宇斐)2 孔子为什么说“行”“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彭远晶、司徒莹莹、潘华銮)2孔子说“用之则行,不用则藏”可是他在到处碰壁之

2、后,还要周游列国,兜售他的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呢?(周玉冰)2-4这里说的是用人之事,跟“行己有耻”有什么关系(董妙君、马伟民、潘华銮)4 “必也临事而惧”是不是与“死而无悔”对应的?如果是,那么“惧”可以翻译成“小心谨慎”吗?(谢丹)4 孔子不是主张“为国而亡,死而无憾”,那么这里为什么有“不与”“死而无悔者”?(杨杏萍)5 6 孔子为什么在此要说自己见不得圣人和善人?(潘宇斐、司徒莹莹、杨杏萍、李海武)6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这样的人孔子认同吗?(麦婷婷)7 “犯而不校”的”犯”应翻译成”侵犯”还是”冒犯”?(潘宇斐)7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这是不是“不耻下问”?曾子在此是提

3、倡这样还是反对?(司徒莹莹、陈凤玲)7 “有若无,实若虚”这与“行己有耻”有什么关系?(郑映红)7 孔子在交友之道里说“无友不如己者”,可是为什么他的学生曾子却把“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的人当作朋友的美德来赞赏呢?(刘誉、阮智洲)8 孔子通过正反对比论说,究竟要表达什么主张?(杨杏萍)8 这段中有五个“道”它们的意思相同吗?确切的意思是什么?(江健鹏)8 在这里孔子反对乱世从政为官,这与他在微子六中表达的要坚持“改革”的思想,所谓“天下有道,丘也不易”是不是矛盾的?(彭振宇、谢丹、董妙君)8既然做了官,领取俸禄有什么不对? (彭振宇)8 “危邦不入,乱世不居”这是一种洁身自好的行为与儒家积

4、极入世参政的思想不矛盾吗?(刘宝生)8 如果按照孔子的标准“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那么,我们这个社会不是有大把的可耻之人吗?(刘宝生)9 孔子告诫学生“行己有耻”,那么怎么理解张良的“胯下之辱”?(李倩)10 孔子为什么说“小人”也能算次一等的士?(周玉冰、刘宝生、刘誉、陈晓均)10 孔子那么厌恶“言过其实”的人,那为什么要把“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视为“小人”归入第三等的士人中呢?(刘誉)孔子如此定位君子是不是不合实际?会不会标准太高了?(董妙君)9-11孔子平时对当政者都很敬畏的,为什么在这里却说从政者是“斗筲之人”?(吕超雯)12 “邦有道,谷”与“邦无道,谷”这两个“谷”有什么不同?(

5、刘宝生)12 -13对于原宪的提问,孔子给予了正面回答吗?(李东鸿)13 “不行焉”准确的翻译是怎样的?(吴穗波)13 孔子为什么认为“克、伐、怨、欲,不行焉”只是难能可贵,却不在“仁义”之列?(杨杏萍)14 孔子认为君子以那种说的好话超过自己行动的人,可是他自己一方面认为“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是没有“恒心”的非君子,另一方面有对“有若无,实若虚”的颜回称赞为君子,更不能理解的是他主张“犯而不校”,可是一掌权就杀所谓的“犯上作乱”者少正卯呢?第二课时内容:答疑讨论(一)一 导入二 答疑讨论(一)方法如下:(一)展示学生质疑的内容,对质疑的同学加以鼓励。(二)学生相互解答(三)教师重点

6、解答1 为什么在这里谈廉耻要提到左丘明?(潘宇斐)(解答:因为左丘明是当时的一个名人。)1 “巧言”等与”匿怨而友其人”都是孔子“耻之”的,为什么要分开来写?(林惠花)(解答: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前者是指一般的言谈举止,后者是指与人交往的方式;再说这样分开了下,用了隔句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调突出的修辞效果。)1 “匿怨而友其人”与后文的“犯而不校”不都是一种宽恕吗?(李倩、杨杏萍)(解答:不能说同是宽恕,前者是伪善欺诈。)2”唯我与尔有是夫!“中”夫“有什么意味?(潘宇斐)(解答:这是一个语气词,表达着一种几分得意又有几分慨叹的意味。)2 孔子为什么说“行”“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彭远

