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仪式理论框架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6415966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89.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动仪式理论框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互动仪式理论框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互动仪式理论框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互动仪式理论框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互动仪式理论框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互动仪式理论框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动仪式理论框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二、理论框架:互动仪式理论 “仪式足行为规则,这些规则规足J一个人在lJljw神圣的对象向加一应该如何表现自己、” Durkheim, 1965: 56).动仪式理论认为i动(即仪式)是社会动力的来源,每一个个体在社会中所呈现的形象足在其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逐渐形)u的。对社会性的组织而言,仪式能够产生集体情感,并将这种情感与符号联系起来,从而构成组织信仰、组织思想、组织道德规范以及组织文化的基础,组织中的个人又利用仪式所产/l-v.的情感和符号,引发之后的社会互动。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种循环成为Il定的仪式模式,达些仪式模式是组织社会最为基本的结构(Summers-E

2、ffler, 2(11(1:135)。i,描述r I述的循环 互动仪式理论起源于涂尔干的宗教子_l会学1涂尔干在回答呆教是如何产生时,提出厂构成社会仃动仪式的主要要索其中,涂尔下(1965:z=15-?4)牛寺别强il 1了群体的物理罕间汇集这一要素_当一群人聚集在同一个时空地点时,人们会开始关汀彼此的表情、行为rep细微的情感变化,身体r_的荆i互注意是仪式的开端兰德尔柯林斯( 201()4: 48)进一步完善了厅动仪式理论的枢架他提出,互动仪式有四种_几要的构成要素:两个或两个以卜的人的身体共同在场、对局外人设足厂界限、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一、互动仪式链理论概述互动仪式链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兰

3、德尔柯林斯在2003 年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互动( 即仪式) 是社会动力的来源,每一个个体在社会中所呈现的形象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2。同时,在柯林斯看来,情感能量又是人类交流互动的核心要素,人们参与传播的动机实质上应归结于 “情感能量的理性选择”。于是,在此基础上,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互动的仪式链模型,即互动仪式的参与者在关注点与情感的相互连带中,能够产生一种共享的情感体验与身份认同,进而形成新的社会定位与社会形象。根据柯林斯的观点,互动仪式是一组具有因果关联与反馈循环的过程3,其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四个要素: 1.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 2. 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

4、 3. 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4. 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这些要素彼此形成反馈作用,并且当它们有效综合,积累到高程度的相互关注与情感共享时,互动参与者就会产生以下体验: 1. 群体团结; 2. 个体的情感能量; 3. 代表群体的符号或 “神圣物”; 4. 维护群体、尊重群体符号的道德感。如此可见,互动仪式的核心是一个时间推移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发展出共同的关注焦点,并彼此相应感受到对方身体的微观节奏与情感4,随之,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互动仪式链模型。 以情境为起点,在总结涂尔干和戈夫曼关于仪式的研究成果之后,柯林斯对“互动仪式”这一概念进行了强调,指出“互动仪式”是

5、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形成共同的关注焦点,并彼此感受到对方身体的微观节奏与情感。(兰德尔柯林斯,2009: p. 85仪式的核心机制是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高度的相互关注,即高度的互为主体性,跟高度的情感连带一一通过身体的协调一致、相互激起/唤起参加者的神经系统一一结合在一起,从而导致形成了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兰德尔柯林斯,2009: p. 17)柯林斯建构了具有因果关系和反馈循环的互动仪式模型(简称工R模型),详细阐述了仪式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仪式发生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结果。 如图1所示,互动仪式由四要素组成:两个或以上的人身体共同在场、对局外人设定界限、参与者将注意

6、力集中在共同对象或活动上并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催生了群体兴奋,输出了四种主要的仪式结果:成员身份的感觉、兴高采烈的感受、对群体符号的尊崇,以及对破坏群体团结行为的愤怒。(兰德尔柯林斯,2009: p. 86-87 群体聚集、相互关注焦点和共享的情感状态三者之间具有递进关系,当人们彼此有了直接的身体在场,便形成了际遇;人们开始针对共同关注的焦点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聆听他人的意见。在沟通交流中,对某一问题的共同看法催生了共同的情感体验,讨论的热情进一步迸发,热烈的氛围感染着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每个人都更积极地表达自我、更积极地回应他人,在获得他人更迅速、更频繁的回应之

7、后,个人表达的热情进一步升华。可见,相互关注焦点、共享的情感状态之间存在反馈加强的作用,这一过程的循环最终会带来集体兴奋,使群体成员间产生高度的情感共鸣。柯林斯指出,互动仪式的关键在于“参与者情感与关注点的相互连带,它们产生了共享的情感/认知体验”。(兰德尔柯林斯,2009: p. 86 对于互动仪式来说,只有当各构成要素有效结合,并产生相应结果时,仪式才能成功。成功的互动仪式使参与者得到了很强的关注,创造了一种共同的象征现实,他们在那一时刻共同相信这一现实。(陈权,2012: p. 183)若仪式的构成一端即时回应医乏、集体兴奋较低、共同连带很少甚至缺失,或仪式的输出一端“缺少或没有群体团结

8、感、没有固定或变化的个人认同感、缺乏对群体符号的尊重、没有升腾的情感能量”(兰德尔柯林斯,2009: p. 90时,互动仪式便是失败的。避免仪式失败,最为主要的就是强化相互关注与情感连带,使参与者从互动过程中获得情感能量,产生高度的群体认同。柯林斯指出互动仪式链理论是关于情境的理论,互动的情境可大可小,小到两人会话,大到社会运动,看电影这种仪式显然属于这一理论的关照范围。柯林斯指出,互动仪式是一个由各要素组成的具有因果关联与反馈循环的过程,其发生有四个起始条件: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2.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3.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4.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

9、验。在这四个条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三项共同关注的焦点,与第四项共享的情感状态。当组成互动仪式链的各要素有效综合,并积累到高度相互关注与情感共享时,互动参与者就会产生以下体验:1.产生群体团结的身份认同感。2.个体的情感能量(EE),即一种采取行动时自信、兴高采烈、有力量、满腔热忱与主动进取的感觉。3.产生代表群体的符号或“神生物”。4.产生维护群体,尊重群体符号的道德感。互动仪式链理论模型是一个具有因果关联与反馈循环的过程模型, 该模型具有4个起始条件: (1)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 因此不管他们是否会特别有意识地关注对方, 都能通过其身体在场而相互影响。 (2) 对局外人设定了

10、界限, 因此参与者知道谁在参加, 而谁被排除在外。 (3) 人们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并通过相互传达该关注点, 而彼此知道了关注的焦点。 (4) 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这些要素彼此形成反馈作用。当组成要素有效地综合, 并积累到高程度的相互关注与情感共享时, 参与者会有以下4种互动体验的结果: (1) 群体团结, 一种与认知相关的成员身份感。 (2) 个体的情感能量 (Emotion Energy, 简称EE) , 即一种采取行动时自信、兴高采烈、有力量、满腔热忱与主动进取的感觉。 (3) 代表群体的符号, 使成员感到自己与集体相关。这也是涂尔干说的“神圣物”。 (4) 道德感:维护群体中的正义感, 尊重群体符号, 防止受到背弃者的侵害。与此相对的是违背群体团结及其符号标志所带来的罪恶或不得体的感觉。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