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6418619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市规划原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市规划原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城市规划原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城市规划原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标题浅析深圳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对当代城市建设的影响摘 要:当今社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必须将环境保护纳入到生活中的每一方面。而要想做好城市的环境保护,就必须首先做好城市规划,将环境保护考虑到城市规划中去,做到生态规划。积极响应政府对建设绿色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号召。低冲击开发模式是国外新兴的城市规划理念,推行低冲击开发模式是城市规划的重大变革,它也是绿色城市、生态城市的有效实现手段之一,充分体现了后现代多元的发展理念。(宋体5号 150字左右)关键字:“低冲击”开发模式、水文循环、自然环境、生态规划一、对“低冲击”开发模式的介绍1、深圳“低冲击”规划模式的出

2、处低冲击开发(Low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由美国推出的一种概念,其初始原理是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从而使开发区域尽量接近于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状态。这是一种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从径流源头开始的暴雨管理方法。但随着其理论的应用与深化,低冲击开发模式的外延在不断拓展,已上升为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2、 “低冲击”规划模式的延伸低冲击开发模式最初提出的领域是城市雨洪管理,但随着其理论的应用与深化,低冲击开发模式的外延在不断拓展,已上升为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现今很

3、多国家面临城市蔓延的问题,主要以侵食绿色空间、扩展城市地域并且增加对机动车依赖性为特征,给环境敏感区域带来了很大压力,规划工作者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精明增长”策略应运而生,提出以更具生态效益和面向社区的方式来重构开发模式。而低冲击开发模式恰好符合了对“精明增长”策略来说不可或缺的内容对环境及开放绿色空间的保护。可以说,低冲击开发模式是“绿色城市”、“生态城市”的有效实现手段之一,充分体现了后现代多元的发展理念,其理念可延伸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如减少城市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减少城市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和消耗,减少城市三废的排放,减少碳的排放等等。二、对深圳“低冲击”规划理论的具体分析1、

4、深圳“低冲击”开发模式的内容低冲击开发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内容,年轻的城市深圳始终在不遗余力地探寻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并付诸于实践。早在2005年,深圳就已经意识到土地和空间、能源和水资源、人口、环境承载力的四个难以为继,并在城市规划方面布局谋划。深圳规划部门在市政规划中引入的低冲击开发模式已经在深圳落地。深圳市在低冲击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不仅针对路面渗透、径流蓄存、植被过滤、生物滞留等单项技术进行探索,还将这些技术集成整合用于城市道路、固体废弃物处置等市政建设项目中。(1)“低冲击”模式在促进水文循环方面的应用深圳水战略作为深圳未来水建设的纲领文件,制定了惜水护水、生态治水、全面

5、提升水文化的总体方针,在满足人对水不同层次需求的同时,尽量减少社会对自然水循环的影响,从多个角度贯彻低冲击开发的理念,最终实现水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深圳市雨洪利用系统布局规划、光明新区雨洪利用详细规划、深圳市居住小区雨水综合利用规划指引等规划和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应用低冲击开发理念,提出要结合城市景观及绿化带,因地制宜采取入渗、调蓄、收集回用等各种雨洪利用手段,使城市建设项目建设后的外排雨水设计流量不大于开发建设前,并控制和削减日益严重的面源污染。深圳市蓝线规划确定水体的保护控制线,预留绿化、景观、雨洪利用工程等生态改善工程的所需用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避免城市建设影响自然

6、水生态。图1 “低冲击”模式在深圳的应用 (2)“低冲击”模式在绿色道路建设方面的应用在绿色道路建设方面,光明新区低冲击市政道路作出了表率。2010年,深圳市光明新区在门户区南片区1.8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了23条市政道路的低冲击开发设计,该设计是国内首次对成片区路网进行低冲击开发系统设计,路网规划、线型选择及竖向设计,都充分尊重现状的地形、地势,尽量避免造成较大的生态环境破坏。目前,光明新区的光明大道、华夏路和观光路已建成通车,成为深圳市按照绿色道路标准建成通车的首批绿色道路。三条道路在规划设计上充分体现了节能、生态、人性化的理念,采用透水性综合路面、下凹式绿地等做法,实现抗滑、降噪、降低雨水

7、径流量、改善城市地表和土壤生态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目的。在施工建设上,三条道路的照明设备全部采用LED节能灯具,主干道采用先进的降噪材料铺设,人行道则全部采用环保透气透水砖,道路的绿化标准也与众不同。(3)“低冲击”模式在固体废弃物处理方面的应用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中,下坪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简称下坪场)是我国第一座按照发达国家卫生填埋技术的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下坪场采用了世界上先进的人工防渗技术、填埋压实技术、渗滤液收集处理技术、沼气收集利用技术、生态环境管理技术等,实现了生活垃圾的无害化生态填埋,减排二氧化碳当量1000吨以上。此外,下坪固体废弃物

8、填埋场还积极推进和实施CDM项目,与英国公司签定了CDM项目协议,至2012年底将减排16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三、“低冲击”模式在城市活动中的具体实践1、深圳“低冲击”模式在生活中的初步实践从我们普通市民的角度讲,低冲击还是一个比较抽象有词语,但是,通过规划部门的努力,低冲击模式正日益向我们走来,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受惠。记者从市规划局获悉,日前光明新区雨洪利用详细规划引入低冲击开发理念及模式,从城市与生态的角度提出了其应用的具体策略,迈出了深圳光明新区践行低冲击开发的第一步。其实,简单来讲,低冲击目的就是为了城市建设之后不影响原有自然环境,其开发技术包括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雨水花园、植物草沟及