7、晶、司徒莹莹、潘华銮)(解答:这表明孔子从政入世是讲原则的,强调自身的修养,说只有他和颜回能做到这样“行”“藏”有道,既有自以为修养很高的洋洋自得,也有对世上没有人能做到这些感动失望之慨叹。)2孔子说“用之则行,不用则藏”可是他在到处碰壁之后,还要周游列国,兜售他的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呢?(周玉冰)(解答:确实是矛盾的,也许可以这样理解,从主观说,当他不得志时,常常这样要求“独善其身”,而在实际行动上,他又不能做到不积极;还可以说,他对学生提出这样要求,就是根据学生中肯定有“不被用”的时候,那么他就告诫学生不能放纵自己,仍然要“修身”以备将来的“被用”。)2-4这里说的是用人之事,跟“行己

8、有耻”有什么关系(董妙君、马伟民、潘华銮)(解答:这里谈的是自己面对是否被重用的情况,应该怎样做,这个“做”“行”或“藏”自然也就是“行己”,而决定这些行动的标准就是“礼”,也就是“耻”与否的问题。)4 “必也临事而惧”是不是与“死而无悔”对应的?如果是,那么“惧”可以翻译成“小心谨慎”吗?(谢丹)(解答:是对应的,但那个“无悔”其实就“冲动”“鲁莽”去“死”的心理基础,因此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深谋远虑,小心谨慎。)4 孔子不是主张“为国而亡,死而无憾”,那么这里为什么有“不与”“死而无悔者”?(杨杏萍)(解答:孔子平时的这个主张体现了他“忠”的思想,这是就一生实现的理想而言的,而这里“不与”的是

9、那种鲁莽者,行事有勇无谋的人,这是就具体的事件而言的。)5 6 孔子为什么在此要说自己见不得圣人和善人?(潘宇斐、司徒莹莹、杨杏萍、李海武)(解答:孔子一贯都把圣人善人作为一个难以企及的境界,在表现了他自己的谦恭同时,对学生来说,既可以防止其好高骛远,又不至于目标太高而妄自菲薄。)6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这样的人孔子认同吗?(麦婷婷)(解答:不认同,孔子是反对这种自满虚荣的人。)7 “犯而不校”的”犯”应翻译成”侵犯”还是”冒犯”?(潘宇斐)(解答:应该译为“侵犯”,因为“侵犯”也是一种严重冒犯,连如此严重的冒犯都可以不计较,那足见其宽容的程度。)7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这是不是“不

10、耻下问”?曾子在此是提倡这样还是反对?(司徒莹莹、陈凤玲)(解答:是一种不耻下问的谦恭精神,曾子在此用一种赞赏的口吻说颜回做到了这些,显然是提倡。)7 “有若无,实若虚”这与“行己有耻”有什么关系?(郑映红)(解答:这是一种谦虚谨慎的表现,也就是很讲礼让,这就和“有耻”与否关联上了。)7 孔子在交友之道里说“无友不如己者”,可是为什么他的学生曾子却把“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的人当作朋友的美德来赞赏呢?(刘誉、阮智洲)(解答:孔子在交友之道中说的是一个交友的原则:看其道德精神高低,而不计较期富贵程度;而这里讲的是交友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谦虚礼让的精神,也是道德水平高的体现。)8 孔子通过正

11、反对比论说,究竟要表达什么主张?(杨杏萍)(解答:孔子在此要强调就是这样一个主张,人应该积极参政也可以追求自己的富贵,但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能丢弃仁义道德;但两者在现实生活中不可兼得时,就要舍弃个人的富贵,坚守内心的仁义。)8 这段中有五个“道”它们的意思相同吗?确切的意思是什么?(江健鹏)(解答:意思一样的,都是指正义。)8 在这里孔子反对乱世从政为官,这与他在微子六中表达的要坚持“改革”的思想,所谓“天下有道,丘也不易”是不是矛盾的?(彭振宇、谢丹、董妙君)(解答:是矛盾的;不过这里其实他可能看到了不少人乘乱世大发国难财,大升人祸官的现象,所以才提出这样比较消极的避乱之说。)8既然做了官,