9、自然排水系统等,通过低冲击开发技术,可以用较少的土地资源将雨水径流的大部分用于补充地下水,变废弃雨水为资源,而且还能结合景观设计对面源污染进行处理,美化城市社区环境。低冲击开发的同时还具有保护环境敏感特征区,如河流两岸的缓冲区、湿地、斜坡、重要树木、滞洪区、林地、高渗土等的功能。低冲击模式在规划中的引入,将会实实在在地影响到光明居民的生活。在已经完成的光明新区雨洪利用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项目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不再仅从工程、资源的角度看待雨洪利用,更多的从城市与生态的角度来思考,引导新区践行低冲击的城市开发模式。光明新区位于深圳洪涝灾害的频发区域茅洲河上游,开发建设强度大,未建用地约占可建用

10、地的50%;为减少城市建设对地表环境的破坏,雨洪利用规划提出新区开发建设后的外排雨水设计流量不大于开发建设前,而且新区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包括各类建筑物、广场、停车场、道路、绿地等均将进行雨洪利用工程设计和建设,并将其纳入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管理程序。这一规划提出保留和梳理光明新区的水面和水系,以自然生态的方式进行水环境整治,结合废弃水库和茅洲河干支流水域建设十余个多功能滞蓄湿地和三大湿地主题公园:明湖城市公园、中央公园、两明湿地公园,围绕茅洲河干支流形成渗透光明新区的生态“绿心”与“绿轴”。2.“低冲击”模式在小区雨水治理方面的具体实践低冲击开发理念应用于城市规划,最受关注也最具可实施性的领域是

11、雨洪利用,在这一方面,我市规划工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除了光明新区雨洪利用规划之外,深圳市居住小区雨水综合利用规划指引也是值得一提的例子,这项规划,不仅是低冲击模式在城市规划中的一个成功的微观运用,也为我市小区的雨水综合利用提出一条探索性的新路。雨水利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改善生态环境、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防治水污染、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的重要途径,通过进行低冲击开发模式的雨洪利用,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洪峰流量,延缓洪峰时间,更可以增加透水地面,减少热岛效应,增加水资源量,并有效控制面源污染。而居住小区雨水利用是雨水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利用潜力、方式、途径、市场推动力等各方面来说

12、,都有很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雨水利用可以分为收集利用、雨水入渗、调蓄排放三种方式,雨水综合利用是指因地制宜地选择雨水利用方式,可以是以上三种模式之一,也可以是几种模式的组合,达到回用与渗透相结合、利用与污染控制相结合、利用与景观、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等目的。深圳市居住小区雨水综合利用规划指引提出,到2020年末,深圳中心城区里居住小区建雨水利用设施比例将达到50%。对于新建居住小区,将强制进行雨水利用,强制绿地下凹和透水地面,规定强制执行的雨水利用目标,要求小区建设区域的综合雨量径流系数不得超过0.4,或设置一定容积的调蓄设施,使得建设前后外排流量峰值和外排雨水总量不增加。对于已建成居住小区,鼓

13、励进行雨水利用改造,进行小区本身的改建或扩建时,应强制进行雨水利用。对于城中村,鼓励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可行的雨水利用改造,并提出建议执行的雨水利用目标。此外,对于政府主导新建居住小区应强制实施雨水利用工程,政府主导建成居住小区应逐步强制推行雨水利用工程。对于开发商主导新建居住小区,应强制推行雨水利用,纳入审批程序;开发商主导建成居住小区以鼓励雨水利用政策为主,逐步推动。图2 雨水处理模式四、“低冲击”模式对我们的启示(1)因地制宜,尊重景观多样性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日益关注,许多城市规划师常常被要求从生态的角度重新给某个地区做生态规划,注重环境保护。环境本身是一个系统,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地质、地貌

14、、气候、水文、土壤诸多因子及其作用有关,因此,在规划新城时要因地制宜,尊重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的多样性植根于大地的自然地理与生态特征之中,多样性同时反应了陆地环境功能的差异性。许多环境问题都产生于对景观多样性的漠视,使得开发和土地利用方式与环境之间不协调。因此,我们希望,在光明新城的规划中,突破传统的技术手段,充分理解自然、遵照自然进行规划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以较低成本和对环境干扰较小的情况下,获得满意的结果。(2)尽快建立跨区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种新型环境管理制度,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在现阶段的中国,推行还面临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目前尤其缺少跨省(区、市)的协调体制,无法解决跨省(区、市)的生态环境

15、补偿问题。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环境审计体系也未建立,区际环境变化对相邻地区经济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影响与作用得不到清晰的揭示和表达。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跨行政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就将无所依托、难以建立。因此,我们要尽快建立跨区生态补偿机制。参考文献:1 姜立晖; 程小文低冲击开发模式解决城市雨洪J 中国减灾, 2010(17);2 洪忠; 范培沛低冲击开发模式在城市雨水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1(07);3 李迎军; 王民; 陈巧红. 基于低冲击开发理念的城市水系统规划研究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1(22);4 董超文深圳城市规划引入低冲击模式 J深圳商报多媒体数字平台 2008-1-9;5余露.低冲击开发模式综述.J. 城市建设,2010(2);6.低冲击开发模式.J.深圳特区报,2008-5-1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