12、领取俸禄有什么不对? (彭振宇)(解答:孔子并不是一概地反对拿俸禄,他是说乱世做官,所拿的俸禄就是不义之财。)8 “危邦不入,乱世不居”这是一种洁身自好的行为与儒家积极入世参政的思想不矛盾吗?(刘宝生)(解答:是的,矛盾。孔子也有消极的时候,这也正常,不过他这种消极是以“修身”为前提的。)8 如果按照孔子的标准“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那么,我们这个社会不是有大把的可耻之人吗?(刘宝生)(解答:这个问题就要思考一下,我们这个社会是不是“有道”。)第二课时内容:答疑讨论(二),小结全课,课后练习题一 导入二 答疑讨论(二)方法如下:(一)展示学生质疑的内容,对质疑的同学加以鼓励。(二)学生相互解

13、答(三)教师重点解答9 孔子告诫学生“行己有耻”,那么怎么理解张良的“胯下之辱”? (李倩)(解答:孔子告诫学生自己做事一定要有廉耻之心,要有“礼数”,但这个“礼”又有“大小”之分,所谓“大行不顾细谨,大辞不避小让”,张良受“胯下之辱”正是为了“大礼”,为了最后的“雪耻”。)10 孔子为什么说“小人”也能算次一等的士?(周玉冰、刘宝生、刘誉、陈晓均)(解答:孔子其实在这里强调了一个做人的底线标准。)10 孔子那么厌恶“言过其实”的人,那为什么要把“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视为“小人”归入第三等的士人中呢?(刘誉)孔子如此定位君子是不是不合实际?会不会标准太高了?(董妙君)(解答:孔子在强调“言必信

14、,行必果”是做人起码的要求,而不是高标准,连这些首先必须达到的低标准都做不到,那就遑论做人了。孔子这样定位君子标准总体看前面的高了,正因为忽视了底标准,结果他们这个社会就往往失去了底线道德。现在我们正在呼吁底线道德,应该地标准,严要求,而不能相反。)9-11孔子平时对当政者都很敬畏的,为什么在这里却说从政者是“斗筲之人”?(吕超雯)(解答:这大概是他失意的时候,屡屡遭到当政者奚落的时候吧。)12 “邦有道,谷”与“邦无道,谷”这两个“谷”有什么不同?(刘宝生)(解答:有道,所得的俸禄就是正当的,否则,就不是。)12 -13对于原宪的提问,孔子给予了正面回答吗?(李东鸿)(解答:孔子回答学生怎样

15、才算有廉耻之心,孔子说,克服了好胜、自夸、抱怨、不正当的欲望等就就难能可贵了,这当然正面回答了;后面一句言外之意是,做到了“知耻”并不等于就达到了“仁”的境界。)13 “不行焉”准确的翻译是怎样的?(吴穗波)(解答:不去做这些;焉,代词,代指上文的“克、伐、怨、欲”。)13 孔子为什么认为“克、伐、怨、欲,不行焉”只是难能可贵,却不在“仁义”之列?(杨杏萍)(解答:因为这只是“礼”,还没有达到“仁”的最高境界。)14 孔子认为君子以那种说的好话超过自己行动的人,可是他自己一方面认为“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是没有“恒心”的非君子,另一方面有对“有若无,实若虚”的颜回称赞为君子,更不能理解的是他主张“犯而不校”,可是一掌权就杀所谓的“犯上作乱”者少正卯呢?(解答:是的,孔子就是一个人格分裂的人,杀少正卯就是一个有力的明证。)三小结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讨论后展示如下思考探究一 怎样理解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和“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答:孔子认为被当局者重用就应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干表现自己,不被重用也不要抱怨,就好好的躲在家里修炼,以等待时机。又说国家走上正道,如果你个人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